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易员的逻辑构建(摘录)

 十年一梦2 2023-04-02 发布于山东

原文应该为陈凯的《交易之路》的内容

关键内容:产业链利润的转移运动(钢铁、锂电池为例),利润在经济周期里的变动转移

在了解整个生产分工情况的时候,你也能够感受到,在这个产业链里哪家公司或者哪个环节是有话语权的。比如,锂电池的产业链从哪里找?你先去网上查锂电池怎么做出来的,然后从锂矿一路就能找到最后的锂电池应用。中间有哪几个环节?最后应用在哪儿?短板在哪儿?这些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关键是要有这个思路,努力去搜索和学习整理。这些资料都是公开的,实在不行,找券商的研究报告也可以。

产业链间利润的转移我们拿钢产业举例。从2002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炼钢大发展,其实伴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急速上行。在2002年之前,铁矿石的价格是十几美元一吨,而当时螺纹钢的价格是多少呢?是4 000元左右一吨。2015年是什么情况?2015年,铁矿石的价格是40美元一吨,而螺纹钢的价格1 700元一吨。2012年螺纹钢每吨价格从3 400元涨到4 000元,焦炭的价格是2 000元一吨。2015年螺纹钢每吨价格是1 700元,焦炭每吨价格只有600多元,焦煤只有500元。这就是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利润在发生转移。

2000年之前,黑色产业链利润点在钢厂,当时的说法是一个月再挣一个小钢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钢厂的利润跑到了矿山。铁矿石最贵的时候,从原来的十几美元卖到180~200美元一吨。2008年市场暴跌,后来弹上去,2015年又杀回到40美元。即便杀到40美元,整个产业链里的利润谁占大头?还是矿山。

一开始的时候,利润在钢厂,在焦化厂,后来利润在煤炭企业,现在利润又回归到了矿山。一个夕阳产业所有的环节都在去产能,都在去利润的过程中,最后一定是这个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即便是最强势的利润部门都开始赔钱。

2015年左右矿山的成本,FMG(第四大矿山)基本上是30美元多一点,当时可能是跌到30多美元的时候确实跌不动了,但是也有可能会短暂地跌破这个成本价。如果我们当时认为黑色链条里面的利润是从矿山向钢厂转移,那么就应该去买钢厂的股票,同时去抛铁矿石的股票。

钢厂的利润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产成品在涨价,铁矿石也在涨价,但是产成品比铁矿石涨得快;第二种是铁矿石价格在下跌,产成品的价格下跌得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买螺纹钢抛铁矿石。但是如果我们认为钢厂的利润会被挤压,钢厂利润会回到矿山,那么就应该买铁矿石抛螺纹钢。我们应该随着产业链里面利润的转移,构建相应的对冲头寸。

比如:泰国一发洪灾,他们就去做多橡胶了;澳大利亚一刮台风,他们就去做多铁矿石了;智利地震,赶紧买了200张铜合约。这就属于敏感度,可能他们做这个东西,情绪上发泄一两分钟就平了,后面刚反应的人,追进去做多的时候,他们已经走了。靠一个新手自己去琢磨这个太难了,可能需要大量阅读和思考,远不如跟一些交易老手来得快。因为老手们见多识广,以前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经验。敏感度与逻辑构建、对冲头寸构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它只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

比如说中国人口结构拐点产生,会带动房地产市场新开工面积下来,然后整个去产能开始产生,而人们的消费能力又在日益提升,这就导致我们对于一些进口商品的需求会特别热,那么有没有想过去买新西兰纽币抛澳大利亚澳元呢?在2012—2013年,可以买纽币抛澳币,现在是不是仍然可以这么做?或许现在这样操作就有问题,虽然新西兰纽币便宜了,但之前有一阵子纽币比澳元都要贵,这在两国历史都是很少见的。这是一个宏观上的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经常说的美豆和玉米,美豆和玉米比价高的时候在3,低的时候在1.7~1.8,波动非常大。如果今年美豆赚钱,明年农民更愿意种豆子,两年之后豆子过剩了,那明年我就可以抛美豆买玉米,因为玉米的供应少了。

这就是宏观逻辑。所有的这些逻辑,其实都有内在的原因。不需要它最终一定会发生,只要市场预期它会发生,在预期发生的这个过程中,我走一段就行了。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你到底是要做一个追随者,市场刚刚开始谈论的时候就做?还是做一个引导者?这要看你的交易风格。你愿意做一个引导者,其实你是在做左侧;你愿意做一个追随者,你是在做右侧。这是宏观逻辑构建的一种思考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