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的人生驿站,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温馨家园。期待您的光临!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乡土诗人”擂台赛专辑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榆钱 文/尹光传 我前天到城郊散步时,看到榆树枝条上挂满了榆钱,一串串黄绿色的榆钱随风摇曳,煞是好看。我多想还像小时候那样,爬到树上撸下一串串的榆钱,塞到口中尝尝那新鲜的味道,回家煎盘榆钱饼,或蒸个榆钱窝窝头,找一下小时候的感觉。可我已是快六十的人了,没有了少时的灵活劲,不可能再去爬树了,没有工具我怎么采摘它? 回家后我心情惆怅,始终忘不下那份榆钱情结,晚上做梦都想着榆钱的鲜香。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农贸市场碰碰运气,看看还能否还像往年那样遇到卖榆钱的老农。令我失望的是,转遍了农贸市场,也没发现卖榆钱的影子。临近中午,我在经过单位附近的马路时,无意间发现路边有一位卖榆钱的老太太,只见她的三轮上放着几塑料袋榆钱,卖五无钱一袋,我立即要了两袋。待我付款时才发现,老太太没有收款二维码,我又没带现金,只好到路边找了一商贩,用微信钱包兑换了10元纸币。老太太一再对我感谢,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本来能买到榆钱我得感谢她才对。她说在路边呆了一上午,也没卖出两袋榆钱,有几个问价格的,一听说只收现金后,便扭头走了,期间还被城管劝走过几次,没想到我一下子买了两袋,还跑去商贩那里找钱,只说我是个好人。 带着两袋榆钱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解开塑料袋,看看里面是否干净,是否还有细枝梗,经仔细查看,里面很干净,看来那位老太太挑的很仔细,全然没有以前买的那般杂乱。望着那泛着黄绿色的榆钱,闻着那散发着春天味道的气息,我不由地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正在上小学。每当春天到来时,榆树上便最先吐出黄绿色的榆钱,长的一串串的,像棵摇钱树似的。大人孩子们都争相去采榆钱,年龄大的站在树下,用竿子绑上铁钩往下钩,也有站在屋顶或墙头上采摘的。我则爬到树上去摘,榆树皮比较粗糙,容易攀爬。我踩着树枝杈,用手攥住枝条的根部,将一串串的榆钱撸下,一团团绿莹莹的花朵就会在手中悄然绽放。松开手后,榆钱便纷纷落下,被装进我挂在脖子上的书包里。有时还往嘴里塞一小口,咀嚼一下,尝尝春天馈赠的味道,一股天然的清香便在口腔中回味,随即化成一缕清爽气息从鼻孔逸出。直到将书包盛满后,才肯下树作罢。那些刚被撸下的榆钱,上面还掺有少许小枝头等杂质,需要仔细挑选,再用清水淘洗干净。那些黄灿灿的榆钱,经母亲之手,被烙煎成鲜嫩可口的榆钱饼,经过油煎后的榆钱饼,散发出一股鲜香味道,那是春节过后几十天没尝过的油香味,还有和着榆钱的鲜美味道,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家里没多少油,不'可能都用油煎,母亲便把榆钱和着玉米面蒸成窝窝头,或蒸成菜巴拉子(音),那是另一种纯鲜的清淡味。以至于后来,我每年都要买上点榆钱,尝尝小时候那忘不了的榆钱。
八十年代以后,不知什么原因导致榆树上长满了一种虫子,那种虫子没有天敌,每到夏天榆树上便被这些黄色的害虫侵蚀着,还到处乱飞,拍死后黄黄的粘粘的,令人非常讨厌,大批榆树被虫害枯死,导致春天没了榆钱可吃。现在想来可能是进口木材带来的外来害虫所致,这种害虫肆虐了二十多年,当地的榆树几乎要绝迹了。2008年,我在出差时,看到天津附近路边上榆树长的很旺盛,树身上没了那种害虫,这令我非常欣喜,心想榆树可能要重现生机了。慢慢地便看到,当地又出现了不少榆树,农贸市场上,春天也有卖榆钱的了。近年来听说,榆钱不光好吃,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好奇心驱使我到网上一搜,结果对榆钱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据百度百科介绍:榆钱,榆树的翅果,呈扁圆形,顶端有凹缺,种子居于中间,色泽淡绿色或黄白色,簇生状间断着生在枝条上,一串串的缀满枝头。老熟后的榆钱,色泽白黄,呈干枯状,随风吹散,飘落四方。榆钱因其外形圆圆的,像中国古代的铜钱,故而得名。榆钱原产于中国,在中国西北、华中、华北、华东等地区分布广泛,在国外也有分布。榆钱喜光,耐寒,抗旱,不耐水湿,能适应干凉气候,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干旱、瘠薄和轻盐碱土也能生长。 榆钱中的水分含量很高,还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烟酸等有机酸,以及钾、钙、磷、铁、锌等微量元素。据研究测定,榆钱中铁的含量极高,比菠菜多10倍,是西红柿的50倍,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据《中国药典》中记载,榆钱具有健脾安神、止咳化痰、清热利水的功效;可治食欲不振,有清热解毒,杀虫消肿的作用,可消灭多种人体寄生虫。榆钱还可以用来熬粥,用榆钱熬出来的粥,青中带黄,味道香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本草纲目·木部二》记载:“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 榆钱在饥荒年代还救过不少人的性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不光吃榆钱、吃榆树叶,听说连榆树皮都吃。我从小就知道,母亲每年都用会用碾碎的榆树皮粉末熬酱糊,用来粘碎布,作为做鞋用的原料,老家人叫叫鞋壳子(音)。我曾尝过榆树皮粉酱糊,粘粘的不算难吃,可以用来充饥。在饥荒年代,榆钱和榆树皮被当成了救命的食品,不知有多少人因此闯过了生死关。 榆树混身都是宝,榆木是优质的木材,旧时有家用榆木做房梁,有谚语:“枣脊榆梁杏木门,桑木门枕出贵人”,“ 柿木案板,榆木梁,柳木扁担用万年”。榆木材质坚韧,纹理通达清晰,硬度与强度适中,是做家具的好材料。榆木的刨面光滑,弦面花纹美丽,非常适合做透雕或浮雕,因此,有北方“鸡翅木”的美誉,家俱店里的榆木家具,都价格不菲。人们还以榆木为素材,总结出不少经典名句,如“榆木扁担一一宁折不弯”,“春天的榆树一一有榆(余)钱”,“ 老榆树发芽一一回春”,“老榆树上的喜鹊一一净攀高枝”。还有那“榆木.疙瘩一一不开窍”,这名言出自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被不少女人拿来戏称男人是“榆木疙瘩”,用于形容某人很笨、不开窍。榆钱在文人墨客笔下常被称作榆荚(jia) ,唐代诗人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中:“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卖酒的七旬老翁,能不能拿榆钱来买您的美酒呀?韩愈《晚春》中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则描写了榆钱飘落后,漫随桃李柳絮飞舞的情景。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这是白居易的《春风》,把村花村树描绘成有感情的生命,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榆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来的生机。 榆钱它没有桃花的鲜艳,没有梨花的洁白,没有玉兰的名贵,更没有牡丹的国姿天香。它不像那些花一样只可欣赏,特殊时期它能救人一命! 盛开的榆钱,代表着春天来临,人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您看此文用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