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知识管理之路和半年实践心得的分享

 nysd2012 2023-04-01 发布于北京

这篇文章「全文五千字,源自于周六下午的一次妙计对谈,时长四十分钟。整理时间为四个半小时」

由于对谈内容比较杂乱,所以就不放出妙计链接了,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聊我(公众号 添加个人微信)获取

图片

知识管理之路

成长之路

当我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我就没有那么焦虑了。「所有的焦虑感都是来源于不确定性」,当我们有无法掌控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焦虑,所以我们缺失的是一种掌控感。到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机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学好这门技术,把父母培训费的钱赚回来,所以「明确的目标就是我要学好这门技术。主题也是围绕这么一个学好技术去展开的。」

井底之蛙

在学校和上班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在补技术上,这其中的收获也是颇丰的,拿到了大厂的一个offer。从此以后我觉得我的世界只有学习技术这一条路了。但是在进入了新公司,无意中看到了腾讯的QLearning平台各行各业的大佬分享的精品课程,课程涉及的领域有商业,产品,时间管理,表达,说服讲解心理学,知识管理........(在早期请的都是业内的大拿来分享,所以干货非常非常多,这无异于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其中知识管理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它是我们人人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大部分都做不好的一件事情」

知识管理初探

最初接触知识管理是陈浩老师的一门课让我深深的爱上了它。

为什么是知识管理这门课程对我影响最大。首先知识管理前几天和 Bing聊了聊知识管理,他告了我知识管理的定义和我如果想要在这方面有所成,需要去学习哪些东西?图片图片他明确的告诉我说,如果你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你需要有一些自己的基础理论,还有足够多的方法论,你才能够有所成就。其实我觉得「不管是任何行业,做任何东西,你都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你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才能做出成果」

哪怕我以后不做技术的时候,比如我想做产品,我想做设计,它其实都是有两方面的。一个是考察你的足够的理论知识是否有足够基础的,足够夯实的理论知识,还有你的实践经验和自己的反思思考是否足够。(程序员也是如此,实践经验要加上反思得出来的思考才值钱,只有实践经验无异于一年经验用了十年)

我去年的知识管理之路

做知识管理是从去年的 7 月份到现在的 3 月份,差不多半年左右。刚开始做知识管理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去抄笔记,一味地去抄腾讯 QLearning上的老师说的金句,内容,感想是很少的。我会把老师讲的内容把它变成 PPT 一样,放到我的语雀知识库里面。我去年的后半年基本上都做这样事情,就是摘抄、复制、粘贴,从来没有过或者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我把他整理成了一个 PPT 一样的内容,所以它也很难去回顾产生一些新想法。

今年开始发生了变化,我虽然去年就已经使用了Cubox和Flomo这两个产品,但是并「没有去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理念,没有很好地去理解这个工具能解决什么问题。」

Tips:

「工具其实是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但是需要从你的角度去看这个工具带来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你想追寻的。」 如果它的思维方式和你的理念不契合,或者你不能够理解它的思维方式,你就不要去做这件事情不要去用这个工具(应该是用你的理念为尺选择工具,而不是让工具去改变你的理念。不然这样就是为了用而用,你所做的事情必须是你认同的,你只有乐此不疲的做一件事才可能成功)

转机:Flomo

而Flomo和它其实恰恰就可以解决我去年的一个疑惑。我只是记录,但我没有思考?记录东西,它不是在于复制粘贴就不管了,像知识库一样也不管了,「信息获取只是获取知识的开端,这一步是为了让你之后能够有更好的思考,因为所有知识他都会被遗忘。他只有嵌到你的知识体系中,才不会遗忘。」

那么怎样才可以嵌入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呢,需要你不断地反思和实践。「实践和反思才是最终检验你是否掌握知识它的一个点。如果你只是沉浸在记录中,只是在复制粘贴,其实半个月之后你会忘得一干二净。」 你学习浪费的时间和别人没有学习仅仅是你多了一个印象而已,你可能能想起来这是个什么事情,但你不知道更深层次的含义你也不可能理解它。图片

强化我们获取知识的需求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爱思考,我们并不是我们无法做出输出,是因为我们本身没有输入,或者我们没有需求,所以我们没有去做这个东西。」

