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历史313:《夏王朝的建立与灭亡》

 芹草草 2023-04-02 发布于河南

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构

1.夏族的兴起和夏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1)崇伯夏后

夏族姒姓,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到禹父鲧时,夏部族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称为有崇氏,其首领鲧,又称崇伯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率领民众平治水土。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

(2)征伐三苗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替天行道惩罚有苗相号召,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权力。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被打败,三苗部众有的向丹、汉以南或其他崇山峻岭逃去,有的就地与诸夏之族融合,也有一些人被掳掠沦为奴隶。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3)建都阳城

禹时在有崇部落活动的中心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两座都城都地处颍水上游,西连伊洛,东临河济,南望淮上,既是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又便于结合东南地区众多邦国或部落。

(4)涂山之会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他们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5)父死子继

禹死后,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西部的同姓诸侯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市西),有扈氏终于被“剿绝”了。《淮南子·齐俗训》认为:“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其失败是必然的。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6)钧台之享

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

2.夏王朝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

(1)父权家长制

早期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就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父”字,以手举杖则是形象地表明他具有在家庭中指挥的权力和相应的权威。原始的父权家长制成为后世宗法制度的萌芽。官尹的“尹”字形似手执笔,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一般的“父”握有更大的权力。国君的“君”字,表示众尹之上地位最“尊”的“发号”者。这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早期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即是父权大家庭的扩大。

(2)黎庶众人平民

早期国家的阶级远不如后代那么明确,相互之间的对抗也不像后代那么激烈。各级贵族是统治阶级,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者,统称为“民”、“黎民”,又称为“庶民”或“庶人”,有时泛称为“众”,他们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众,也有相当数量地位低下且毫无人身自由的奴隶。“平民”,即一般的“自由民”,他们大都是各级贵族较为疏远的宗族成员,或为破落贵族的后代,或由原来的氏族成员转化而来。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具有自由民的身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又受到各级贵族的剥削与压迫。

(3)政治体制

夏王朝的国家机器基本上已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夏王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为“六卿”,又称“六事之人”,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

(4)《禹刑》“圜土”

军队和刑法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强化对反抗势力的镇压,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就是早期的监狱。刑法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5)关石和钧

《夏书》有“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的记载,说明为了保持王室府藏的经常性收入和支出的需要,已有了用石和钧等衡量器械征收赋税的规定,由此可知,夏代已经确立了一定的贡赋制度。

二、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1.夏代社会经济状况

(1)生产工具

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工具的种类很多,除了用于耕作的耒、耜外,还有石犁、石铲,垦荒造田用的锛、斧、铲和中耕用的石铲,收割用的刀、镰,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磨棒、石杵臼等。

(2)金属冶炼

二里头遗址出土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铃、镞、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时还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陶范、铜渣和坩埚残片。出土的铜容器采用复合范铸成,反映了当时的铸铜工艺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3)陶器玉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既继承河南龙山文化的特点,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河南龙山文化,与商前期的二里岗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别。此外,还出土成批的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其中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装饰品。

(4)农业立国

夏王朝以农业立国,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中谷物的产量有了提高。相传夏王少康“作秫酒”。一说少康即杜康,为夏人,善酿酒。秫为“稷之粘者”,是粘高粱一类的谷物。夏代用粮食酿酒,出土的器物中酒器也较多,这些都说明谷物的数量较为丰裕。

(5)社会分工出现

夏代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如车辆的制造,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艺,必须有多种工匠的合作。据《左传·定公元年》记载,奚仲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为夏王室的“车正”,所造的车方圆曲直皆合规矩,他的后人世代为夏制造车,车辆的制造已成为当时比较重要的手工业。

(6)房屋建造

夏朝房屋的建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房基已采用夯筑,二里头遗址发现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晚期地层发现大型宫殿基址,这个基址略呈方形,东西 108米,南北约 100 米,总面积约 1 万平方米,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型建筑。殿堂在基址的北部正中,长约 36 米,宽约 25 米,是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双开间建筑,有四坡出檐式大屋顶。殿堂前是平整宽阔的广庭,面积约 4000~5000 平方米。宫殿的四周有完整的廊庑建筑。这座宫殿建筑,在许多方面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宫殿制度。

2.夏代文化的发展

(1)继承与发展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代文化的全貌虽还不太清楚,但它为商、周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天文历法

①天文

《夏书》有“辰不集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②历法

a.干支记日法: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普遍。

b.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③文献记录

夏代的文字尚在探索之中,但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先秦学者经常引证的《夏书》《夏训》,就是当时还保存着的有关夏代的典册。这表明夏代确有文献记录存在,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

三、夏王朝的兴衰

(1)太康失国

第三代国君太康(启之子)在位时,政治腐败,且王族内部兄弟争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有夏氏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起兵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太康逃亡,史称“太康失国”。

(2)少康中兴

少康在有虞氏部落积聚力量,经过周密的计划,最终灭掉寒浞和有穷国,中兴夏朝,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3)中期的发展

①少少康历经磨难才得以复国,长期的流离生活使他深知民间疾苦。他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少康以后,其子季杼继立为夏王。

②季杼

季杼曾带领军队,协助少康中兴,彻底肃清寒浞的残余势力。而且他还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形成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

(4)夏王朝的衰亡

夏朝共传历 471 年,共有十七君。最后的国王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桀。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倾宫、瑶台以享乐,暴虐其民,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东夷的商部族日益强大,公开反抗夏的暴政,最终以商汤为首的诸侯联军,与夏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桀战败逃走,后死于南巢,夏朝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