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岁文科985硕士,卷不动了送外卖,陆游一首诗解释的很清楚

 昭烈名臣 2023-04-02 发布于河南

最近关于内卷,关于焦虑和失业,一直充斥着各大新闻端,过去三年大家感觉到不容易和艰难,没想到今年的工作也异常难找,很多人都处在焦虑或者失业之中。

有一篇报道,看了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985大学毕业的硕士,38岁了最后却送了外卖,禁不住让人怀疑,这读书真的有用吗,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逼到如此的地步呢?

中国人对读书这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执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对这种感情最精练的表述。

古时候,有些人家只要看到地上的纸上有字,都舍不得扔掉,都会拿回到家里,他们总觉得,这印在上面的墨汁,代表了某种力量和向上的秩序。

如果是现在,看到脚下有写满了字的纸片,说不定会一脚踢开,并不是现代人不尊重知识或者素质低下,而只是因为知道地上的纸片,是个什么货色。

因为不懂,所以敬畏,古时候读书人少,穿长衫自然也就成了上层人士的象征,很多人不识字,也就会对写了字的纸片,有敬畏之心。

但是现在,落在地上的纸片子,很多都是广告,或者是无聊的东西,在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不在乎那片纸,也只很正常的事情。

一个称呼,在不同的时代,内涵并不一样,三十年前985硕士,跟现在同样的硕士,稀有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拿着三十年前的标准,去衡量现在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学的同样的东西,三十年前只有10个人懂,那自然就是香饽饽。

30年后,10人变成了100人,那待遇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正常的事情,工人的工资,并不去决定于资本家,而取决于跟你竞争的工友。

读书也是一样的,原来的读书人只占全社会的千分之一,那自然是稀缺的,现在同样是读书人,数量增加之后,意义的价值就不一样了。

不是读书人可以穿长衫,而是读了书就能超越大部分人,所以能穿长衫,因为穿长衫意味着可以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这个内卷其实古人也注意到了,著名诗人陆游,写过一首叫《村校书》的诗,把内卷这个事说的很透,透露了羡慕和酸味:

短衣穿结半瓢空,所住茅檐仅蔽风。久诵经书皆默记,试挑史传亦旁通。青灯窗下研孤学,白首山中聚小童。却羡安昌师弟子,只谈《论语》至三公

诗的前半段说自己混的很惨,住的茅草屋连风都挡不住,古代社会凡是写自己住的茅草屋,凄惨无比的,绝大部分都是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但凡你还能写诗,写自己的生活,绝对值来讲,生活都要比同时代的农民要好。

当然陆游只是感慨一下自己的处境,跟读书人比起来,自己的差距比较大而已,宋朝读书人读,文化水平普遍高,多以内卷也严重。

陆游说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怎么还这么惨呢,在穷乡僻壤教小孩,然后他非常羡慕的说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张禹。

张禹受封安昌侯,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而他所学的,赖以成名的就是一部论语,汉朝是个文化沙漠,学一部论语,就足以让张禹位列三公。

因为当时汉朝文化人很少,到了陆游的时代,陆游的知识可能是张禹的好多倍,但他并不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所以陆游对这个张禹是羡慕不已。

陆游这事儿其实已经说的很明白,不是读书没有,也不是博士没有,只看你所读的书,能不能排到社会的前百分之一。

能排到,哪怕你只会论语,那也能位列三公,如果排不到,哪怕是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也不行,因为更多的人不但读通经史子集还擅长佛教玄妙的理论。

从来没有读书不行的这种说法,不是某个行为不行,而只是你这个具体的人不行,没有不行的行业和事情,只有不行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