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濬(1826年-1897年),又名杨昌浚,字石泉,号镜函(一说镜涵),自号壶天老人。晚清重臣,历任甘肃布政使、署理陕甘总督、漕运总督、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太子太保,诰赠太子太傅。湘乡县神童乡丰乐三十八都人,即娄底市娄星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上元村)人。  这首题为《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诗,传播甚广,影响很大。诗歌赞颂了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收复新疆失地的伟大功绩,读来豪情满怀。诗中主人公左宗棠大名如雷贯耳,然作者杨昌濬是何许人却鲜有人知。说来惭愧,我以前在曾国藩故居一幅“湘军将帅人物”画里见到杨昌浚的名字,也没联想到杨昌濬,不知是同一人。至于杨公故里在何处,就更无印象了。去年十月十九,偕友去看永济桥,未料在此“邂逅”了杨昌濬。开车自娄底市区湘阳街往东到大埠大桥,往左转入水府庙湿地公园沿河油砂公路,穿过“华胜村”牌楼,溯西阳河而上300米,可见关于永济桥情况介绍的宣传栏,这桥就踞卧此间。因此处系水府庙库区,水库长年蓄水,永济桥被淹没其中。2022年湖南大旱,水位下降,永济桥露出真容,吸引了远近无数游客前往观赏。永济桥是一座横跨西阳河东西向的四墩三孔石拱桥,由巨石夯拱而成,桥两旁均由巨型条石砌成封闭式桥栏。桥中央有杨泗石庙,庙正中间刻有“永济桥”三字,两旁镌刻两联,其一曰:长资保障;共庆安澜。其二曰:永寿金石;济世津梁。石庙底座雕麒麟,内置水将军像,桥面两端正中嵌圆形石雕云龙图,桥头各立石狮一对,狮憨态可掬,笑迎来客状似稚童,栩栩如生招人喜爱。整座桥的建筑工艺精巧绝伦。据文字介绍,永济桥始建于1616年,1896年由清光绪朝兵部尚书兼陕甘总督杨石泉主持改造。据传,桥栏上的长条巨石,就是杨公从甘肃贺兰山运回的。此杨石泉,经考据就是杨昌濬。“濬”为多音字,读“jun”(去声)同“浚”字。杨公长相魁梧,膂力过人,为官多地,五督三抚,从仕50余年,经历过大起大落,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杨昌濬乃湘军重将,能臣廉吏。一生坚持“三不忘”,一不忘根本;二不忘糟糠之妻;三不忘民生。杨公在乡间有“薯蔬总督”之美誉。杨公保边疆,固海防,卫京都,效忠朝廷。协助左宗棠从俄英列强手中夺回大片疆土,抗法援台及筹建台湾省、襄置新疆行省呕心沥血,功不可没。因杨公办事可靠,以诚待友,尽忠报国,且文武皆能数担重任,深受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倚重。退职回乡时,左宗棠还担忧他“两袖清风,无以娱老”。杨公是“湘军之父”罗泽南的高徒,与湖湘翘楚曾国藩、曾国荃、易良干、罗信东、罗镇南、李续宾、罗信北、易良翰、刘蓉、左宗棠、郭嵩焘、刘典、丁叙忠、王錱、魏光焘多有交集。杨昌濬与王錱是儿女亲家,其长子杨鸿度与左宗棠的四子左孝同是鸳鸯亲家。登桥抚石,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亦感叹世事浮沉如悠悠西阳河水,潮涨潮退变化万千。从永济桥继续沿着公路溯河而上,直达大埠桥街上,穿街而过右拐即可见“宋家村”牌楼,前边几百米处屋宇连片,就是蓬家桥。蓬家桥没有桥,是一个小地名。 正月初九下午,第二次探访杨公故里。正逢杨公嫡曾孙杨烈坚故世办佛事。我不便打扰,遂下车徒步打听。