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将杨遇春征战沙场59年,却从未负伤

 东方文捷 2023-11-20 发布于天津

杨遇春(1760年-1837年4月3日 ),字时斋。四川崇州人。 清朝名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杨遇春中武举人。曾随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古州苗民起义,并参与廓尔喀之役,深受其赏识。自嘉庆二年(1797年)起,率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屡战有功,史称"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 。嘉庆十一年(1806年),平定陕西宁陕镇驻兵哗变。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及陕西南山厢工起义。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陕甘总督之职率军讨平张格尔叛乱,收复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担任陕甘总督。张格尔伏诛后,因功绘像紫光阁。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辞官返乡,进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遇春病逝,年七十八 。追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谥号"忠武",故后世称其为"杨忠武侯"。著有《武备制胜编》 。

杨遇春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交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未曾受伤,被嘉庆帝称为"福将" ,与杨芳并称"二杨"。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

(概述内图片来源:清代沈贞绘杨遇春像,故宫博物院藏 )

基本信息

  • 本名

    杨遇春

  • 别名

    杨忠武侯、杨胡子、杨时斋

  • 时斋

  • 所处时代

    清朝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四川崇州

  • 出生日期

    1760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主要作品

5轶事典故

6人际关系

7影视形象

8后世纪念

9史料索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武举勇将

杨遇春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他六岁时开始读书,十七岁时因家道中落转而习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武举人,任四川材官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选用杨遇春担任督标。他后来跟随名将福康安镇压甘肃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以及贵州、湖南苗民起义,深受福康安的赏识和提拔,接连升任青云把总千总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即尼泊尔)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区,攻进日喀则,破坏札什伦布寺。次年,朝廷派福康安为统兵大臣,进行反击。杨遇春因随福康安出征有功,升任四川城守右营守备。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古州苗民起义爆发,杨遇春随福康安率军镇压,力战解除叛军对嗅脑的围困,并进援松桃,独自领兵取道"山险寨密"的樟桂溪,以敢死之士四十人作为先锋,自小道攻入叛军大营,招降叛军数千人,直抵松桃城下,再度解围,获赏戴花翎(一称还被进阶都司)。在解除永绥之围后,被赐号"劲勇巴图鲁"。在叛军首领吴半生被擒获后,杨遇春被擢升为游击将军。都统额勒登保攻茶山时,遭叛军包围;杨遇春率壮士冲击叛军,攻占对山,"纵横决荡,当者辄靡",其勇武令福康安惊叹,即刻被升为参将。在收复乾州之后,杨遇春升任广东罗定营副将

折叠谋勇兼优

主词条:川楚白莲教乱

苗乱平定后,川楚白莲教起事又困扰清廷。嘉庆二年(1797年),杨遇春随升任经略大臣的额勒登保赶赴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事,受到额勒登保的倚重。

嘉庆五年(1800年),以甘州提督身份率军独立作战。起义军著名领袖覃加耀、罗其清、冷天禄、阮正隆、王廷诏等多人先后被其杀害或俘获。旋即因功赐云骑尉世职

嘉庆六年(1801年),晋升为骑都尉世职。

嘉庆七年(1802年),升任固原提督。后因其功勋卓著,晋升为二等轻车都尉世职。

嘉庆十一年(1806年)六月,陕西宁陕镇驻兵因减发银两而哗变,变兵攻城劫狱,杀死官员,发展到一万余人,朝廷派杨遇春与德楞泰等人率军平定。

嘉庆十三年(1808年),杨遇春入朝觐见,兼任乾清门侍卫,仍授固原提督。

嘉庆十八年(1813年),杨遇春以参赞大臣身份率兵镇压天理教起义,进封二等男爵,并获赐黄马褂

嘉庆十九年(1814年),率军镇压陕西南山厢工起义,晋封一等男爵。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位,加杨遇春为太子少保,赐双眼花翎

