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中山装-郑州日报数字报

 wps0321 2023-04-03 发布于河南

 ♣ 李 韬

《申报》1927年4月20日第17版有一则软广告《中山装之盛销》:“南京路新世界对面荣昌祥,为制造中山装之首创家,手工既能讲究,式样又极准确,现应潮流之趋势,欲求普及起见……”

上世纪,中山装最为普及,也是我们祖辈、父辈的正装。父亲一辈子穿得最多的就是中山装,一年他能穿三个季节,只有在夏天特别酷热的时候,他才舍得脱下。

我问母亲,父亲的中山装是不是租的?

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匠,穿上中山装,很像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讲师。父亲爱穿中山装,可能跟衣服兜多有关。他出去干木工活要带的东西很多,他又不习惯用包,所以小的物件他都装进了兜里。上面一个装烟、一个装笔,下面一个装钢卷尺,一个装些杂件。

虽然兜这么多,但父亲没装过什么钱,每次问他要钱,都说:“找你娘要去!”父亲负责挣钱,母亲负责管钱。两权分立,配合默契。

有一年小学暑假,父亲带着我去县城卖西瓜。因为到县城有近10公里,又拉了满满的一架子车西瓜,我们凌晨三点就出发了。夜凉加衣,父亲就在外面套了一件中山装。我那时候火力壮,短袖短裤还觉得浑身燥热。

父亲在前面拉,我在后面助推。碰到上岗爬坡,还得加油助跑,跟驾校学车“半坡起步”一个原理。

到县城后,天已经微微亮,我看到父亲中山装的背上有张“地图”:一圈不规则的白色汗渍。后来学化学,才知道那是汗液蒸发后,留下的无机盐。

走街串巷,父亲大声吆喝着:“卖瓜了,卖瓜了!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我也跟着嘟囔着,声音都在嗓子眼儿里打转。

你家三个,他家五个,不到中午一车瓜就见底了。每家买的西瓜,父亲都“服务到家”——用化肥袋子扛着送到家门口。为节省时间,他基本上都是一路小跑,买家在后面直喊:“走过了!走过了!”

父亲去给人家送瓜的时候,我好奇地用手指头沾了沾吐沫,在父亲中山装的汗渍上抹了抹,放回嘴里,马上又吐了出来——真咸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来郑州上学。第一次出远门,行李又多,父亲就和我一起坐着绿皮火车哐当了几个小时,终于到达郑州火车站。

那时候,老火车站只有东出口,出站右看就是格陵兰大酒店。按照“新生报到须知”,坐4路公交车到南阳路站下来,沿农业路向东不远就到学校了。我们拖着大包小包,父亲在前面问路,我在后面怯生张望,好像刘姥姥第一次走进大观园。

从格陵兰大酒店走到红珊瑚大酒店,转了一大圈,才找到4路站牌。我又看到了父亲中山装后背上的“地图”。尽管天气燥热,父亲连扣子都不敢解。

临行前,母亲怕坐火车不安全,就把我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缝到了父亲衬衣的口袋里,兜口直接缝死,不留一点“活路”,并一再叮嘱父亲:“千万别脱你的外套,扣子都不要解,免得坏人看到你里面的兜。”

2005年,父亲来看病,正好赶上高中同学电光的婚礼。电光某年暑假来过我家,对父亲甚是敬重,父亲对他也很喜爱。知道父亲在,电光说婚礼上老家没来多少人,正好让他作为老家的家人参加,帮帮人场。父亲本不想参加,知道还有“任务”,就硬着头皮和我一起去了。

父亲来得匆忙,就穿了一身中山装。参加婚礼还是得穿正式些,我找了一套旧西装,让他换上。第一次穿西装,父亲浑身上下不自在,“不如适”。强忍着参加完婚礼,一回到家,就又换上他的中山装。

“如适”是我们豫东方言,意为舒服之意。

父亲7岁时,爷爷就因病故去,父亲从小跟着奶奶吃了怎样的苦头,我不敢想,也不敢问;父亲也从未在我们面前说过他的过去,他总是向前看、向幸福里看。

父亲的发质坚挺,根根竖起,对抗着命运的不公与压迫,隐秘而坚忍。至今我也不知道他经过怎样的熬煎,凭着一身精湛的木工技艺,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养家糊口、致富奔小康,生活也日趋“如适”。

参加工作后,我时不时地也给父亲买件上衣,有一年春节还给他买了一件打折的皮衣。但父亲没怎么穿过,“一个老农民,不趁穿那!”中山装始终是他的“最爱”。

在2005年冬至那天,父亲没有吃上我们给他包的饺子。

给父亲换寿衣的时候,我问母亲:“中山装就穿里面吧?”母亲说,还是脱掉吧,要不然一把火烧了,都成灰了。

从殡仪馆出来,我用父亲的中山装包裹着盒子,抱在怀中,用心感受着他瘫软的、粉碎的、轻飘的身体。直到从温变凉,最终冷却凝固在我的手中。

夜凉加衣。在那个永远极夜的地方,父亲一直穿着他的中山装,应该不会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