如何创造需求,对于获取知识来说,它是在什么样的需求背景下,才会引发出这样一个获取知识的行动?无非就是「知识不够了,或者对现有知识产生了怀疑」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你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初步的标签体系。一个是「被动获取自己认同的理论(知识不够),一个是从理论中主动实践反思引出来的问题(对理论的怀疑,证伪)。」

所以接下来从这两个体系出发,来看看我是如何做的和这样做产生的一些心得分享

Flomo理念和个人实践心得

少楠说其实管我们管理的并不是知识,我们管理的是我们所要想要了解和所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去学习的、去记录的东西,并不是什么都会记,它其实是会只会记一些,这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它叫做母题。」

母题,理论,实践

给了一个母题,通过母题去延伸出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延伸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你的理论体系化的总结,你的实践引出的问题思考」。从这两个方面来讲,你去阐述出或者是去表达出你对母题的研究。

母题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理论知识,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体系化的输出的。第二个是实践中的思考和问题引出的反思,他主要还是去实践。

这两个母题下面有着所有领域下面的理论知识和问题反思

完善的分类体系在前期是不可能建立出来的

关于标签体系的建立Bing的回答是:图片

在记笔记的时候,有一个明显的误区是什么,就是我们想要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完整的分类,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在整理的过程中,标签的意义自然会浮现”。

也就是说「当你在这个领域了解的知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你去做分类,你很难做出来,也是不可能做出来的一件事情」。因为当你对一个领域还没有了解的时候,你是不知道它有哪些点的,你自然而然就无法去总结出来。

如果你能够总结出一个领域完整的分类,能够知道它划分为哪几步骤,能够知道它包含哪些东西来说,其实你也不需要去记录了,因为你已经对这个领域有了充分的了解。

正常的一个道路是:「随着我们持续不断地在这个领域上积累,我们对于许多事情的理解会更加精进,而这个领域的分类结构也会更加清晰」

Memo应该是完整独立的

任何大的体系化知识库,都可以再拆出一小部分的体系(小部分的体系组成了大的体系)。所以这里说的体系应该是小体系的完整和独立。之后我们是去整理这些小体系的,我「们把这些小体系进行像积木一样去搭起来,我们可以随意去组合这些积木来建立我们的大体系知识库」

  • 先说说完整,这个完整其实它也是算是一小部分的体系化。如果我们阅读的文章,它本来就很零散没有经过整理,那么我们总结出来的memo他也会比较零散。但是大部分的文章他都会比较体系化的去介绍某一个东西,所以这里的memo它就大概率能做到完整和独立。这是因为「你阅读的文章和书籍,他们本身就是已经经过了加工处理后的系统化的信息。」
  • 再然后说说完整独立里面的独立。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熵增的,都是无序的。有序的东西是我们刻意经过整理出来的。那么无序,或者说我们经常碰到的信息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突然蹦出来的一个思考,「很小很小,因为只是你的一个随机的想法;或者是对某一个话题有了新的理解。他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么完整。但是他比上面所说的独立会更加独立。」

两类-理论,实践 Memo的模板

理论Memo模板

对于这种理论知识,我们获取的渠道可能是博客,朋友圈,文献......。首先要有一个「原文的摘录」(同一句话可以引出不同的思考方便后续产出新想法);接着你可以给出一个「当下看到这段话的一个想法」(重点,新获得的信息和你的知识体系刚开始建立的轻度链接),此部分内容一定要用自己完整的话去阐述哪怕是错的无厘头的;从理论中可以「拆分出一些小的实践行动或是对现象的解释」(最后这个步骤才是真正能影响你的)。

行动其实是一个引子,引出实践。

为什么要记录行动和现象的解释:除了上面说的,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和实践进行双链。如果某个行动或者某个物理世界现象的解释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想法,那么可以在对应的理论Memo的行动后面加上这个行动产生的实践模板。「进行双链绑定,形成一个整体。」

很多人在这里会说:这样做下去思考和回顾的压力会不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每次产生新想法都要和以前的进行关联,其实并不是。「Flomo只是帮助我们进行更好思考的工具,所以对于这些零碎Memo实际上是要做定期断舍离的」,后面的实践原则会进行阐述。

