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备考:最后冲刺阶段,作文拿下高分的四个方法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2】让“中国式浪漫”助力发展
【高考作文精讲精练6】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千古奇文,《赤壁赋》美在何处?(附课件)
记叙文写作指导: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原创精品)
郑刚:文本细读《祝福》:乡土社会中的女性
宏大叙事下的选择困境:浅谈部编教材中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郑刚:从世俗的爱到超越的爱,我如何教《长恨歌》
文本细读之《夜归鹿门歌》:徘徊山门之外的孟浩然
如何孤独地面对永恒、阔大的宇宙?——我教《春江花月夜》
郑刚:杜甫的泪水为谁而流?(《登岳阳楼》文本细读)
庄子让我们学会从火星上看自己,《逍遥游》是进入庄子哲学的大门
解读《滕王阁序》:有“蓄谋”的一次亮相
简介:奥威尔的两部杰作《动物庄园》《1984》

十年磨一剑,现在即将迎来亮剑的时刻了!根据历年的备考经验来看,这段时间的备考时间紧、压力大、任务多,但效率也是最高的。如何利用好最后这段时间复习备考,让自己能以最佳的状态进入高考考场,考出理想的成绩,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我多年的备考经验,下面就如何利用最后阶段,做好作文备考,给同学们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习作整合到位

“自己做过的试卷就是最好的备考资料!”这是我对学生常讲的一句话,我要求他们将每次模考的试题和答题卡装订在一起,在最后冲刺复习时系统翻阅。这是因为,每一次模考题都是由专家或名师命制的,能较好地反映高考考察的方向,对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能形成体系。模考时,这些题都是学生认真做了的;在考后,这些题都是由老师认真讲了的。因而这些题相对于其它场合做的题,试题本身更严谨,考生脑海中的印象更深刻。结合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后纠错,还原当时做题时的思维状态,不仅能在知识上查漏补缺,还能在解题思维上强化正确思路,纠正错误思路的作用。

对于高考作文来说,社会关注度极高,为了体现公平,材料的表述方式、情境的设计、任务的要求会有很大的“陌生化”,拿到高考试卷时,会有“似曾相识”,又“截然不同”感觉。“似曾相识”就是由于对于作文备考来说,模考题基本把高考可能会出现的题型、文体、情境、热点都考到了。即使没有考到,在模考时形成的采取的一些列思维结构和应对措施,必然会在高考时用到。这就像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跟强大的对手比拼时,肯定没有时间去回忆教练是怎么教的,而平时高强度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的“肌肉记忆”,能帮助他灵活应对各种情况。通过翻阅模考试卷,也有利于考生强化这种肌肉记忆,避免在考场上手忙脚乱。

另外,你也可以搜集整理其他同学历次模考的优秀习作,跟自己的对照着看,看题目、首段、分论点、事例、结尾等等是如何设计的,吸收和借鉴他人的长处。还可以找出能够体现国家成就的社会热点事件的时评,归类整理后,熟读精思。

二、素材归纳到位

无米难成炊,无兵难打仗。考生有一个普遍的困惑,那就是平时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在考场上却想不起来,想起来的也用不好,积累了那么多几同于无。除了考场上心理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还是考前没有将素材分门别类整理好,没有纳入自己的知识图谱和思维框架中去。就像一盘散乱的珠子,需要有一根线把它们串联起来;就像一堆图书,需要把它们分别放到书架的相应位置,才能在用的时候准确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几个有用的技巧:

第一,如何记住素材?

现在没有必要再去花大量时间去积累材料,而是应该将重心放在对积累的素材梳理整合。真实、准确是写作时使用素材的要义,这就要求考生能准确记住素材、理解素材。而素材内容往往又很长,死记硬背不可取,不记又容易犯“关公战秦琼”的错误。

考生可以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影响”的公式,将比较长的素材整合成一句话,然后去记住这句话就会很容易。比如,“1920年军阀混战,陈望道在乡下翻译出第一版中文《共产党宣言》,为工农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020年3月疫情笼罩武汉,援鄂医生刘凯推着87岁的病人看日落,温馨的画面感动无数人。”

第二,如何整理素材?

复习不仅是知识的再现、强化记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完整化。考生可以根据《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的二级指标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每一个指标下积累三至五个的素材,这样就能基本涵盖高考作文题的各种可能。同时,在整理这些素材时,要思考如何“一材多用”。为了便于大家分类整理素材,这里给大家把“核心价值”表给大家列出来:

核心价值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理想信念

爱国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法治意识

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品德修养

奋斗精神

责任担当

健康情感

劳动精神

第三,如何使用素材?

