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罗的海四国(1)----立陶宛

 上官子木 2023-04-01 发布于北京

 上官子木     文/图

  立陶宛的地理位置:南邻波兰和白俄罗斯,北接拉脱维亚,东连俄罗斯,西濒波罗的海。作为波罗的海东岸的国家,立陶宛虽然国土非常小,但其海岸线却长达90公里。

     立陶宛不仅是个小国,而且还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国,曾经隶属于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当时不予承认。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勉强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小国若想立足于世界往往需要找靠山,立陶宛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并于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此时恰为欧元诞生15年纪念日。立陶宛独立后,已先后加入60多个国际或地区组织。

     立陶宛现任总统达里娅·格里鲍斯凯婕是位至今未婚、单身无子女的女总统,所以很值得议论两句。这位女总统1956年3月生于维尔纽斯市,1983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日丹诺夫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83~1990年在维尔纽斯高级党校任教,并于1988年在莫斯科社会科学院完成经济学博士论文答辩。她自1991年开始从政,先后在对外经济关系部、外交部、财政部任职,并在2009年5月1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以 68.21%的得票当选总统,而期满后又于2014年7月连任总统。借此感叹一句:与有婚姻有儿女的男首脑不一样的是,当今世界上的女首脑多数是终身未婚。

     立陶宛总人口只有296万,联想到北京现有人口2300万,即立陶宛全国人口加起来还没有中国首都人口的零头多。在立陶宛的人口中,立陶宛族占85.4%,波兰族占6.6%,俄罗斯族占5.4%,白俄罗斯1.3%、乌克兰、犹太、拉脱维亚等民族占1.3%。

     立陶宛的首都是维尔纽斯,关于维尔纽斯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于1128年,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维尔纽斯是个相当陌生的地名。维尔纽斯是因贯穿全市的维尔尼亚河而得名,维尔尼亚河穿城而过并将维尔纽斯分隔出新城与老城。

     到达维尔纽斯之后,迎接我们的是地接李导。小李在立陶宛呆了20多年,当年是作为交换生来到立陶宛学俄语,毕业后就留在立陶宛工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曾经做过小生意,折腾了几年估计不顺利,所以就干导游这行了。我问他为何要留在立陶宛,他回答:这里的生活非常安逸。我每次出国旅游都会对接团的来自中国的地接导游问这个问题,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地接导游们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都差不多。说明这些国家的生活都比国内平稳安逸,主要是生活节奏慢。相比较,咱们国内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活得太累。

     我们的行程是在立陶宛呆两天,住两晚。头一天的上午游览维尔纽斯老城区,这是一座具有典型中世纪城镇格局的城市,有着许多古建筑,尤其是教堂特别多。维尔纽斯的老城可以说是保留了几乎所有欧洲的建筑风格,很多建筑物都是将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和古典等多种风格自然地融为一体。不仅如此,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教派的寺庙在老城内都是并肩共存,从而形成了维尔纽斯独特的城市景观。1994年12月,维尔纽斯老城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当天下午乘车前往距离维尔纽斯市中心大约30公里的特拉凯,参观特拉凯水上城堡,这是立陶宛最著名的风景点。特拉凯曾经是立陶宛的第一个首都,始建于12世纪。在14世纪时,特拉凯成为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后经过几次战争,城市遭到破坏,19世纪末开始修复。 

     这个景点其实是一个公园,被称作国家历史公园。该园区内不仅有古堡,还有丘陵、原始森林,以及一个相当大的湖。位于加尔瓦湖心岛上的特拉凯城堡建于1409年,当年立陶宛大公国的大公曾在此居住,整座城堡建筑群的中心就是公爵宫殿。该城堡现在是历史博物馆,展出工艺美术作品。

     公园里的游人很多,非常热闹。人们既可以进古堡参观游览,也可以在湖面上荡舟,还可以购物,因为湖边有一大片小摊。所以,这个公园还有着集市的功能。在逛这些小摊时我发现,立陶宛的物价明显比我近年来刚去过的那些欧洲国家都高,难怪李导说立陶宛是一个低收入、高物价的国家。听起来还真不太好理解,如果收入低却物价高,那老百姓的日子可怎么过。

