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争议的国学大师:被孔祥熙之女赶下飞机,为妓女传书而被嘲讽

 雪忆柔 2023-04-02 发布于黑龙江

民国是个出大师的时代,尤以北大和清华名师最多。本篇主人公曾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地留学,却始终没有一个文凭。他在意的是汲取到的知识,而非那一个学位、一纸证书。回国后的他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关注中国历史发展,致力于学术研究。

他有诸多名片: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除了是史学大家外,他同时通晓近20余种语言,被曾任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评价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他就是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为“清华三巨头”的陈寅恪。

       一、三无教授

没有学位、没有著作、没有授课经验,这是陈寅恪回国时的真实写照,为此,清华部分教授对于吸纳陈寅恪表达了诸多不满。梁启超作为陈寅恪的推介人,却不遗余力地向彼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发出邀请。

当曹云详得知陈寅恪既无博士学位,又没有任何著作时,当即便拒绝了陈寅恪。为此,梁启超颇为郑重地表示:“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这番话分量十足,而陈寅恪也因此被破格录用。很快,博学的陈寅恪以其自身毋庸置疑的实力,征服了那些对他心怀疑虑的人。每当陈寅恪授课,教室里不仅有学生,还有许多教师,甚至包括如朱自清、吴宓这些知名学者。因此,陈寅恪也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收获了“清华三巨头”的美誉,于他而言,实至名归。

       二、怪异考题

陈寅恪在清华授课期间,有一件让人津津乐道之事,至今提起仍遭学生“怨憎”。

1932年,因朱自清公差出国,当年清华的新生入学考试,便请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出题。由于事发突然,而陈寅恪第二天又要前往北戴河休养,于是就留下一篇作文和一道“对对子”的题。

说起这个“对对子”还真让人伤透脑筋,一共三个字却需让人绞尽脑汁。它的上联是“孙行者”,因而对出下联是“猪八戒”“沙和尚”的大有人在。最终,唯有一人的答案得了满分,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周祖谟,而他给出的答案是“胡适之”。

当时,以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为首的一派学者,正在开启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而陈寅恪居然坚持旧式出题方式,不禁遭到了诸多文人的批判,直言他是食古不化的顽固派。不过,陈寅恪很快便发表文章予以解释,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陈寅恪教书育人始终坚持“四不”原则,前人讲过的、近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以及他自己讲过的,都不会再去教授。如此特立独行的他,也难怪会别出心裁地出这么一道怪题了吧!

       三、大龄青年

当年,陈寅恪和傅斯年留学海外时,其他留学生并不将学习放在首位,甚至学习西方人的自由精神,开始鼓吹离婚热潮,滋生出了许多毛病。唯有陈寅恪和傅斯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陈寅恪的爱情也比常人来得晚了一些。

陈寅恪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任湖南巡抚。作为官三代,陈寅恪并没有沾染一些不良恶习,他不吸烟、不嗜酒,更不贪图骄奢享受,自然也没有美女相伴。

民国大师多花边新闻,譬如胡适、黄侃等等,都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八卦。相较于这些人,陈寅恪的感情生活实在过于乏味。他曾将爱情分为五等,第一等爱情就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那般的人物。他未曾想到,这一生跌宕起伏,唯有一个爱妻是人生最大的慰藉。

陈寅恪的妻子叫唐筼,祖父曾是台湾巡抚。出生于如此优越的家庭,唐筼因此有幸得到了教育,毕业后在北京女高师任教,曾是鲁迅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的老师。

和陈寅恪相同,唐筼是也被事业耽误的大龄青年。若非陈寅恪的父亲“相逼”,陈寅恪可能还要一直全心专研于学术。后来,经友人介绍,陈寅恪与唐筼相识并相恋,且在两年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那一年,陈寅恪38岁,而唐筼刚过而立之年。这一携手,便走过半生风雨。

       四、滞留香港

陈寅恪与唐筼第一次约 会时,细心的唐筼发现他走路姿势颇有不同,原来陈寅恪患有足疾,直到晚年发病时,甚至连走路都成了煎熬。唐筼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她有先天性心脏病,婚后过度劳累更是频频发作。也正是因为顾及到爱妻的健康状况,才有了改变陈寅恪命运的契机。

1937年,二战进入焦灼阶段,而北平也成为了日军的沦陷区。陈寅恪因此随校南迁,一路辗转到了西南。这期间,他的父亲因为“国破”而“忧愤不食而死”,唐筼更是因为颠沛流离而心脏病频发。

第二年,陈寅恪拖家带口到达香港,未曾想竟在此地滞留了许久。香港的生活环境并不好,一家人为此尝尽艰辛。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竟向陈寅恪发来聘书,自牛津创办三百年间,这是第一次聘请中国学者为专职教授,这份前所未有的殊荣让陈寅恪的同僚为其骄傲不已。可是陈寅恪自己并不稀罕,便不假思索的拒绝了。谁知牛津大学诚意十足,后来干脆劝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去做思想工作,陈寅恪这才不情愿地接受出国安排。