折叠平定张格尔

主词条:清平张格尔叛乱

道光五年(1825年),杨遇春被署任为代理陕甘总督, 该职在此前很少由汉人承当。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叛国者张格尔在英国民主义者支持下,勾结浩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东部)、阿富汗等外国势力,煽动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乱。同年八月,伊犁将军长龄上奏朝廷,请求调发大军四万,以五千人分护粮台,以两万五千人进军讨伐。宣宗下旨任命长龄为扬威将军,任命杨遇春与山东巡抚武隆阿参赞大臣,率领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四川五省清军会攻叛军,并调乌里稚苏台以及伊犁牛、驼数干、战马两万军用。同年十月,陕西清军先至阿克苏。提督杨芳攻占阿克苏西南约二百五十里之战略要地柯尔坪(今柯坪),既掩护主力在阿克苏集中,打开西进的通路。十一月,杨遇春与长龄、武隆阿驰往征讨。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日,清军主力由阿克苏西进。二月十四日,至巴尔楚(今巴楚),留兵三千人,防叛军迂回后方。二月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军三千人夜袭清营,被击败。次日,抵达浑阿巴特(今伽师东),叛军两万据山岗防守,阵地长五六里。长龄、杨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杨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进攻。叛军多次由山岗上向下反击,均被击退,终于不支溃退,辎重牲畜尽为清军所获。二月二十五日,至沙布都尔(今伽师西),叛军数万据河渠堤坝防守,利用苇湖决水淤地制造水障,以阻止清军骑兵冲击;阵地后方并部署有预备队。清军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强攻,而以骑兵由两翼迂回,实施侧击。适叛军带火药爆炸,清军乘机猛攻,歼敌万余,叛军溃逃。

二月二十七日,清军至河瓦巴特,叛军数万占据山岗阻击。清军当夜派吉林劲骑一千,分两路由左右间道秘密迂回至叛军阵后埋伏。次日拂晓,部署步兵由正面,骑兵由两翼进攻。叛军佯退,企图诱清军登岗,俟登至半坡时实施合击。清军步兵使用迭射、相互以火力掩护逐次接敌,至半坡时,跟随于火器手后、身着虎皮彩衣的滕牌兵跃出冲锋,叛军战马受惊混乱,据岗力战。埋伏于阵后的骑兵,由背后发起突袭,叛军大败,被歼过半。清军乘胜追击,于二月二十八日进抵浑河(今博罗和硕河)北岸。张格尔叛军十万沿北岸筑垒防守,绵亘二十余里。清军整夜以小分队进行袭扰,疲惫叛军。次夜大风,飞沙障目。长龄以敌众我寡,惧叛军乘机反击,欲退军十里,俟风停再攻。杨遇春认为天气昏暗,叛军难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军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机不可失,于是派黑龙江索伦骑兵一千在下游渡河牵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占据上风。天拂晓时,全军皆渡,集中炮火轰击叛军营垒。叛军遭突袭大乱溃逃,清军乘胜追击至喀什噶尔城下。张格尔率少数残部由木吉(今布伦库勒西北)经乌孜别里山口逃布鲁特达尔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国境内)地区,清军取得浑河之战的胜利。三月初一日,清军收复喀什噶尔城,生擒安集延军首领推立汗及萨木汗以下叛军四千人。三月初五日,杨遇春收复英吉沙尔;三月十六日,收复叶尔羌。五月,杨芳在昆拉(今和田西)击败叛军五千人,擒斩其首领玉努斯,收复和阗。至此,被张格尔叛军占据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为清军收复。杨遇春因功加太子太保。张格尔逃走后,宣宗命杨遇春先行入关。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杨芳于铁盖山擒获张格尔。捷报传至北京后,适逢杨遇春入朝觐见,宣宗论功行赏,正式授杨遇春为陕甘总督,并命人绘其画像存于紫光阁。

折叠功名两全

道光十年(1830年),张格尔的兄长玉素普纠结布鲁特、安集延数千人马,进入边防卡伦侵扰。杨遇春再次作为钦差大臣,带领本标将士驻扎肃调度,最终平定喀什噶尔等处的叛乱,再次维护清朝的统一。

道光十五年(1835年),杨遇春以年老辞官返乡。杨遇春辞归前,宣宗命其缓程来京觐见,进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并赠以御制紫光阁画像一轴。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四川总督鄂山前往北京觐见宣宗。宣宗特书"福、寿"二字,并拿出内府十两人参,命鄂山带回四川赏赐杨遇春。

折叠八旬而薨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 ,杨遇春病逝于成都南门外"望禾亭"别墅,终年七十八岁。 宣宗闻讣讯,追赠他为太子太傅兵部尚书,入祀贤良祠乡贤祠谥号"忠武",故后世又称杨遇春为"杨忠武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六日,杨遇春葬于崇庆州西山上, 后移葬崇庆州娘娘岗祖茔。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杨遇春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他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皆陷阵,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尝受毫发之伤,世称"福将";其部每战必张黑旗,时称杨家军。