     李导在介绍立陶宛的时候,最感慨的是1990年代初,即立陶宛刚独立的那几年,本以为独立以后生活水平会提高,但似乎不但没有改善还更差了,不仅物质贫困,食物也很匮乏,不仅没有肉吃,除了土豆、胡萝卜之外几乎没别的东西可吃。不过,立陶宛自从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发展逐步提速,2013年立陶宛的经济增速居然在欧盟27个国家里排名第二。

     我们的入住酒店附近有个小超市,再走过几条街,还有个大超市。我特意关注了超市里的物价,感觉还可以,虽然没觉得便宜,但也没觉得有多贵。我在超市只买了一些水果,价格明显比美国和加拿大要高,但像樱桃这类的水果还是比我们国内便宜,可惜质量不太好。因为人气不旺,东西没什么人买,水果放不了几天就蔫了。

     在立陶宛几乎见不到中国游客,因为目前这还是一条没有普及的小众旅游线路。好在立陶宛有中餐馆,在立陶宛的两天都能吃到中餐。我记得以前在别的国家,只要是中餐馆肯定是中国人开的,服务员也肯定都是中国人。然而,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吃的第一顿中餐,这家中餐馆里所有的服务员居然都是当地人,没一个中国人,也没人会说中文。此外,说是中餐,却都是西餐的程序,在大长条桌上每人先上一小碗汤,而且无论是汤还是菜都没有中餐味道。第二顿中餐换了一家中餐馆,菜做得还比较地道,估计这家中餐馆是中国老板,中国大厨,不过服务员依然都是当地人。说明这里的中国人不多,即使是中餐馆也只能雇用当地人。看网上资料:立陶宛全国只有300个华人。

     立陶宛的主要城市,除了维尔纽斯、特拉凯以外,还有希奥利艾。我们在立陶宛的第二天,行程是从维尔纽斯乘车前往希奥利艾,参观位于希奥利艾的著名景点——圣十字架山。

      想当初我选择行程的时候,曾经很犹豫这波罗的海之行是否值得一游,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看到行程中的圣十字架山,能够想象到这是个壮观的景点,而亲眼看到的景象比想象的还要更壮观,可以说,圣十字架山的场景非常震撼。

     所谓圣十字架山其实只是个小山坡,但十字架多到称作“山”一点不为过的程度。在圣十字架山还有巨大的基督受难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各种小型雕像。我注意到很多十字架上写着文字,各种语言都有,我只能看懂其中的英文、中文以及含有较多汉字的日文。在网上的资料中有说这里的十字架数量是5万多,也有说6万多,我很怀疑这些数字的真实性,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十字架多到难以计数的程度,而且也因为天天都有前来朝圣的信徒乃至普通游客,源源不断地在这里安置越来越多的十字架。

     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失败后安置的,从此这里成为立陶宛人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可谓无声的反抗。当年苏联政府曾经多次试图清除乃至推平圣十字架山,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增加了更多的十字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立陶宛这个民族的隐忍和内在的韧性。

     在圣十字架山不仅有高耸入云的巨大十字架,也有各种非常小巧的袖珍十字架。这令我猛然想到,我也应该把家中当饰品买给儿子的小十字架带来留在这里,以便为圣十字架山添砖加瓦。儿子上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把小十字架当饰品挂在脖子上,认为那样很酷。所以,我那时出门旅行的时候总会想着给他买各种小十字架。不过,没几年他就长大了,也很快就不喜欢这类小玩意了。现在想想还真不如把这些躺在家里已经无人问津的小十字架放到圣十字架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归宿。

     虽然我平时一遇到无奈的困境就会想到祈求上帝的帮助,但我基本上还是属于无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所以我欣赏圣十字架山,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人文景观,我感受到的震撼也主要是来自场面的壮观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过,当我身在其中的时候,由周围的氛围引发出内心深处一种隐隐的颤动,那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触,这应该属于由视觉冲击带来的心灵冲击。


从卡济米纳斯塔楼俯瞰维尔纽斯全城

维尔纽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

圣安娜教堂(建于1581年)

老城的城门楼上是圣母马利亚礼拜堂

维尔纽斯古城街景



维尔纽斯市政厅

特拉凯水上城堡




湖边卖艺的少年

圣十字架山
















立陶宛田园风光



注:此文图首发上官子木新浪客2015-08-03 23:46: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