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礼俊:千古忠孝介子推

 晋南道 2023-04-02 发布于山西
千古忠孝介子推




——秦礼俊

泱泱华夏,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热土上,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了先贤的优良传统,传承了忠诚爱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百行孝为先,民族薪火传。忠孝文化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历经萌芽、兴盛、转化、变革、积淀而完整,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优秀传统的美德,是一首首动人心弦,锐耳动听传颂古今的时代颂歌!


壬寅年八月十八日,我们一行数人,走进夏县裴介镇裴介村介子园,映入眼帘的是,华夏忠孝第一人的一座历史丰碑。这座丰碑专为故里名人介子推而建立。站在这高高矗立的纪念碑前,听着历史的变迁,园地的发掘开发,富有价值的碑碣保护,望着一座座古建筑的顺利落成,看着一块块版面的精彩展示,面对着这位故园千古留名的忠孝名人,我们心有灵犀思潮滚滚,感慨万千。在裴介镇政府大会议室,县委常委、宣传部闫小娟部长参加了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专题调研活动。夏县介子推文化研究会,裴介镇人民政府,中华介氏后裔联谊会,介子推书画院主要负责人,县直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全体理事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倾听着领导、专家、学者的讲话、介绍、谈论,我深切地感到:介子推忠孝文化是当今夏县深入挖掘五大文化的重点 ;是宣传弘扬夏县,建设幸福夏县,凝聚发展力量的又一重要举措;是三个文明一起抓一起上的时代之急需。           

学习传承千古忠孝介子推 ,赓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窃以为在目前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讲好介子推故事。在史书、文学作品、诗词绘画、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方面,去了解认识熟悉介子推。只有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走近介子推,研究介子推,才能从中取其精华汲取精髓,才能获得我们所需的精神食量。

              

学习历史  书海寻觅                                            

    介子推生活的年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渊源流长历史中的春秋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处在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春秋时代周王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的春秋五霸相继登场。各国兼并与斗争,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加速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融合。大变革使得几百个小国骤渐合并为七个大国。这段历史延续了290余年。
        介子推是晋国人氏,晋文公的臣民。晋文公是春秋东周时期一位传奇人物、传奇国君、传奇霸主,他名列春秋五霸第二位。其父亲晋献公有七个儿子,晋文公(重耳)在七个儿子中 ,虽然年龄最长,但却不是嫡子。晋献公晚年爆发了“骊姬乱政事件”, 骊姬本是少数民簇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俘虏到晋国后而成为晋献公的妃子,晋献公对骊姬特别宠爱,骊姬想立她的孩子为太子,诡计多端离间晋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之间的感情,当时,太子申生很不得宠,晋献公就把太子赶出了国都,最终太子自杀。

太子自杀后,重耳胆怯自己卷入争夺,于是逃离父亲去往母亲的家乡翟国,一待就是十二年。晋献公病故后,他的弟弟晋惠公上位,他担心重耳回国夺取政权,就派人去翟国追杀重耳,重耳仓促逃离翟国,于是开始了颠沛流离,辗转于诸侯列国的流亡生涯。

重耳自小就喜欢结交朋友,在逃亡时,就有狐偃、狐毛、赵衰、介子推等有才干的人员跟随,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时常为他出谋划策。

在逃亡路上重耳的仆人头须是个势力小人,半路见财起意,把重耳等人装在马车上的行李财务席卷一空逃之夭夭。去齐国路过卫国时,想去卫国而不得进城,只好绕城而过。在一个叫五鹿的地方,碰上一位老农在地头吃饭,重耳边走过去想要讨口饭吃,一个小伙子顺手在地上捡起一个土块说:想吃就把这块送给你们吧 。他们一行又气、又累、又饿,无奈又继续走了几十里路,实在走不动了,就地寻挖野菜煮些菜汤充饥,菜汤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重耳抿了口汤就喝不下去了,就在这时,只见介子推一瘸一拐手捧一碗香喷喷的肉汤送到重耳手里,重耳接过肉汤,一口气就喝了个净光  ,喝完才问这肉汤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低头不语,狐偃等人才发现介子推裤腿上被鲜血染红了一片,才知道介子推是从自己腿上割肉做的汤。重耳见状哽咽着说,介公你这样做,让我怎么报答你,介子推说:“但愿公子能实现复国大计,成就一番事业,我这点皮肉之苦算不了什么?

他们一行爬山涉水,忍饥挨饿,经千辛万苦,历千难万险来到了齐国。齐桓公是个心胸开阔,名副其实的霸主,他对晋国公子重耳的到来热情接待,十分热情 ,送给他车马和宽阔的房子,并挑选了一位宗室少女齐姜嫁给重耳,使得重耳又过上了衣食无忧十分舒心的好日子。转眼五年过去了,重耳乐不思归,这可急坏了狐偃 、赵衰等人,心想来此是借齐国之力完成公子复国大计,公子至今没有走的意思,他们思谋之后去宋国。于是实施了强行把重耳带走的计划,重耳的妻子齐姜深明大义,劝重耳以兴国为重,重耳听后不为所动 ,就用酒把他灌醉到了宋国。宋国刚刚被楚国打败,宋襄公也受了伤,言明他无法帮助晋公子。而后又到郑国,郑文公对重耳很傲慢,在吃了闭门羹之后,他们辗转到了楚国,楚成王依照诸侯的礼仪隆重接待了他。在接风宴席上,楚成王问重耳,你做了晋国国君后用什么报答我?重耳沉思后说,日后晋楚两国交战,我愿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   

