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宝藏】神奇动物在哪里?舞遍大唐金银器!

 自华居 2023-04-03 发布于广东

每当提起唐代舞者

人们最先想到的大多是飞天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走进东莞市博物馆“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去寻找一群活跃在金银器上的舞者,它们在唐代金银器这方寸之间的舞台上,尽情飞舞,婀娜多姿,为金银器增添了无限光彩。

盛 世 腾 龙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套珍藏第一枚佛指舍利玉质影骨的八重宝函,这套宝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精美,层数最多的宝函。这套宝函的第七重唐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的盖顶面錾刻着龙纹。

图片

▲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长20.5厘米,宽20.5厘米,高23.5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宝函全身錾刻纹饰。四侧四大天王盘膝而坐,或托塔、或持剑、或持弓、或执箭,身侧众神将、夜叉相拥而立;函盖立沿四面,八只迦陵频伽鸟在海石榴和蔓草间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函盖斜面,八只狻猊在蔓草上整齐划一地舞蹈;盖顶面两条雄伟的行龙,围绕着一个如意宝珠飞腾、嬉戏,四周云朵漂流。整件器物的纹饰组合,犹如一个热烈、喜庆的开场歌舞,呈现着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图片
图片

▲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盖立面、斜面局部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顶面局部

(法门寺博物馆藏)

,中华民族的象征。据考证,在距今约1万年前的山西吕梁山柿子滩石崖上发现的“鱼尾鹿龙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龙形象。商周时期,在青铜器、玉器上则大量以“夔龙”形象出现。东汉《说文解字》对龙的形象概括为:似披鳞的长蛇,可明可暗,可大可小,亦可长可短。北宋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为“三停九似”。《图画见闻志》解释“三停”:即“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三个部分长度基本相等。南宋《尔雅翼》谓九似: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蛤蜊)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即龙是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

龙纹作为我国传统纹饰的代表之一,常被运用在宗教、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明清时期是龙纹图案发展的鼎盛与成熟期。龙纹大致可分为团龙、蟠龙、行龙、云龙、海水龙、穿花龙、九龙、二龙戏珠、教子升天、龙凤呈祥十种样式。

龙的形象在金银器中较为少见,在唐代金银器上更是罕见。

迦 陵 频 伽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是珍藏第一枚佛指舍利玉质影骨八重宝函的第五重,其盖顶面錾刻着迦陵频伽纹。

图片

▲唐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长14.8厘米,宽14.8厘米,高16.2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宝函顶盖的立沿面八个飞天两两相对在流云间飞舞,盖斜面八只凤鸟口衔花草、整齐划一的飞翔,盖顶面四只迦棱频伽,在八角团花和三钴金刚铃之间穿梭,变换队形,脚踏蔓草,或歌或舞。整个盖面犹如在表演一支群舞,以迦陵频伽为领舞,呈现着无尽的美感。

图片

▲唐 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盖顶局部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迦陵频伽,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一种半人半鸟的神话形象,即面部为人,足部为爪,背生双翼。又称:羯逻频伽、伽兰频伽、迦陵毗、迦陵频、迦娄宾、迦陵鸟、羯毗鸟、频伽鸟等,意译为: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等。传说是一种栖息在雪山或极乐净土的鸟。唐释慧苑著《慧苑音义》:“迦陵频伽本出雪山,在谷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南宋刊《法华经》:“迦陵频伽,妙音鸟也。鸟未出壳时即发音微妙,一切天人声皆不及,唯佛音类之。”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器中,迦陵频伽还出现在“唐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唐迦陵频伽纹金钵盂”“唐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上。在“唐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里,她们只是伴舞;在“唐迦陵频伽纹金钵盂”里,她们则是主角,四只迦陵频伽手捧莲花,在蔓草间翩翩起舞;在“唐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里,她们表演的是四重唱,两两相对,和声吟唱:“愿生生值佛 世世闻经 合家大小 同生佛会 法界众生同此福”。