杨遇春曾奉命从福康安、额勒登保、那彦成镇压各地起事,并于道光六年(1826年)率军平定张格尔之乱,为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过巨大贡献。

杨遇春在陕甘总督任上十年,请免梨贡,裁减冗员,裁减军队,组织屯垦,改良马政,加强防务,合并机构以节浮费,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额勒登保等:诸将中惟遇春谋勇兼优,可当一面。

爱新觉罗·旻宁:①自乾隆年间,以武举效力戎行。每遇军务,无不在事驰驱。身经百战,历事三朝,懋著勋绩……于边疆事务,控制得宜。老成威望,中外皆知。恪共忠荩,实为国家股肱心膂之臣。 ②朕望尔父亲多活几年,如国家有事,他虽不能亲战陈,我问问他,也得主意。他(阙)勿时并无大病,这就算无疾而终。尔父亲忠勇,朕深信不疑,尔总要体贴尔父亲实心报国,他在地下,也喜欢的。

李惺:公生而沈毅,言笑不苟。髯长尺余,临阵时则结为一辫,英气百倍。人多以髯呼公。军次数十年,战功不可胜记。有欲分功者,辄推与之。有忌之者,久之其人自愧服。士有一技之长,必储以备国家之用。今湖南提督果勇候杨芳、贵州提督余步云诸人皆拔之卒伍中者。宣力三朝朝廷,鉴其忠悃,下至田夫野老,外至穷荒绝徼,亦莫不知其姓字而乐道其生平行事。今公虽没,而公之勋名德望固有。与国咸休,永世无穷者。

何日愈:自结发从军大小百战,未尝不在行间,公伟躯修髯,每战辄结须挥刀,大呼陷阵,身先士卒,故所向有功,性严毅,治家有法。然交友驭下,则谦退温和,不以爵骄人,不以功自伐。故朝野无间言,抚循士率,以恩甘苦,与共酬功任能,一秉至公。故人乐为之死。真近世名将也。

郑观应:国初海寇内犯,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之将才出;三藩同叛,而岳乐、穆占赵良栋梁化凤王进宝之将才出;准噶内闯,而超勇亲王策凌之将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将才出;金种捣穴,而阿萨、海兰察之将才出;川楚征剿,而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杨芳之将才出;发,捻等逆纵横扰乱,而向、张、江、塔、罗、李诸帅之将才出。

赵尔巽:川、楚之役,竭宇内之兵力而后定之。材武骁猛,萃於行间,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者,厥惟二杨及罗思举为之冠。遇春谋勇俱绝,剧寇半为所歼。思举习於贼情、地势、险阨,强梁非其莫克。至於忠诚忘私,身名俱泰,遇春际遇之隆,固为稀觏;而思举以薮泽枭杰,终保令名,焕於旗常矣。

葛虚存:成都杨忠武公遇春,嘉、道时名将也,以武举从征教匪起家,身经百战,无不克捷,官至提督,改文阶,为陕甘总督,晋封一等昭勇侯,予告,年逾八十而薨。

蔡东藩:然浑河一役,长龄又欲折回,幸赖杨遇春之定计渡河,驱逐回酋,以次规复西四城,是长龄办不过一庆祥之流亚,微杨忠武,吾知其亦无功也。厥后捐西守东之议,尤属悖谬,西四城为东四城之屏蔽,无西四城,尚可有东四城乎?宣宗严词诘责,迫令歼敌,而掩捕之功,复出杨芳,满员无材,事事仗汉将为之,而清廷犹以右满左汉为得计,亦安怪乱世之相寻不已耶。本回宗旨,实为二杨合传,以满员相较,尤见二杨功绩。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杨遇春著有《武备制胜编》13卷,影印本现藏于四川省崇州市博物馆。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暗讽翰林