很惊诧,到了此地仍没人知道本地出过总督,我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问到一个七旬老者才称清朝本地是出了个姓杨的大官,什么官职老者也不知道,但晓得此公帮过左宗棠修复新疆。乡人不在乎官不官的,对土地十分挚爱,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却是牢记于心,位卑未敢忘忧国啊!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面积有七个英国那么大,而杨公举力襄助亦功不可没。可以说,左公是杨昌濬的贵人,杨公是左公的臂膀。没有左公的赏识和力举,杨公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死刑案”当背锅侠被革职,就没机会复出。正史稗传都称杨昌濬能文能武,安邦定国济世爱民,曾左之兴均有杨公之功。从缟堂处向东南向的中阳村步行100来步,即到一处古樟树下,水泥马路从树下穿过,路的两旁都是新建的楼房,房子都很气派却看不到一处古迹,我正纳闷,见一阶檐下一男士好奇地瞅着我,遂走过去询问,男人姓陈,人蛮和气。“你是寻访杨部长故居?”他反问,顿时我被他问懵了,这里还出过部长级人物?“清朝这里出了个国防部长。”老陈和我讲。我恍然大悟,杨公任过兵部尚书,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吗?老陈指着前屋后阶级上的摇水井,那里就是杨部长故居厅堂的后墙。他又带我行至古樟树脚底,指着土墙讲,这是老院墙,土墙是用糯米饭石灰黄土筑做三合泥而成。我掰了掰,土墙依然坚固。老陈朝四周指了一圈,讲道,这里以前是蓬家桥大屋,没有堂号,未毁时比双峰富厚堂还大还气派,解放后西阳乡政府进驻办公,那阵还保存得蛮好的。问及杨家后人,他说我路过那家正办丧事的老人是杨部长的曾孙,他有个哥哥住在故居横厅屋那里,也改建了,只剩一个青砖门拱。我顺着老陈手指的方向走过去10多步,往右拐就见一处地坪,堆着许多老青砖,有堵三八墙厚的青砖墙,开口迎向马路。正好一老一少走近,我赶忙上前打听。老人姓彭,年轻人是彭老的小儿子。彭老讲他家的新厅屋就是杨家故居的厅堂,改建时朝向都没变动。彭老还充满敬意地讲,本来他家神头要写“本宗彭氏历代先親之神位”,因敬重杨公,才写成“天地国亲师之神位”。彭老讲,蓬家桥大院由杨昌濬的长子杨彦规修建,杨彦规又名杨鸿度,曾任武昌知府,娶湘军重将王錱的女儿为妻。这里原属新石村,现今并入宋家村。杨昌濬的故居在上元村杨家山,上元村现在已并入中阳村。中阳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里的白鹭山庄是娄底闻名遐迩的网红打卡地。彭老带我到旧居横厅屋遗留下来的青砖门拱,指着隔壁的新屋讲那是杨烈坚的哥哥家。这屋前有口水塘,水塘成弓弧形向外突,塘坝基上种着青菜,由一堵土墙围着,走近细瞧也是三合泥筑成。水塘在夕照中熠熠反光,那处青砖门拱倒映在水塘里,水光潋艳水面微皱,似乎在嗫嚅时人不懂得珍惜老建筑。彭老讲,蓬家桥大院是1969年拆掉的,当时政府破四旧,西阳乡政府也不敢再到里面办公,就在河对面重建乡政府,那时候连吃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建办公楼,这府邸杨家人又不敢出头维权遂拆了个干干净净,拆下来的砖瓦、楼板和檐皮子都用土车子拖过去了。“现在杨家不是有后人在村里吗?”我问。彭老讲,都是文革后期从长沙被赶回祖籍落脚的。上元村杨公故址杨家山在蓬家桥大院的东边,两地相距不过五里。杨家山位于中阳村的西北角,从胜昔桥火车站右拐,穿过“中阳村”牌楼,老远就见前头山上有座电讯铁塔,这里就是杨家山。杨家山是杨公的生长地,杨公显达后建有太傅第,现今也被数姓人家新屋替代。我们找到了上元村老村长杨保山先生,他带我们到太傅第故址踏勘。