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湖锁钥 ![]() 在江西省湖口县境内,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山,其中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的叫下钟山,二者合称为石钟山或双钟山。其海拔为61.6米,面积为9万平方米。 ![]() 名称由来 ![]() 石钟山之名传承至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气,与大文豪苏轼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的一天,苏轼送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州时看到了石钟山,对其名称的由来心生好奇。 早在我国第一部记述全国范围内河川水系的专著《水经》一书中,就有鄱阳湖出口处有一座石钟山的记载。这里缘何被称为石钟山,众说纷纭,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对石钟山之名的来源做过阐释。比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认为,由于石钟山下部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拍打山石,发出的声音状若洪钟,故而得名。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在这里找到两块石头,敲击之后发现其中一块石头发出的声响重浊而模糊,另一块的声音则清脆而响亮,且经久不衰,于是就认为这可能是石钟山名称的由来。 对于上面两种观点,苏轼都不认可。为了探索石钟山的奥秘,他与儿子苏迈趁着夜色乘一叶小舟来到绝壁之下,在水上听到了如同敲钟击鼓一样的巨大声响,船夫都被吓得战战兢兢。苏轼仔细观察后发现,石钟山下有很多空穴和缝隙,且深浅不一,水波不断地涌进涌出,澎湃冲击,有“镗鞳”之声。苏轼觉得自己终于发现了石钟山之名的真相,于是就根据此次探险经历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石钟山记》。文中,他还毫不客气地把郦道元和李渤批判、嘲笑了一番。从此之后,石钟山的名气愈来愈大,苏轼文采斐然的文章和他身上展现的求真探索精神令后人叹服。南宋诗人喻良能赞之曰:“坡翁文字妙来今,仙去遗踪杳莫寻。惟有石钟还好在,未须霜降自清音。” ![]() 揭秘真相 ![]() 苏轼一生乐观豁达却又爱较真,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和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并叹其表述太过简略,同时又否定了李渤的说法,还讥笑李渤其人浅陋。所以,他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说:“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真的发现石钟山的真相了吗?在他之后,又有很多人来到石钟山进行考证;不过,得出了与他不一样的结论。这就意味着,苏轼的观点可能并不完全正确。 石钟山上的石灰岩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冲刷作用下,很容易被溶蚀,破碎的石块被不断地冲走,长此以往就被掏空形成了巨大的溶洞。这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山中有洞,如钟覆地,洞中有水,声如洪钟,既有钟之“形”,又有钟之“声”。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形的奇特,也赋予了石钟山独特的魅力。 不管怎么说,苏轼等人对石钟山的探索之路都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辨之光,都是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值得称道。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3.3A ![]() |
|
来自: 零壹贰012 > 《山地丘陵平原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