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学习书法只有这一个方法和两个要求

 事奴 2023-04-02 发布于河南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主要有行、转、折、提、按、捻六种笔法。笔法是书法的基因密码,学书法,须先知笔法,方可打通学书之径,直通学书法门。既知笔法,深入实践,乃悟书学之理,笔下自有神采焕发。

赵孟頫在学习书法中总结出了一个方法、两个要求,“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即:扎实学习古人长处,要求用笔合理、字形准确。就是因为这样的方法和要求,才成就了他的书法地位,反过来说,赵孟頫书法之所以能取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用了这一个方法和两个要求。

点击加载图片

一个方法:

根据书法史的记载,赵孟頫在学习书法中,始终坚信要以古人为楷模,喜欢谁的就要扎实临摹,比如他对《兰亭序》十分喜爱,就一遍遍地临摹,有时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当然,这个学习方法也成了他一生的必修功课之一。给后世的启示就是,学习书法要达到专注、以情贯之,而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坚持下来,才可以得到古人之法。

点击加载图片

要求一:

赵孟頫在学书过程中,提出了两个要求,这两个要求正是书法的必须要素。对于笔法,他认为,书法贵在用笔,用笔合理了,才会得到正确的笔法,不能机械,不能僵硬,用笔还要活,尽管每个人的理解和做法不尽相同,但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变的。

有时候,笔法不正确,即使写出来的字形再好看,也是不能说是精品之作,所以赵孟頫在学习书法中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经典理论,这也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赵孟頫认为:“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一生中,始终离不开古人的法帖,从中获得用笔之法。

点击加载图片

要求二:

赵孟頫的书法颇得魏晋之风,法度严谨,又不失飘逸之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所提出的第二个要求:字形准确。书法中要在字形上与古人达到统一,只有统一了,才可能从中体会到古人的书写意愿、用笔特点及其书法风格,反之,笔法和风格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

赵孟頫一生于书法的贡献是最大的,他在他所处的历史朝代里,振兴和挽救了日渐衰退的书法,并且使书法回归到更为复古的时代,并著书立说,倡导人们在学书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放弃书法的核心之术,这不仅成就了自己,更使他成为书法史上一位有着深远影响的人。

下面,我们来探索史上那些伟大的书法家们的笔法:

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属”字

点击加载图片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点击加载图片

东晋王羲之的《丧乱贴》中的“首”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提笔锋不离纸,随后触纸右转笔开锋,向左下方行进,自然提笔;紧接着空中转向,侧笔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随后断然折笔,右转左下行进,锋不离纸,在折笔向上,右转向下,提笔离纸,再顺势入纸,转笔、折笔、转笔,提笔离纸,再入纸按笔,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点击加载图片

东晋王珣《伯远帖》“游”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左转折笔下行,折笔左上行,再折笔右转调峰右上行进提起出锋;空中回转,左下行进,右转折笔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引带下行,锋不离纸,折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转笔,顺锋离纸;空中回环,侧笔入纸,转笔提起,引带入纸右转左下行进,折笔左转向右行进,顺势出锋完成走之。

点击加载图片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倾”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右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下行进,提笔另起下行,再转折笔向右上提起出锋;空中贯通,动作不断,快速入纸,右行转笔,离纸、入纸下行,再折笔右上快速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连续两个右转,左下行笔,再折笔、转笔出锋,完成“倾”字。

点击加载图片

唐代怀素《自叙帖》的“颜”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再左转飞掠而出;空中回转取势,右上空侧笔入纸,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左下行进,折笔向上、再向右下,再折笔向右上,渴笔引带,再折笔下行,再转笔、折笔,再左转,带出写一个字。

点击加载图片

宋代苏轼《寒食帖》的“食”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点击加载图片

宋代米芾《珊瑚帖》“取”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写成“耳”字的左竖;再提笔,用四个折笔,写成“耳”字的两横一提;再空中入纸,迅速下行写成“耳”字的右竖,再回避右上引带,右转笔,再折笔,转笔完成“取”字。

点击加载图片

元代赵孟頫“竹”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再折笔换锋右上行进,再提笔空中回环入纸,右转下行,写成“竹”字的左边;再回锋提笔,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断然折笔右上行进,回锋提笔,再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向下行进,右转向左上放锋而出,完成“竹”字。

点击加载图片

明代王庞“雲”字

点击加载图片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飞掠而出;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上行进,右转笔提起出锋;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转折笔,再折笔轻提出锋;再另起笔,承接上笔,入纸右转下行,再左转自然提起,完成。

以这种理论为依据,古代书法家对起笔、行笔和收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善的笔法理论。南宋姜夔的总结最为典型,他在《续书谱》说“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

点击加载图片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明拓本(传)

关于笔法有这样的史料,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载,有人向张旭请教笔法,“张公皆大笑,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尽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即便是再三请教,张旭也只是回答:

“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这里说明,即使对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天才,老师也没能明确的讲解什么是笔法,只是提出了十二个问题让颜真卿去思考,取自悟。黄庭坚说:

“笔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

强调中锋行笔,运笔过程的按压和涩行,追求线条的质感;这些笔法理论分别强调了力感、势感和质感,表现了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特征,这都是笔法相关说法。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让读者明白,“笔法”并不能用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笔法理论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发展和实践的结果。

点击加载图片

毛笔运动示意图:上图,平动'绞转。下图,中锋、侧锋。

综上所述,书法创作是连续书写汉字的过程,笔画写法必然要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画通过这三个部分,完整地表现出一个始→中→讫的运动过程。还可以说,笔法是控制毛笔在运动,是提是按,还是拖着毛笔行走,都由控制者(书写者)说了算,运动过程就是按一定要求写出点画或线条的方法。

点击加载图片

张旭《古诗四帖》运动轨迹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必然有自然映带(行书、草书),必然有逆人回收,通过笔的提、按、顿、挫等动作,笔画形式就产生粗细、方圆,一旦写生一个字就有正侧、大小的空间造型变化。

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完一幅完整作品,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势合一,空间与时间相结合,一笔一画书写者投入了感情,一件书法作品就成了书者情感的产物,这里充分表现自然万物和人类情感。

不同的书者有个字的性格、秉性,文化修养,写每一个笔画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书写的作品也就各有特点,这就是一个书者的“风格”,张三、李四都不同。

点击加载图片

黄庭坚书法行笔中提按产生的效果

我想,文章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了,究竟什么是笔法,即便是不会写书法,但都有写字的实践,想象一下便明白,其实书法没有秘密可言。

无论字体怎样发展,书体怎样变化,书法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面貌怎样别出心裁,笔法的根本原则始终如此,始终是一个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完整过程,正如赵孟所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写的是自己的个性和当时的心境;

法:书写时笔法、墨法、章法等的规则法度。

因此书法是在传承的规则法度内书写当时的想法、心情,是自然流露的一种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