他心里惦念着妻儿,实在不愿远行。大概是苍天感受到了他的无奈,后来战火纷飞,终是彻底覆灭了他的计划,他便和妻儿继续在香港避难。

当时他们的居住环境极差,一次竟然碰见日军强占寓所作为军营。陈寅恪不管不顾地前去交涉,几番训斥下来,对方态度竟然变得极其尊重,这要得益于陈寅恪曾留学日本的经历,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陈寅恪曾形容香港的这段生活是“九死一生”,后来他好不容易得到回到内陆的机会,竟在到达机场后再次发生了变故。

       五、不事汪伪

当时重庆政府派出的飞机俨然成了孔祥熙家的专机,大名鼎鼎的孔二小姐孔令伟派出保镖将陈寅恪、蔡元培、郭沫若、茅盾等人拦在登机口,而后她的一应家当(包括一只洋狗)独占飞机,并扬长而去。

这件事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傅斯年更是不客气地叫嚣:“杀孔祥熙以谢天下!”云南大学的师生高喊着“打倒孔祥熙”的口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游行。在傅斯年的搜证下,终是将贪腐的孔祥熙拉下了马。

除了生活拮据的困顿,以及战战兢兢度日外,陈寅恪还遭遇了不少劫难,这些经历记载于他和傅斯年的通信中,字里行间都体现着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当时,有汪伪汉奸妄图以二十万军票诱招陈寅恪任教。陈寅恪屡次下逐客令,后来为了家人的安危只能装病逃避。

除了汪伪政府的执着外,日寇也向陈寅恪抛来了橄榄枝,请他“修订历史教科书”。陈寅恪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拒绝的,而后更是频繁遭受威胁,还好他及家人成功回到内陆,这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

       六、不赴台湾

1949年初,在这个特殊的动荡时期,诸多名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譬如胡适选择了心目中的 自由国度,向美国奔去。而傅斯年则受邀前往台湾,成为了台湾大学的校长。陈寅恪不是没有收到邀请,可是他对台湾并不感冒,反倒宁愿留在故土。此后,陈寅恪那些身在台湾的同僚,时不时向他邀约,更有甚者还要一番炫耀,而陈寅恪从不为之所动。

傅斯年连同他栽培的学生,一同去了台湾,他唯独劝服不了陈寅恪,便在临行前交代胡适:“务必带上鹤寿。”

此时的陈寅恪也很为难,他曾想去香港避难,而他平生鄙视殖民之地,所以这个计划也就落空。其实,陈寅恪性格有些许悲观,但是他的敏锐和洞察,早已预料到国民政府的结局。尽管傅斯年不厌其烦地写信劝说陈寅恪,对国民政府全无好感的陈寅恪,最终还是坚决地留了下来,并在广州度过了二十载时光。

这期间,陈寅恪经历失明、足疾不治等一系列打击,幸得唐筼不离不弃,细心照料,她变成了丈夫的“眼睛”和“拐杖”,成为了他的心灵支柱。

1969年10月7日,身心遭受重创的陈寅恪悲痛离世。唐筼在操办丧事时竟未掉一滴眼泪,但是她却悄悄地停了治疗心脏病的药。11月21日,在陈寅恪病逝不久,唐筼如愿追随先夫而去。这段婚姻平淡如水,却已经超出了陈寅恪当时所谓的“一等爱情”。

      七、最大争议

陈寅恪曾在讲台上写下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问题:杨贵妃进宫前是否是处子之身。

他的大胆假设也引来了群嘲,多年后,钱钟书在访问意大利时做了一次演讲,他毫不留情地嘲讽道:“解放前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话柄更无谓的问题。”

除此之外,陈寅恪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陈寅恪晚年时,双眼一度失明,即便是在这种境遇下,他依然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了近85万字的鸿篇巨著《柳如是传》。为此,有人批判他“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初衷。尤其是以钱钟书为首的诸位先生,更是难以理解陈寅恪此举。

陈寅恪一生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所以坚持为柳如是发声,是因为在这位名妓的身上恰好看到了这种信仰。柳如是一身才学,虽为女子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品行之高洁,实属难得。或许陈寅恪就是在柳如是身上看到了“不降志,不辱身”的精神,从而反映出自己对于现实的表态。当然,那一句“一笑妆成伴白头”也是对于爱妻的深情表白吧!

总之,一代史学大师最终交上了这样的成绩单,固然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但其中所感叹的时代之殇,不也正是他自身不幸的影射吗?至于他为何会柳如是发声,则是至今也无解的一道难题了。

吴宓称陈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而陈寅恪的一生充满了争议,近年来关于他的博学也成了令人质疑的话题。然而,任谁也无法否认国学大师的学术地位,那份心无旁骛的执着,才是后世最该学习的“自由之思想”;那份宁死不屈的气节,更是值得颂扬的“独立之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