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现象看本质,当半月前写下《当烧烤演化成餐饮的一种形式,注定淄博烧烤火不了多久》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么快,淄博烧烤的这波流量已经见顶。 最近各平台上关于淄博烧烤出现三个明显的现象,其一,大学生打卡变少,其二,外地食客打卡增加,其三,官媒大v上场,很多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波流量稳稳的转化成了全国流量。很遗憾,究其本质,这是高潮过后反噬的开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且听从本质上一一道来。 首先,淄博可能是因为太需要一次出名的机会了,急切之心显而易见。城市从高污染工业转型后,方向一直不明确,支柱产业不够强大,省内省外知名度不高。曾经的北方瓷都一蹶不振,略有名气的博山菜出门无名,周村古城不温不火,甚至还不如沂源的苹果得到认可。整体城市布局,张店,淄川,博山,发展也呈现松散状态。 当出现淄博烧烤这一热点的时候,就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加上某些所谓专家建议,挖掘什么烧烤历史文化,搞起什么烧烤节,还要建起烧烤城,用尽全力向着这一热点添油加火,开通烧烤公交还不够,再开通烧烤专列,用力太过猛烈,引爆够迅速,但后续在哪里。 应该还记得吧,淄博烧烤最初吸引人的文案是从济南坐高铁去淄博吃烧烤,加上路费都比济南本地吃便宜。 关键词有两个,1、高铁,2,便宜。主打是低价位,定位人群就是大学生,从济南的大学城坐地铁到济南西站,然后高铁到淄博,确实是很方便。但是大学生有他们群体的消费习惯,比如喜欢快餐类,小吃类,特色类,这是他们喜爱尝试新鲜感,喜欢追寻热度打卡,容易从网络平台接受热点的特质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写了关于淄博烧烤第三篇文章《由大学生“打卡”火爆出圈的淄博烧烤,能否走出长牛?》。但是最近的媒体平台上,济南,淄博当地大学生打卡视频已经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印证了定位人群流量不够持久的本质。 除了大学生,省内周边城市前往淄博尝试烧烤的人也是蜂拥而至,他们的目标恐怕就是体验这便宜的充满仪式感的烧烤。各大网红店以及不知名烧烤店人群熙攘,排队者众。恰恰是这个排队火爆的现象,暴露出很大的本质的矛盾。 烧烤的本质是什么?淄博网友很多在我的前几篇文章里提到了慢生活,我在文章中也说过,烧烤跟扎啤不能分离,三五好友,慢慢吃,慢慢喝,开心畅聊,才是一顿烧烤的价值。 而现实中淄博烧烤的体验性并非如此,当你需要排队1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吃得上,当你用仪式感体验小饼卷肉吃了4,5个就已经饱了,当你开车前往不能喝酒,当你发现号称便宜的大肉串也要2块5,当你用半小时就吃完了这顿饭的时候,究竟这吃的是慢生活的烧烤还是快餐?再看半月前这篇《当烧烤演化成餐饮的一种形式,注定淄博烧烤火不了多久》,对照目前淄博烧烤的状态,显然,烧烤变成了一顿饭,而且是快餐,想要吃好喝好,并不便宜。特别是当你回家后,发个微头条,有几句小牢骚,立刻引来大批否定和不友好的时候,难怪有些人会说出,再不来。 淄博烧烤,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以及舆论氛围,都没有足够的应对爆火的能力,更没有看到有长远发展的规划。当这几天央媒入场宣传淄博烧烤的时候,本地媒体也跟进大量内容,济南淄博直达列车都开通了,网络沸腾了。然而流量来了,排队的问题能够解决吗?体验度的问题能解决吗?除了这顿饭和无奈爆火的八大局市场,如何引流带动带火其它热点? 大跨度的城市布局也在这波流量中也显露出其缺陷。淄博旅游和文化的重点多在博山,而我们说的淄博,也就是张店,跟博山尚有40公里距离,公交车需要1个半小时的车程,虽然有1路公交车,但是都没有看到任何的宣传和推介。博山的陶瓷文化和博山菜的特色,都很难在这一波流量中分一杯羹。将1路公交车打造成特色公交,这才是跳出烧烤圈的第一步。如果可以做足功课,以1路公交车为引线,将客流带向沿途的淄川,博山,并成为打卡公交线路,那这波流量,持续的时间就可以更久一些了。 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本轮争论焦点在于最初就直指济南烧烤的贵,一方便宜实惠,一方物有所值,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所比较,有比较怕什么?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没有完美的饮食,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喜好,抓住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发展起来就是成功,市场也会让不适合的产物昙花一现。当有不同的评价时,正如很多人在说的,格局在哪里?如果仅用一个“酸”字,表达的也就是自己的格局。 探讨现象,讨论本质,更是希望淄博烧烤长久火爆,能否做到,拭目以待。 |
|
来自: xiongmao007 > 《地方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