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秀才”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看完感叹:读书多重要

 沧海一粟1951 2023-04-03 发布于江苏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唯有长嗟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图片

秀才这个词的由来
古代科举共分为三个步骤,乡试、会试和殿试,考生每通过一个步骤,就会有相应的称号,比如说通过乡试的考生就被称之为秀才。那么古时候的秀才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意识到读书真的很重要。

图片

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相同之处为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同之处为考科举的人数并不多,但相对难度会高上很多。秀才这个词的意思为优秀的人才,这个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不过春秋时期的秀才并没有特指某个群体,而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秀才这个词直到汉朝才渐渐有了改变,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将选官权下放到地方,由地方推荐优秀的人才出任官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察举制。

图片

那个时候每个地方都要推荐几名优秀的人才出来,然后朝廷再进行考校,考校通过的那批人就会进行授官,也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秀才开始特定的指某一个群体。之后时光轮转,又来到了东汉时期,东汉开国皇帝名叫刘秀,为了避他的名讳,秀才在那一段时间改名为了茂才。之后又来到了三国时期,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然后这个称呼就沿用了千年。到了隋朝,科举制正式创立,朝廷就将科举第一级选拔出来的人才,称之为秀才。
秀才的优势与劣势
秀才在中国古代是有很高地位的,那个时候的秀才有着很多的特权,百姓们尊重他,地方官府也优待他,是属于一个已经脱离了平民的读书人阶级。但在古代,想要成为秀才的难度是很高的,大家都想当人上人,彼此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在古代就有许多的读书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别说考进士,就是连秀才都没有考中。

图片

在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古时候的秀才就是一些学识较为优秀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从综合学识上来说,古代的秀才可能还不如我们现在的初中生,那如果只考虑语文这一个学科,古时候的秀才至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本科生。但是在古代,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读书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往往一个县都没有多少秀才,每一个秀才在当地鼎鼎有名的。

图片

秀才虽然社会地位高,但他们通常都很穷,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叫做穷秀才的俚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因为想考中秀才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大部分考生们必须长年累月的读书,一旦读书就会浪费了赚钱的时间,自然而然就变得比较穷了。而仅仅是考中了秀才,朝廷是不会给予优待的,至少要考中举人才有资格为官,那时候秀才最好的出路就是进学堂当老师。
科举的三次考试
在古代,科举一共分为三次,如果这三次都通过了,那么就能做官。那时候称呼什么功名都没有的人为童生,大家不要被这个名字给误导了,即便是那些五六十岁还没有取得功名的人,也会被称之为童生。童生可以参加乡试,乡试是县一级的考试,通过了这个考试才有资格称之为秀才。

图片

秀才之后就有了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是属于省级别的考试,通过这个考试的秀才便称之为举人,会试中取得头名的称之为会元,我们所熟知的唐伯虎,他就是会元。举人便有了资格做官,但只能做一些最微不足道的小官,举人最重要的是有资格参加下一级考试,通过了殿试的举人则被称之为进士,头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图片

结语
科举各级考试和我们的中高考有一些类似,每一次都会刷下非常大的一批人。据资料统计,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一共只有45万个秀才,平均每年只有1600人,而我国目前每年的本科毕业生高达数百万。将这两个数据对比一下,大家就知道想要考取秀才有多难,努力读书有多重要了。秀才从学历上来说,虽然只相当于本科,但它的难度甚至远远超过了我们如今的博士后。
参考资料:《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