图片

▲唐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

口径9.4厘米,通高3.3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 鎏金迦陵频伽纹壸门座银棺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迦陵频伽作为佛前的乐舞供养,象征了极乐世界,常常以壁画或线刻画的形式出现在佛教建筑、佛教用具、舍利棺与陵箠棺椁上。刻划在墓葬石椁上的迦陵频伽是后人对墓主人的守护和礼赞,希望由迦陵频伽来守护、伴随、欢娱墓主人,并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

唐代,迦陵频伽主要出现在石窟寺、佛塔、地宫或佛教徒的墓葬中,形象基本上都是人首鸟身,展开双翼,两腿细长;从面貌上看,多为女性,配有花冠,嘴唇丰厚,露肩且臂膀圆润,身材丰腴,羽翼饱满,双爪强健有力,尾部常与蔓草揉合在一起,并带有蔓草的卷曲特征。

迦陵频伽形象最早出现在北朝,发展于唐,繁盛于宋,元明渐衰微,清代消失。

鸿 雁 于 飞

1987年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一件唐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香盒,盒盖面模冲出一对首尾相对,振翅欲飞的鸿雁。出土时盒内有凝结成块的香料一块,经检测主要为乳香、沉香制品。

图片

▲唐 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香盒

长5.1厘米,宽3.8厘米,高2.2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唐 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香盒 内部

除了这件银香盒之外,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辖板上錾刻两只鸿雁,做为衬饰;另一件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全身模冲四十一只翱翔的鸿雁。

如果说唐鎏金双鸿纹海棠形银香盒上的双鸿是在表演“双人舞”的话,那唐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的四十一只飞鸿则是在表演群舞。盖面中心五只鸿雁围成一圈飞舞,其它三十六只鸿雁昂首、展翅,两两相对向上翱翔,动作整齐划一,画面流转飘逸,充满了浪漫色彩与意境情趣,不禁令人想起《诗经》所载:“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图片

▲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局部

图片

▲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侧面线描图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图片

▲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顶部线描图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雁,一种候鸟、知时鸟,《正字通》:“雁知时鸟也。”因其是候鸟,古代多用雁作婚贽,取其候时而行之意;因鸿雁有定期南飞北返的习性,也以鸿雁比喻羁旅之愁和思归之心;因雄雁与雌雁一旦结合成配偶,便永生不分离,如果其中一只不幸死亡或失散,另一只终生不再另择配偶甚至殉情而死,因此也以鸿雁比喻忠贞的爱情;因鸿雁是一种非常有序的群体,其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古语称为“雁字”“雁行”“雁阵”“雁序”“鸿仪”等,因此鸿雁也表示有序。

闲 云 野 鹤

1987年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一件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是晚唐皇室文思院所造。罗体两则及末端錾刻六只双双飞翔的仙鹤。

图片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长13.45厘米,高9.8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片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线描图局部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是一种观赏禽鸟。中国民间相传其颇为长寿,《相鹤经》记载:鹤者,阳鸟也。……七年小变,十六年大变,百六十年变止,千百年形定。由于鹤之长寿,与道教所追求的飞升成仙理念相吻合,被其吸收成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鹤成为了神鸟,常伴仙人左右,是道教中得道成仙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装饰中,仙鹤是吉祥图案,具有美好的寓意。

沙 暖 鸳 鸯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唐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器身内外錾刻鸳鸯纹。是由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制造,这里是唐代晚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之一。

图片

▲唐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

口径8.02厘米,高3.3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银盆全身錾刻纹饰。盆壁被分为四瓣,每瓣内有两组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两只相对而立的鼓翼鸳鸯,站在莲花之上。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在阔叶石榴大团花间嬉戏的鸳鸯。鸳鸯体态优美,栩栩如生。整个画面犹如一支美轮美奂的群舞,中间两只鸳鸯的领舞更是把舞蹈推向了高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唐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 内外底局部线描图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图片

▲唐 鎏金双鸯团花纹大银盆 图案线描图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鸳鸯,鸳指雄鸟,鸯指雌鸟,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是我国古代的珍禽,观赏鸟类。雄鸟美丽,雌鸟苍褐。《诗经》:“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晋代崔豹《古今注》:“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因此,古人历来以鸳鸯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或用来比喻情意相投的男女。

