分享

“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学术研讨会”记要(下)

 黄建新图书馆 2019-04-03

张振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我记得几年前,也是一个下雪的冬天,飘着雪花,我们去送曹先生最后一程。当时,放了几样东西,一个她使用过的琵琶指甲,一个是翻译的《文板十二曲》,一个就是《弦索备考》。也就是说,曹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倾注心血在《弦索备考》的翻译、研究之中。所以,我们觉得在她临终的时候,这应该是伴着她去天堂最珍爱的东西。我觉得,《弦索备考》是凝聚了像曹先生这样著名的学者一辈子的心血,而让我今天很感憾的就是:像谈老师,为了这个古谱能变成音响,也是倾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我觉得,这是我们民族音乐学界,最了不起的一批人!(全体鼓掌)当然,他的几个新搭档,也是了不起的,但是,她在中间是起到了某种骨头的作用。

就今天的演出而言,我有一种感觉,演出形式有点仪式感。我觉得,这种仪式感是我们民族音乐,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处于弱势、或者说是边缘化的民族音乐,我们在为自己打气、增强自信的时候的一些必要的铺张和手段。特别是,今天有乔老师学术上的主持,这四位美女和靓仔他们服装的更替,我觉得也非常好。让人感觉到我们那个东西不掉价,我们有时候到日本看那们那雅乐,他们恭恭敬敬地坐在地上,铺一个大帆布,把三弦拿到上腿上时,腿上还要铺一块红色的大手巾,有一点仪式感。就像我们现在拿纸杯喝茶,如果到了日本人手里喝茶,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让人感觉到那个茶,简值就不是茶。我们需要抬高自己的身价!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样的演出形式,有必要造一点仪式感。我觉得,现在中国音乐学院很有钱,近来一直在搞一系列的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我觉得咱们应当稍稍来一点仪式感。


傅明鉴(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今天的音乐会,首先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当然不是曲子新,这些曲子已经两百年了。为什么感到新呢?是因为今天大多数民族音乐,在经济浪潮之中,都走向了奇、怪、异,而我们今天的音乐会,感到了《弦索备考》的美,感到了传统音乐真正的美感,而且还有人在如此艰难地研究它,就更让人欣慰了。在今天民族器乐创作不是很丰富,传统音乐也不是被很推崇的时候,让人觉得有很多现实意义。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应当去努力的一个方面。

第二点,《弦索备考》全本的演奏,让我们全方位了解到了中国清代合奏的一个概况,这对我们研究清以前的弦索乐,以及清以后我们今天的合奏,带来了很大影响。这使我们今天的研究,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比依据。

第三点,我同意刚才有的老师所说使用丝弦的意见。不过在这方面,因为我自己也弹古筝,所以知道一些具体情况,也就更加失望。我也通过各个渠道去搜集这个丝弦,甚至有人说韩国有,我花四千块钱也准备买。我觉得丝弦的好处太多了,不仅在演奏上有意义。而且我觉得民族器乐合奏中大家都面临着很难合奏的问题,为什么?就是民族乐器都极具个性,这时,如果改钢弦为丝弦,那时再合就会容易得多。而且真的很美,它们也就揉在一起了。

第四点,我希望虽然这个课题结项了,但这个事情需要不断宣传,利用传媒,利用我们自己所有的力量,把它再往前推进,这也是整个民乐人的责任。当然也希望中国音乐学院,能一如继往地支持这个项目。


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第一点,我觉得你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理论的探索,它的意义不仅是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间,而且也是对我们史学领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杨荫浏先生从他的《中国音乐史纲》到《中国音乐史稿》的漫长过程中,他一直在追求把一部“无声音乐史”变成一部“有声的音乐史”。他做了很多工作,尽管他的后著受到社会风潮的影响,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音乐的历史,作为一个学科应当朝什么地方去?我觉得今天四位艺术家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领域。我们不仅仅是靠历史文献,那些文献非常有局限,而且有大量谬误。我们要靠更多的实证,这些实证可以是物证,也可以是如《弦索备考》这样的乐谱。而这样的实证,它既是物证,又含有音乐的内容——具体作品。所以,我觉得音乐史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点,我想,我们把这个1814年的作品留到今天,我们用现代手段演绎出来。当时可能是小三弦,可能不是二十一弦的改良筝。有很多问题,包括律制的问题,以及其它一些问题。那么,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历来在谈讨的一个问题:到底如何传承?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一直不清楚。我觉得,应当是这样。举个例子,袁隆平搞杂交水稻,它要保持野生水稻清本的纯种,它不让任何外来的花粉传到里边去,然后用清本杂交出优良品种。实际上,这对于文化也类同此理。所以,我觉得使用当时的筝,当时的三弦,甚至都使用丝弦,以及使用我们现在有可能探索到的当时的演奏手法,来演绎尽可能体现当时的那效果。当然,这只是尽可能,而且是我们想象的尽可能。但是,我们不要排除这种可能性。同样,我们可以在原有古谱的曲调基础上,在原有曲谱的框架上,使用我们现在的手段,来进行演绎。我们可以现代演绎,甚至有些东西也可以改良、改编,但有些东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管是我们今天听到的这一场音乐会,还是我们想象当中的荣斋当时听到的音响。不管是那一种,我们都无法评判。就是把荣斋请出来,恐怕他也难下断语。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发展。荣斋当时表演的内容恐怕也不一定与前代一致。不可能说荣斋演的就是几千年传下来原封不动的东西。所以,我对四位艺术家的说一句话:你们大胆地去演绎你们的作品,我支持你们。