          重耳最终到秦国,当时晋国晋惠公病重,秦国始终有称霸中原的野心,便确定扶持重耳复位,在秦国护送下重耳回到了晋国。后来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在登上权力顶峰之后,先后进行了三次论功行赏。当年跟随他的人均得到了封赏,唯独没有介子推。

介子推是个性格刚直的人,回到了十九年未曾回到过的家乡 ,编织草鞋,伺候老母。  邻居张解听到这个消息,劝他去见晋文公,介子推微微一笑说:我既不想官,又不想利,见他做什么呢?他为介子推鸣不平,写了一首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并把这首诗挂在城门上,晋文公见到这首诗后,内感懊悔,随下令立即召回介子推给予重赏。
当得知介子推已离开京城回老家多时,并背负老母已经隐居山林,晋文公即刻率领人马星夜兼程赶往,面对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的弯弯山路,四处寻找都未见他们母子踪影,这时,有人出注意放火三面烧山,留一出口逼母子出山。此注意被晋文公采纳,随机下令,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都没能见着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在全面搜山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相拥而被烧焦的遗体,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布上介子推写给重耳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公主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悔           勤政清明复清明

目睹介子推的现状,晋文公放声大哭,他心里默读着介子推的血书,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亲率众位大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这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诏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节日,到了唐代就合二为一了。延续至今,清明前后就成为祭扫坟墓,思念先人的日子。

诗词歌赋  颂吾介子                          

记载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从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二千七百多年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史册里,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优美浓缩的语言、动人心魄的文字,赞扬歌颂着这位忠孝文化的先贤。《诗经》、《楚辞》分别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展示了我国周代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                                         

屈原《九章、忆往日》一组诗里:“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镐素而哭之。”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九章》是他的代表作,“以往日”此诗写了介子推被焚后,晋文公封山回忆他割股奉君的幕幕往事,换上素服顿足哀号。用今天的话表述此诗意思是说:介子推忠贞被焚死而骨枯,晋文公一旦醒悟立刻访求。封了介山而禁止采樵,报答他大恩大德的优厚。想起古旧多年的亲身同伴,边穿起白色的丧服痛苦泪流。笔者用诗的语言,记载了一代忠臣介子推舍生取义为国献身,续写了晋文公悲痛欲绝面对此景而悔恨。一副悲壮的画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白居易《寒食夜望吟》诗里:“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潇潇暮雨人归去。”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在唐代,寒食清明祭祀扫墓之风十分盛行,这首诗描写了扫墓时作者看到的一派凄凉悲惨的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的习俗中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已经合在一起了。由此感到,漂泊异地的文人墨客,他们触景生情,虽然身在他乡,但在心灵深处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已故的亲人。作者用写实的笔法,记述了这一悲伤哀凉的场景。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词里:“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方面有很高成就。”这首词是在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中,“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节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文化修身,信仰至尊,厚道处事,孝道齐家。历代诗家文人墨客,在历史的史册里留下了大量吟咏缅怀寒食清明,赞颂弘扬介子推的诗词歌赋;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电影、戏剧、曲艺、等多种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中,都可看到介子推忠孝文化给人民大众带来的深刻启迪和感悟,都可看到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展示这位历史名人的艺术魅力;都可看出介子推忠孝文化给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都可看到这位忠君守义,鄙弃功名利禄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忠孝守义的先贤介子推。

家国情怀  忠孝传承                                                    

2700多年来,介子推的忠孝德行及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深受后人的认同和敬仰。在夏县大地,每到清明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企业学校,都会前去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开展祭扫,继承先烈遗志,忠诚于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各种祭扫活动;在民间,四方游子和父母儿女亲戚携带祭品都会在先辈墓前上坟,跪燃香烛,修整坟茔,滚枣蛋馍,折柳折柏。民间的风俗习惯在世代传承,介子推的忠孝文化在这里世代延续。
近几年来,裴介镇裴介村党支部一班人,为了传承忠孝文化,成立了介子推研究会,成立了介子推书画院,中华介氏后裔联谊会。他们不辞劳苦冒着酷暑严寒,四方寻找收集有关资料,登门求教专家学者,在民间文化风俗习惯里深探细研,使得在介子推生年研究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2016年寒食节,在村东头介子园内为介子推矗立起了中华忠孝第一人的纪念碑 。中华后裔和省、市、县有关人士云集在此,清明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了祭祀大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展示,介子推忠孝守义,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有一次得到了生动再现,中华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进一步得到弘扬。
一代代文人雅士,为介子推题咏,寓兴抒怀,真乃不胜枚举。笔者生长在介子推故乡,多年来,在茫茫的书海里,在古籍的诗行之间,在有声或无声的影视戏剧或小说杂谈中,耳闻目睹所见所闻,见到的介子推,他爱憎分明,忠诚爱国,孝敬父母,鄙弃功名利禄,这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的传统美德的体现。我为有这样一位历史先贤而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些年来,夏县县委、县政府把三个文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这块历史底蕴厚重的故土上,研究发展战略,开发拓展空间,集众人聪明智慧,绘宏伟县域蓝图,双管齐下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工程。主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宣传部门,勇立潮头,大抓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唱响了夏都之歌。坚信介子推这种家国情怀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千古忠孝介子推的精神将会永远在华夏大地得到传承!

                                                                            (2022年9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