图片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图形中,禽鸟不再只是陪衬和点缀,从边缘走到了中心,成为了不少器物装饰的主角,到了晚唐更是成为动物纹的主流。由于唐朝这一特殊时代,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发生重要转变,金银器上的禽鸟图像注重形态特征的刻画,形成了写实与装饰并重的造型风格。

不论是鸳鸯、鸿雁,其形象多是以写实的面貌出现并贯穿始终,较生动地反映它们日常生活中飞翔、站立、嬉戏的状态。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刻画细腻,体态优美,神态自信,展示着大唐繁盛的社会面貌。

图片

百 花 蜜 后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鎏金双蜂团花镂空银香囊,器身錾刻有蜜蜂纹。此香囊为唐僖宗所供奉,是迄今发现唐代香囊存世品中最大的一枚。

图片

▲唐 鎏金双蜂团花镂空银香囊

直径12.8厘米,链长24.7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香囊外壁全身錾刻蔓草,蔓草叶之间的留白处镂空,蔓草间錾刻有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别饰双蜂和花草。蜜蜂宛若飞舞于花丛之中。蜂纹做为器物的装饰极为罕见。

图片
图片

▲唐 鎏金双蜂团花镂空银香囊 局部

笨笨的小编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被美人宠爱的香囊上,会出现双蜂纹,花簇间双双飞舞的蜂儿是在采蜜吗?还是在舞蹈?也有专家认为是双蛾,聪明的你会有怎样的答案呢?看着这些双蜂,小编脑海中不禁冒出一首歌谣:两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啊,飞呀!飞呀!......

天 马 行 空

1987年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的一套唐鎏金鸿雁纹银茶碾,碾槽横向的两壁壶门之外錾刻有天马纹,这套茶具为唐僖宗所供奉之物。

图片

▲唐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

身长25.5厘米,宽3.4厘米,高7.1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茶碾的茶槽两侧,分别錾刻两匹相对奔驰的天马,脚踏云朵。天马身有双翼,造型清瘦,飘逸轻盈,卷云纹婉转飞动,盘桓于壶门的两侧,具有阴柔之美。

图片

▲唐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 线描图局部

(来源:法门寺博物馆)

天马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翼马形象,北魏时传入中国,唐代流行。李白《天马歌》云:“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

百 兽 之 王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一件唐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錾刻有狮子纹。此盒产于今江西南昌。

图片

▲唐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口径16.8厘米,足径13.94厘米,通高12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银盒的盖面錾刻双狮纹,两只狮子造型不同,一狮形似麒麟、一狮近似狗。似狗的狮子造型丰满敦厚,头圆睛圆鼻圆,发卷,用刻线来强调毛鬣的装饰。双狮在花丛中嬉戏,一狮奋勇奔腾,努力追赶,嘴大张,似在说着什么;一狮回首,喜笑颜开,面部表情天真调皮。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谐、欢快。

图片

▲唐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 正面局部

狮子,在中国最早被称为“狻猊”(音 suān ní)亦作“狻麑,(音 ní),是上古神话传说里的一种表示吉祥的瑞兽。因为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因而平添了更多的神秘和高贵,在中国备受推崇。唐代,狮子形象日趋世俗化,不仅形体变小,而且神态谦恭温驯。猛狮逐渐从宗教性走向民间,成为民间避邪纳吉的吉祥之物。

摩 羯 大 鱼

1987年法门寺地宫后室出土的一件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器物上有摩羯鱼纹。因其支架錾刻:“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 判官臣吴弘慤 使臣能顺。”而历代茶书未载盐台,此为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图片

▲唐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直径4.98厘米,高27.9厘米

(法门寺博物馆藏)

这件盐台盖面錾刻四尾摩羯鱼,回头张嘴,展翅摆尾,随器盖围成一圈,头尾相对,如在表演队形操。支架中心斜出四根盘屈的银丝,末端分别焊有两尾摩羯鱼和两个智慧珠。摩羯鱼张嘴翘尾,面露笑容,一昂首上扬,一低头下冲,似在表演杂技。

图片
图片

▲唐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局部

除唐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一件唐鎏金仰莲瓣圈足银碗,其圈足外沿上也錾刻有摩羯鱼纹。