何振京(中央音乐学院)

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参加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音乐会,那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意义就在于他们把一个无声的古谱,通过他们的研究、试奏变成了非常好听的、现实的音响。我觉得,称他们为音乐高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古谱还有敦煌乐谱,以及大量的古琴谱,但大部分都还没有变成现实音乐,让我们听到。中国的古谱是音乐的化石,这化石不是摆在博物馆让大家参观的,而要还它音响的本来面目,但这种还原是高难度的工作。我们用现代眼光、技法,去探索,去发掘,去研究,然后做成广大人民群众能听到的声响。这就是莫大的成功,莫大的幸事。

前不久我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的研讨会,当时感受颇深,而且非常兴奋。当年吕骥先生就提出过,中国音协要做些事情,要搞中国音乐资源库,中国音乐学院的朋友们努力做了这件事情。今天这个活动,又是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的成果,希望这种合作继续下去,希望推广,希望扩大影响。所以,我觉得四位演奏家,你们的任务艰巨,但期望你们还要永不停步。


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

我认为,《弦索备考》之“备考”二字写得很好。“备考”就是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后人,是“备后人之考”,而且这个“考”是同实践联系在一起的。

实际上任何一个古曲,包括荣斋所选的这个曲目背后,它是一个系统,甚至是更大范围内的一个音乐传承的一个系统。所以,从这次他们所做的工作来讲,我很钦佩他们。实际上,他们是一个“再考”,而这个“再考”已经有两次,一次是1986年,我这里还保存了当时的节目单(给大家展示1986年“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的节目单)。而今,我又拥有了第二份节目单。没想到,我无意中还保留了一份历史文献。同样,我相信,他们今天的演奏,同样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历史文献。

任何一个音乐,它的生命就在于不断的诠释。传统音乐的传承,就靠不断的诠释。不过我们想去探求它,我也想听丝弦的演奏,这种探索,也具有新的意义。我听音乐会的时候,也有薛艺兵刚才提到的宫廷音乐的感觉。不过,它一定有民间的基础,才可能传到宫廷里边去。所以,我从《弦索备考》上所看到的传承途径与方式,一个是活体传承,就是有传人。今天的这四位演奏家,1986年的那个演奏小组,包括曹安和,实质都已经是传人。另外一个就是乐谱的传承,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我们的演奏谱,虽然不是工尺谱,但我希望它是一个能供我们音乐学研究的文本。事实上,它是用当代教育所转化成的一个新的记录方式。第三个就是一个重新诠释的音响文本,今天我们听到的就是一个音响文本。第四个,就是传播传承,今天的音乐会,包括作为教学用的CD,就是一个更大众化,更宽广的传承。如果想把这个事做得更宽一些,空间非常大,尤其是作为音乐学的研究,我们音乐史学的研究与传统音乐的研究,往往有一个很好的结合部。如果我们去研究这个东西,比如他们提出的首次的探索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以及我们重新研究与演奏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它的传承的关系和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的新的传承关系等。另外,他们这次的演奏中间,已经有新的认识与观念。比如现在他们就认识到,这是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乐的音乐。这就对我们过去的一种通常表述,是一种更清楚的理解。包括刚才谈到的筝的定弦,作为我个人来讲,是不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它是在实际演奏中间体会到的内容,只能是他们演奏家这样的人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两次演奏,都是搞表演专业的人挑起了这件事情,而我们搞音乐学的人反而没有更多的参与,我们是有愧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有愧的。


汪毓和(中央音乐学院)

很同兴参加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演出,1986年演出就在我们学校小礼堂,我确实觉得这两次演出不一样。第一次比较古板,过分拘泥于原来的乐谱,而今天的演出,我觉得是演活了,是一种艺术性的演出,同时我觉得还包含了一种研究性的演出。因为,如果没有一个理性认知,就达不到这样的感人的力量。通过演出,我觉得《弦索备考》这个文献,曹安和作了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应当说是一个开头。今天四位演奏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还是在发展过程之中。这个题目,有很多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和研究的课题。以前认为弦索就是北方的民族器乐的总称,而今天听了之后,我觉得不仅仅有北方味道,还有南方味道。实际上,嘉庆年间,本身就是一个南北方交融的时代。所以,我觉得很有一些题目可以研究。比如说,本来大家都习惯于一种乐器的齐奏或独奏,而今天的合奏,不仅有多声的结合,还有音色的结合。另外,音调里头,弦索原来就是与戏曲、说唱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今天这样一种纯器乐的形式,就值得思考它的来源、特点等问题。所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搞音乐史的,搞传统音乐学的,甚至是文化学的、民族学的,都应当在这个里头,找到你的研究的方向、选题。

