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短歌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昵称37581541 2023-04-02 发布于江苏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顾城的这首诗特别有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在曹操的身上,也很贴合,他在黑暗的社会里,看到了黑暗,并执着地寻找光明。
曹操生活在乱世,诸侯征战,民不聊生。曹操在《蒿里行》中痛苦地哀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百姓的疾苦,为之断肠。
能够看到并感受到,曹操已经超出一般君主很多了,更难得的是,他奋力地去挣扎,努力地去抗争,去戳破黑暗,争取光明。
就像这首《短歌行》中所呈现的那样: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歌以悲苦开端,叹息人生的短暂,生命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芳华只有一刹那。太阳出来了,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谁也改变不了,这就是“生命”二字中的“命”。把这两个字拆开来解,生是一种姿态,命是一种态势,在命运无可挽回的态势之下,以什么样的姿态活着很重要。
如何消解人生的短暂呢?曹操端起了美酒,高声歌唱。面对每一个短暂的明天,与其怯弱地悲伤,不如慷慨高歌,开怀痛饮,这种豪迈的享乐,是对人生的无可奈何,但同时也带着一点嘲弄的态度。
但是,绝不是及时享乐的靡靡之风。在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是典型的及时享乐,连夜晚的时光都不能放过,因为明天——恐怕永不再来。所以文人就淹没在今夜的黑暗里,躲避着。
这样的文人一点都不少。看见了黑暗,却躲避着黑暗。他们躲在书斋里,穷经据典,脱离这时代。他们点起一盏蜡烛,追求感官上的愉悦,连独善其身都算不上,单纯地放纵着自己的生命。
曹操却不然。他的对酒当歌中——忧思难忘。这忧思,超越了一己之悲伤,背后涵盖着远大的志向,那是使黎民不饥不寒,那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志向。正因为人生苦短哪,才不能及时享乐,才忧思着自己的志向,何时能实现呢?
统一天下,首先需要人才。曹操从忧思中跳出来,这几句写得特别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是一个女子表达对于君子的喜慕。女子站在城楼上,焦灼万分地等待自己心上人。曹操把它化用过来,也表达自己焦灼万分的等待,但他等待的是人才。妙的是,《诗经*子衿》中还有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心上人,你知道吗?纵然我不去找你,你为啥不主动来找我呢?
如果你主动找我,曹操接下来说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是多么欢喜啊!从悠悠我心到沉吟至今再到鼓瑟吹笙,曹操一改开篇的慷慨激昂,变得温情绵渺起来。他情深意长,满含期待,低首沉吟,满心欢快,呼唤着君子的到来。
可这一切都是想象啊,就像城阙上等待恋人的那个女子一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光在等待中被拉长,而生命又是如此短暂。
曹操举头望一下天上的明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心皎洁如明月,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的光华光照四方,可是为什么我抓不到呢?像是猴子捞月,看得到与得不到之间的水中月,更让人焦急难耐,所以才会有“不可断绝之忧”。
就在这样焦灼的渴盼中,有朋自远方来。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翻山越岭,他们穿越沟沟壑壑,他们越陌度阡,从四面八方,向曹操所在的方向奔赴而来。好友相见,宴饮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纷纷倾吐心中之言,聊起往事。
这一定又是曹操的幻觉。在酒精的麻醉下,在焦灼的渴望里,他望着夜晚那轮皎洁的明月,想象着和一群豪杰志士宴饮的场景。他们畅谈着报国之志,他们规划着天下大业,他们豪饮三百杯,他们纵横五千年。煮酒论英雄,何等畅快!
想到这里,曹操再次抬起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在夜幕黑暗的底色下,有一轮明月如此的皎洁,有一棵树傲立天地之间,有一只乌鸦在寂寞的飞翔。乌鸦凄凄然,不知何所归。这棵树是不是自己的落脚之地呢?
曹操发出了呼唤,来吧,天下的才子们,不要再犹豫,不要再彷徨,不要像这只乌鸦一样找不到归宿。山不满足它的高度,还不满足它的深度,人才是越多越好。什么是气魄?什么叫豪迈?这就是。在这句诗中,曹操再次展示了他的胸襟,他的志向,他的风骚,他的境界。
这境界,是吞吐天下的帝王之气,就像他在《观沧海》当中呈现出来的那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的心胸如日月如星汉,照亮着三国时的天空。并且,他还如此地谦虚,他要以自己心中的理想周公作为行动典范,“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说,我也做得到。
在我们儒家的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里的穷,指的就是不得志的时候,生逢乱世的时候,然而,更耀眼的一种理想人格是这样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进亦忧,退亦忧。曹操在这首诗当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忧虑。
其实,生逢鼎盛时代,一个人做不做事儿都没关系。但是,越是在黑暗的社会,越需要有人站出来做事儿。这样的人,是时代的守望者,是孟子笔下的法家拂士,他们不是社会的旁观者,而是创造者。他们对整个人类保持着深深的关切,始终在寻求着光明。
所以,当他们认识到人生短暂之后,他们用建功立业来对抗这种虚无。他们忧思难忘,他们四处奔走,他们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这样的人在我们泱泱中华又何曾少过?从孔子开始到孟子,到秦皇汉武,再到近代的仁人志士,中华大地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人,他们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再回到这首《短歌行》,曹操在悲慨的一咏三叹中,让人看到了一个君主天空一样辽阔的抱负,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千年之后,诗作背后的精神如一颗夜明珠,耀眼在天地之间。无论有多少人对曹操以奸雄冠之,都无法泯灭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还有诗中闪烁着的高洁人格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