摩羯鱼纹源出于印度,其在印度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纳入佛教体系。在印度佛教经典中,摩羯是一种力量强大,常在水中兴风作浪,但慑服于佛法的巨型恶兽。随着佛教的传入,摩羯纹也传入了中国,并开始中国化。

北魏至盛唐为摩羯纹的肇始期和渐变期,摩羯纹的形态、含义均与印度佛教摩羯纹一致,流传范围不广,仅限于皇族与贵族。中晚唐至五代为转折期,此时的摩羯纹开始出现具有强烈中国化倾向的鲤鱼形和鱼龙形,并占据主流,受中国鱼文化和龙文化的影响,本性为“恶”的摩羯在此时一转为有丰富吉祥含义的瑞兽,此时的摩羯纹在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方面也都有极大发展,使用群体拓展至民间。宋辽金为繁荣期,此时以鱼龙形摩羯纹为主流,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全民皆使用。元明为衰落期,此时摩羯纹受中国龙文化影响更为强烈,且佛教色彩被削弱,逐渐成为世俗世界中一种边缘化的吉祥纹饰,数量、载体、分布区域等方面极大萎缩。清代,摩羯纹被龙纹完全取代。

图片

2022年5月18至8月21日,东莞市博物馆举办的“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掀起了东莞市民参观博物馆的热潮。然而,每个观众观展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感受展厅氛围,有的是为了增长见识,有的是为了欣赏展品。而大多数观众的关注点基本上是器物是否值钱?制作工艺如何?器物有何用途?器物背后的故事等等。

今天,我们在金银器上发现的这群可爱的舞者们,是否也能成为你们关注的热点呢?

卞之琳说得非常好: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大唐宝藏”展厅里,许多穿着汉服的帅哥靓女们穿梭在展柜之间,他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其实也成了展厅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舞台无处不在

“大唐宝藏”的舞台

欢迎你的到来!

参考资料:

姜  捷:《法门寺珍宝》,三秦出版社,2012年6月。

丛小婷:《“苍龙教子”:从清“懋勤殿”款龙纹印盒说起》,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

王大方:《“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王博宣:《莲池鸳鸯纹与“满池娇”》,上海工艺美术,2021年第1期。

白  璐:《鎏金飞狮纹银盒及飞狮纹溯源考略》,文物天地,2020年第8期。

魏秋萍:《鎏金鸳鸯鸿雁纹银匜与唐代的吉礼》,文物天地,2015年第2期。

潘  飚:《摩竭纹中国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

肖聪榕:《探究中华龙纹设计的历史流变》,今古文创,2021年第46期。

陈妍言:《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王丽梅:《唐代金银器禽鸟图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12期。

段丙文:《唐代金银香囊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罗  昊:《唐代狮子纹浅析——从国家博物馆的狮纹鎏金银盘谈起》,中国中小学美术,2018年第12期。

杨  琳:《唐代纹饰中鸳鸯形象初探》,美与时代(上),2014年第2期。

田卫丽:《再现东西方古老文化的交融——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唐代狮纹器物赏析》,收藏家,2015年第11期。

龚  曼:《止则相偶,飞则相双——唐代金银器中的鸳鸯形象》,大观(论坛),2019年第1期。

曹  丹:《中国历代海水龙纹图案探析》,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3期。

蔡国声:《唐代金器鸿雁纹小碗》,收藏界,2016年第11期。

图片

撰文|杨晓东

排版|叶芷君

审核|曲庆玲

审定|李历松

东莞市博物馆地址:东莞市莞城区新芬路36号

开放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日 9:00-17:15 ,寒暑假期间8:45-17:30 ,逢星期一闭馆;法定节假日8:45-17:30。

公交:一、搭乘1、8 、15、 16、 18、21、 28、 29、 c3、lg1路公交车到人民公园站下,向北步行50米便可抵达。二、搭乘9、18、29、 30、c3路公交车到东莞宾馆站下,向南(新华书店方向)步行200米便可抵达。

自驾:自驾车可停靠科书博广场停车场、人民公园地下停车场、东莞宾馆停车场、人工球场停车场。

图片

温馨提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观众进入场馆时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扫莞博打卡码,参观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若出现健康码黄码或身体发热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观展,并报告场馆管理部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