太傅第占地约10亩。以前的正厅变成了橘子树地,杨村长用手比划着,说原来的正厅朝向是坐西北朝东南。屋前有三合泥圈筑的水塘,称“月塘”。屋右以前有大片荷花池,修马路时夷为平地,案山为观音崖,上有观音殿,山脚有火烧塘,塘边原有惜字塔,塔高七层,约十三米高。可惜全没了。在太傅第旧址有一个石雕,我双手用力小心翼翼将石雕翻了几滚,估摸有200多斤重,大概是府邸大门石梁上撤下来的,石刻精巧,一付憨憨笑的神态,类似永济桥两端底匍匐的小石狮。傍晚,造访杨公第六代孙杨卫国。杨卫国口尊杨公为杨宫保,他恭谨捧出《湘乡桐瑞台杨氏五修族谱》及总册,我一揭开,就见到荣琥之子昌浚齿录,阅悉杨氏第十六派为荣字辈,“荣昌显宗烈,贤能展大桥”。杨公为昌字辈,出生于湘乡市涧山乡祖屋,十岁丧母,在杨家山长大。父杨荣琥(1794年-1856年),母龚氏(1805年-1835年),生一子二女。桐瑞台杨氏人文蔚起,将星闪耀。谱载有将军28人,副将参将7人,都司都尉12,守备、千总、把总、游击22人、营长、团长32人。杨昌濬字镜函号石泉,别号壶天老人,行一,一品荫生,清赠太子太傅,陕甘总督、兵部尚书,清道光六年(1826年)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生三子二女:长子显模(字彦规,名晓渡,此公妻妾成群,一配二继五副,育有九子七女),次子显楷(子端,名瀚檀,一配一继三副,育有四子),三子显桢(字闰生,号任辛,一配三继,十子四女),杨公长女适太学生成三峰,次适江苏候补知县朱务实。杨公1897年8月16日“病逝于家”,享年71岁,葬西阳乡高桥村雷公桥(又称画桥山),其山形点曰“美女梳头”。建有专祠和神道碑。文革时坟墓被毁,后来湘黔铁路从中穿过,连坟山也荡然无存。神道碑由清末著名学者王闿运撰文,著名书画大师何绍基之孙何维朴所书,碑文“皇赠太子太傅故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太子太保杨公神道碑”,据说保存到了娄底市博物馆。神道碑所著,杨公“先世自浮梁来徙,称桐瑞杨氏,曾祖世鼎爰居谷水,祖代庆迁今涧山,父讳荣琥并以公官,赠光禄大夫仍世田功,谨身育德。”浮梁即今江西景德镇浮梁县。王闿运盛赞杨公“东渐于海,西被流沙,越肥秦瘠,并养以和。纯儒处静,良吏无华。”浙江巡抚廖寿丰、甘肃总督魏光焘、湖南巡抚俞廉三先后据绅民呈请奏准浙江、陕甘、湖南建立专祠,春秋遣官致祭。杨公文治武功,工诗能画,广受后世称颂。其后裔分布娄底、长沙、武汉、江浙及台湾等多地。这是杨公任浙江巡抚时亲栽杨柳题诗为记,如今西湖绿杨荫里,几人识得杨公柳?杨昌濬去世距今仅126年,我等同为娄星区人却多有不知杨公故居。同处一村的白鹭山庄都成了网红旅游点,而杨公故居杨家山太傅第和蓬家桥大院连一个醒目的标记都没有。作者:郭琨根,网名凤栖高梧,湖南省双峰县甘棠镇晒谷石村汾阳堂人。阿哲 |《酒煮人生》 晓霞:蒸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煮酒是个辛苦活,也是个技术活儿呢!我家酿酒近二十年,目见酿酒卖酒过程中的各种辛酸,也是天光半夜,无休无眠地操劳。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完成思想升华。无论做人还是煮酒都不能掺假。昊昊妈妈:酒香不怕巷子深,真金不怕炉火红。智慧的母亲酿出了醇香的美酒,也教授了生命的真谛: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是酿酒,也是育人;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寻常,也是经典;是记忆,也是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