第二点,我觉得这种形式往后的发展,它本身好像停止了。但是,在清代后期以至民国之后,所能见到的潮州弦诗、广东汉乐、云南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以及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等等,是不是与此之间还有一个传承的关系,值得我们考虑。因为历史总是不断向前的,既然后来有了这种几个人合奏的音乐的乐种,而且在各地都开花了,就值得我们去探索这种形式。

第三,如何继承、研究《弦索备考》是比较恰当的方式?我觉得两种都需要:一种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当然这个原汁原味也就只能是“尽可能”。因为这里边牵扯到刚才大家提到的弦线问题,而这个问题真正实现有很大的困难。其它还有音律问题、乐谱问题、乐器问题、演奏法、音感以及演奏家与听众的审美感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很难实现。比如巴赫、莫扎特的作品都是针对古钢琴的,但是,如果现在我们都使用古钢琴来演奏这些作品,那这些作品的许多内涵又得不到呈现,因为古钢琴确实有它自身的局限。一种是创新,不仅仅是创编,甚至是创作。因为现在的民乐创作,贪大的现象太多了。我对这种现象有点忧虑,现在还是要考虑这些问题。


姚艺君(中国音乐学院)

当然,我首先最想说的还是对演奏家的感谢与敬意!此前,我与林铃有过沟通,也知道一些他们这几年的艰辛,一首《海青》的三弦谱,竟然用了十一个月的记谱时间,这种精神值得尊敬和赞赏。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说一个我感兴趣的问题,即润腔走指。传统音乐的润腔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观念,会导致不同的润腔方式,不同的润腔方式会导致不同的音乐风格。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在民乐演奏过程中,在承传的过程中学到传统润腔的一些技术,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润腔走指我们中华民族多少年来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这种经验如何体现在教学之中,我们如何把已经完成的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等问题。我相信他们这样的集体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做得更好。


Veli Rosenberg(芬中友好协会)

(按:发言为英文,现据周海宏现场口译整理)

我看到,今天的音乐会,不仅有老人,还有年轻人在参加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音乐会,这在当今时代,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坚信,如果没有坚实的传统的基础,是不可能创造现代文化,尤其是对于当代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来说,尤其如此。

我想这样好的传统的东西,是每一个民族的人都能理解的,就像中国人也能理解芬兰的东西一样。非常感谢两个学校所付出的劳动,非常感谢四位演奏家给我们带来这样好的音乐。


王范地(中国音乐学院)

特别感谢他们的演出,因为他们唤醒了历史。我觉得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的话,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记住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你们告诉了我们,过去是怎样的,现在在哪里,我们将要到哪里去?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想这一成果,应当很快进入到教学系统,应当到课堂中去。

第二点,我是作为一个实践者,感觉到中国的乐谱很麻烦。它是一个骨干谱,我们看这种谱的时候,它至少包含了八行谱。就是一个单旋律,也要看出八行谱。就像一个白描,你就要能看出材质来。而我们的旋律,就应当是这样的。这里边,它包含了很多元素。比如音色,在谱子上就反映不出来,弹拔乐器弹所有的部位音色都不一样,它的音色变化相当丰富,但这种丰富性无法体现在乐谱上。另外,我们中国的揉弦太复杂了,如果要记谱的话,同样记不出来。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中国的音乐大都是艺以人传,戏以人传,人一死,艺也带走了。有很多奥妙的东西,他也不给你讲,纸面上完全看不懂。所以,今天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创作的成分,但我觉得是成功的。包括我小孙女都能听到第三个曲子,我就很欣慰。

没有想到,来这么多理论家,让我很是感慨。但同时,我觉得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的民族音乐理论家,离我们的音乐越来越远了,又让我很遗憾。在此,只能请你们别生气,我们盼望着你们做出一新的真正有益的成绩。


主持人乔建中小结

第一,我们今天的音乐会,是“再考”的成果,希望还有“三考”、“四考”,如此下去有关《弦索备考》的现代诠释,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第二,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能像今天这样实现密切的强强合作,让我特别感慨,特别是民乐界,我觉得应当是这样的合作。也希望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有更多、更愉快的合作。

第三,我们只是在谱子的诠释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今后能转化到教学中,为构建民族音乐中国教育体系,让它在这个中间成为一个新的资源,这样,我们的传承才能源源不断。

(以上均发言未经发言者审订)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黄虎 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