一天,几位旗人翰林约杨遇春同游北京西山十方普善寺。此寺俗称卧佛寺,因殿内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所铸铜佛一尊而名。卧佛铸造浑朴精致,右手支颐,左臂直伸,表现释迦牟尼于婆罗树下涅盘之前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卧佛模样似睡非睡,游人也称其为睡佛。翰林门想捉弄杨遇春,提议以卧佛为题作诗遣兴,而且众口一词地说:"杨侯爷劳苦功高,理当率先。"杨遇春因辞不过,便道:"那我就来个抛砖引玉吧!"于是指着睡佛的鼻子说:"你倒睡得好!"翰林们忍俊不住,杨遇春并不理会,继续念道:"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翰林们看到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尾愣住了,片刻才知道是杨借题发挥,甚觉尴尬。

几位旗人翰林在西山卧佛寺捉弄杨遇春不成,终不甘心。这日再次邀杨遇春到后园观赏,硬要其再当即吟诗一首。杨遇春知这几个人的用心,沉吟须臾,朗声念道:"少事戎行未学诗,诸公逼我欲何之。朝廷俸禄公同享,边塞风霜我独知。"

诗为心声,但翰林们听了觉得其中带刺,只因事由己出,无可奈何。过了一会,只见一群乌鸦正欲归巢,于是指着参天大树上的乌鸦窝,要杨遇春再赋诗一首。"乌鸦闹巢,何诗之有?"杨遇春缓缓说道。翰林们以为其难以吟咏,一再催促。杨遇春无奈,随口吟出:"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翰林们听了,相继捧腹,说:"这也算诗么?"谁知杨遇春接下来续了两句:"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辛辣的讽刺使翰林们无地自容。

折叠自知死期

杨遇春临终时自知死期,适逢四川总督苏廷玉前往拜访。他出房相见,亲手把遗表交给苏廷玉,托苏廷玉代他上奏。当时杨遇春还安然无恙,故而苏廷玉一再推辞,最后不得已才把奏折带回家中。当天夜间,杨遇春就逝世了。葛虚存在《清代名人轶事》中感叹:"岂非生有自来者耶?"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五世祖

杨明

明末时避居宁番卫

高祖父

杨星祚(一作里祚)

光禄大夫

曾祖父

杨宗显

赠光禄大夫。

祖父

杨梅

赠光禄大夫。

父亲

杨廷栋

赠光禄大夫。

同辈

弟弟

杨逢春

官至曹州镇、兖州镇总兵

--

配偶

田氏

一品夫人、一品太夫人。

子辈

长子

杨国佐

官至四川茂州营都司,加副将衔。

次子

杨国栋

袭封一等昭勇侯,官至闽浙总督

孙辈

孙子

杨煦

为州中附生

杨熙

恩荫任刑部主事。

杨杰

以恩荫任游击

杨妍

生平不详。

杨烜

生平不详。

表格参考资料:

折叠编辑本段影视形象

1988年电视剧《满清十三皇朝Ⅱ》:陈亮饰演杨遇春。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主词条:宫保府

宫保府位于四川省崇州市,为杨遇春的将军府,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现存的惟一清代高级官员府第,建筑从布局结构到形制艺术,都体现清代中后期高级官员府第的风格特征。

1999年5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宫保府由崇阳镇南街迁移至大东街原祁公馆位置上。整个宫保府修复后仍旧保持原貌,建筑为两进院落,整体风格为中西合璧式。"三位一体"布馆按初拟定的"三位一体"布馆方案,博物馆内分别建《华阳国志》纪念馆、杨遇春宫保府陈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馆。其中的杨遇春宫保府陈列室,将参照原貌布置杨遇春起居室和书房。

2014年12月30日,宫保府修建并升级为崇州市博物馆。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诰授光禄大夫晋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予告陕甘总督一等昭勇侯忠武杨公神道碑》

《光禄大夫太子太傅陕甘总督一等昭勇候杨忠武公墓志铭》

清代名人轶事·将略·杨胡子歌》

《杨忠武公记事录》

《杨忠武公年谱》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四》

清朝名将杨遇春是什么人?一生有哪些作为?