实践Memo模板

对于从理论Memo中行动延伸出来的实践引出来的反思类型的Memo 模板,首先一定要是「以一个问题为出发点」,在出发点之后,你可以「阐释出这个问题的来源背景」。对于这个问题「有哪些反思」(重点,和理论模板中的想法一个性质)也可以是「进一步的思考」,这步的思考就非常关键了,因为这步的思考,它是一个触点(产出了一个问题之后,你肯定想要解决它的,你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去找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又回到了第一个记录理论Memo的循环中)

自己的Memo实践

「当我们的理论知识非常充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引发出更多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的完善我们的理论知识,如此往复,就会嵌入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母题Memo-理论体系

之前我在学习渲染的时候,了解了大致的图形渲染原理还有不同端的区别等等(这些都是母题-理论下面的Memo,标签为:兴趣爱好-》渲染-》图形渲染原理,这个理论Memo中还有其他的标签因为「一个知识点他包含着不仅仅是这一个领域」),用最简洁的话去描述这个理论(「完整独立但要短小,如果确实大段文字说明就进行拆分标签」)。

「Memo要独立,做到了独立自然短小,不要试图一个Memo阐明多个理论」

母题Memo-实践反思

有了这些理论结合在生活中工作中的现象来验证获取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这些反思就会引出问题,比如之前就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的理论告诉我skia是软件渲染,但是后期也支持了硬件渲染。为什么android还要搞出一个opengl呢?两个都是硬件渲染有什么区别呢?;我的反思Memo中多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会在这个问题的Memo中「阐述些问题的背景,问题的描述还有给出对问题的初步答案。」 接着找到对应的理论Memo(理论Memo的标题足够细化就不会太难找),进行双链将理论Memo和反思Memo进行链接(这里的理论Memo中行为就要换成「对真实世界的现象解释」)。

下一步就是针对问题去寻找答案,这里就要去看看提问的艺术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好的问题在找到答案的时候就不会浪费太多时间,答案出来后又会进一步的去产生新的理论Memo。

Memo周标签体系

还记得上面说的“思考和回顾的压力会不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吗?

我用的是「周标签体系」解决的

比如 2023 年的3月 16 号到3月 22 号这么一个周标签。我在这周产生的一些想法,记录和反思,我都会添加到这周的周标签里面。这里面的内容包括什么?包括我「平常学的」我在路上「思考所记录的东西」,还有每天「20分钟当日妙计Flomo回顾」

我会在每天下午 6 点- 6: 20 时间段去做飞书妙记,把今天下午 6 点前记录的Memo再做一次思考,进行一个 20 分钟的一个对话记录,会产生各种的想法去丰富你的周想法。

当天对谈内容过长或过短都会反馈出今天的学习状态,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然后我会在周末的时候把周想法进行一个合并(对应的领域想法整合到语雀知识库中)。

好处就是如果你不去做切分很多知识,它其实随着你的数量增多,它是会被遗忘的,而且也是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一周进行一次Memo的断舍离,整合memo到对应的知识库中」,Flomo里面的想法不用删除,在语雀中新增一个知识库改动内容记录跟踪表(比如「这周对哪个知识库的内容进行了添加,新增内容的主题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以时间为线记录【后续可以更快的找到Flomo中对应的周标签进行回顾】」

知识库就是需要不断的频繁变化的,其会进行合并删除,新增。但Flomo不一样,「你只需要专注于记录就行不用去更新整理。更新整理的操作放到周末去整合到语雀中」

由于你对语雀的知识库整合做了一次很好的内容提炼,因此「这周产生的想法只需要回顾内容记录跟踪表就可以看到, 而且随时可以在Flomo中根据周去定位到元想法」。每个阶段的想法都不一样,或者每个时间想法都不一样。想法是随时产生,随时消费的,也是随时消失的。

自己的时间管理

最后给出一个我正在实践的一套时间管理机制,借鉴了Bing的回答:图片

图片
图片

每天:「通过Cubox去整合我们信息的输入源」(朋友圈,文章,博客等),空闲时间去阅读「记录想法到Memo」中,每天下午六点到六点二十 「回顾当天记录的Memo」,和飞书妙计「进行一次二十分钟的对谈,产生的新想法追加到Memo中」

双休日:周末「早上」「整理提炼本周记录Memo的内容和主题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在「记录跟踪表中记录文档变动」(eg:XX知识库中XX体系新增XXX内容,删除XXX内容,合并XXX内容......)。

周末晚上重新进行排版,并记录到公众号中等周一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