优先从教材和自己熟悉的领域筛选素材。教材是阅卷老师和自己都非常熟悉的,使用里面的素材能较好地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而自己熟悉领域的素材,记忆的成本会降低很多。

对一个论点的论证,所使用的素材维度不能单一,应该兼顾古今中外、个人和群体、人文和科技、理论和实践等等。积累素材时,要多思考如何“一材多用”,注意一个素材多维解读,思考材料背后的多维度的情、理、精神。在使用素材时,要特别注意素材跟论点的关联度,要能真正证明观点才行。由于作文字数的限制,在使用素材时要对素材进行压缩,只在与论点关联的方面重点展开。

也应该多借鉴他人使用素材的技巧,在阅读优秀习作和时评文章时,可以将其中的事例圈点勾划出来,并认真分析其使用技巧,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需要强调的是,所选取的素材应该真实、准确、新颖。简单来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准,人准我新。

三、题型熟悉到位

最近几年,高考改革持续深入,作文题整体呈现“稳中有变”的态势。在坚持“用语文的方式考察语文素养”的同时,关注时代发展,回应时代要求,突出用“理性言说”的方式发出青年人的声音。

作文题型,从“全命题作文”转到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的“开放性作文”。所谓的“开放”,是在材料、情境和任务限制下的开放。文章体裁,从记叙文、议论文,逐渐过渡到文体自选、立意自主有应用情境的文章。写作内容,从引导考生介入社会主流思潮,到立足现实、问题解决、使命担当能力的考察。价值取向,在立足语文本位基础上,更加注重“立德树人”。

考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知识清单的方式,对作文的文体、题型、情境等进行查漏补缺,对不熟悉的地方要及时巩固。文体,有书信、演讲稿、辩论稿、倡议书等等,题型,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漫画作文、材料作文等等,情境,有教室里、国旗下、广场上、会议室、报刊征文等等。需要强调的是,考生对每一种文体和情境,都要清楚其内在的言说方式和内容,和外在的表达语气、回应反馈的限定。

四、思维训练到位

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言之无思,不知所云”,从审题立意,到结构布局,再到遣词造句,无一不需要思维的参与。只有思维好,能想问题,会想问题,然后用准确优美的语言将自己的思维外化,才能在考场中取得较高的分数。

“才之能通,必须晓术……术有恒数。”思维的训练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在审题立意时可以用因果分析、条件分析、比较分析、辨证分析、历时分析、现实分析、切己分析等技巧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因果分析,指看到一件事情产生后,就要寻找它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这件事又会造成什么结果。条件分析,指要去分析一个结果的出现,需要具备哪些充分和必要条件。辨证分析,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历时分析,指要看到一件事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现实分析,指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切己分析,指要能分析“我”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在考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要把审题训练作为重中之重,建议每个题选用以上三种思维方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过去3年的高考题进行相应的审题立意训练。

四、状态保持到位

运动员在比赛前,每天都会保证一定量的训练,以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考生在高考前,也要每天进行必要的训练,以让自己的手始终处在“热”的状态。高考语文是在上午进行,所以语文的训练也应该安排在上午,以让大脑的兴奋点跟高考时间保持一致。

对于作文备考来说,在保证每周写一篇完整的作文的同时,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的训练。比如,周一,练提纲;周二,练题目;周三,练开头段;周四,练论述段;周五,练结尾段;周六,练分论点。

练提纲,重在简洁、有用,能将思维的过程外显化、框架化,将行文的思路条理化,不能繁琐。切忌耗时,要在拿到作文题十分钟之内完成。

练题目,要契合材料的主旨,完成任务要求,反映审题深度,避免陈词滥调,力求新颖鲜活。

练首尾段,注意语言准确闪亮,照应材料,亮明观点,阐释题目。开头段要能先声夺人,让人眼前一亮;结尾段要能收束全文,余音绕梁。

练论述段,注意论点与中心论点统一,条理清楚,逻辑缜密,例证丰富,内容充实。在语言上,注意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长句与短句搭配,整句与散句结合,要有意识打造格言警句。

练分论点,注意分论点跟中心论点的契合,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缜密,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应保持一致;语言精练,不要超过26个字(两行),最好是10个字以内(一行);分论点的拆分方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和综合式等,不管用什么方式拆分,都要做到拆之有据、合之有理。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