楼上老范

楼上老范

谈天地、畅古论今。

大家也许都知道,明代有一位了不起的名将常遇春,赫赫有名,和徐达一起为朱元璋打下近三百年的大明江山。而清代也有一位同名不同姓的将领杨遇春,论武力和军事成就,一点都不亚于常遇春,大概出生时爹妈起名,就为了有朝一日能像常遇春一样驰骋疆场为国立功。但说到知名度,杨遇春就不及常遇春。杨遇春是清代中期的第一名将,从乾隆晚年开始,武生出生,历经嘉庆道光两朝,一生参加了数百场战役,对内参加了甘肃平定穆斯林新教叛乱,贵州苗民叛乱,湖南湖北四川白莲教叛乱,台湾原住民起义,陕西驻防兵变等等,对外参加了西藏击溃尼泊尔的战役,新疆平定穆斯林叛乱的战役。

他在清朝中期的重要程度,是无人可比的,以至于嘉庆皇帝都拉着他的手,和他套近乎说:“大哥,咱俩同年,一定要互相帮助,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天下打仗的事儿,我可就全拜托给你了。”

你想想,一个满族皇帝,不是对八旗的贵族说这话,而是对一个汉人的大臣说这话,你可以想想,这个汉人有多能打。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反映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八旗军事力量的衰落。

在清朝的历史上,为了向新疆用兵,先后有三个汉人名将,担任过陕甘总督,清初是岳钟琪,清末是左宗棠,这两个人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而清朝中期的就是杨遇春,同样也是声名显赫。

对于他是一个清代名将,那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但是对于他是一个武林高手,恐怕就鲜为人知的。

根据山东社科院王赛时先生的考证,这个杨遇春是武举人出身,江湖上一等一的高手,手持九尺长的软铁鞭,见人抽人,见马鞭马,专朝天灵盖上招呼,一鞭下去,无论是人头马头,全部打成碎片。

王先生的文章说,曾经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蛮夷,为了杀杀清军的威风,把衙门前的石狮子抱到了操场中央,然后放出狠话,说清军有本事就抱回去。

石狮子太重,清军还真没有人抱得动,眼看颜面尽失的时候,杨遇春飞马赶到,呼呼两鞭,将石狮子劈成四半,然后用鞭子卷起残块,甩回原地,这一手功夫一亮,惊的蛮夷目瞪口呆,立刻跪地拜服,清军则欢声雷动,找回了面子。

关于这个神奇的故事,我还真是不敢相信,也不敢不信。

为什么呢?因为杨遇春参战数百次,年轻的时候,回回都会参加敢死队,每次必然冲锋在前,可是你猜猜结果如何?他连一根汗毛都没有受过伤!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之所以叫做敢死队,那就是因为你要做的事,是九死一生的,所以才叫做敢死队。一般人参加过三次毫发无伤的已属难得,像杨遇春如此神勇的,只能说是祖坟冒青烟了。

除了武艺超群,杨遇春的军事造诣也是不同凡响的。

杨遇春在清朝中叶,作出了一项重大军事改革,其意义不亚于戚继光改革明军。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支以130个人为基础的战斗队形,叫做“速战阵”。 这个阵型的特点是,以多兵种组成,用冷兵器诱敌,用火器杀敌。

这个阵型,由10名长矛兵,10名刀牌手,10名弓箭手组成前阵,引诱敌人进攻。 在这些人的背后,部署了10挺大口径散弹枪,30支鸟枪,10门三人操作的抬枪,最后是20名骑兵,以及旗手指挥官等等。 然后再由这10个130人组成的小阵,合起来组成一个大方阵或者大的长条阵,130人和1300人,恰好和后来的连团编制人数,大体相当。

杨遇春作战的特点是,不先使用火力攻击对方,以避免对方逃跑,或者不主动进攻。而是先使用冷兵器挑战对方,诱使对方发动攻击。

当敌人逼近到一二十米的时候,前方的使用冷兵器的士兵,快速的退向阵后,然后使用散弹枪的士兵开火,先把对方的队形轰乱,遏制对方的冲击势头,接着30支鸟枪上前,逐个射杀敌人,最后十支抬枪冲到最前方,给对方决定性的一击,然后已经重新装好弹的散弹枪和鸟枪再次向前,循环往复。

由于这时双方距离只有一二十米,无论任何盔甲和盾牌,都无法阻挡火器的射击,而且在这个距离上基本上是百发百中,所以就可以全歼敌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早早的远距离射击,看起来声势很大,实际上打不着几个人。 一旦敌人被击溃逃跑,使用冷兵器的长矛兵和刀牌手以及骑兵,再次从后阵冲向前方,负责追杀敌人。

所以说,杨遇春在清代历史上能达到如此高的地位,并不是靠武功高强和运气非凡,他在军事上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