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福报是从五个方面得来,在生活当中你应该早知道, 第一、福得于自修。 《道德经》当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天道”本身并没有偏向谁,却常常偏爱善良的人。孝便是善,尊老爱幼便是善,做人做事不愧良心便是善,和谐家庭便是善,尊重他人便是善,不损人利己便是善,诚信径营便是善。善无大小,自修自得,福从善中修。 第二、不刻意为善。 《老子》第三十八章中 讲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意思是: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也就是说真正的善人不是刻意做善事,假善人是刻意的、有目地的去做善事。就象有些人天天想念这个“阿呢托佛”,嘴上信这个信那个,吃素不吃荤,到处讲道劝道,甚至有时道德绑架他人。喜欢做形势上的,表面上所谓的善举。或者是说一套做一套,特别遭人反感。此种视谓下德下善,而真正的上德上善者多是默默为止。 你看《聊斋志异》里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的行善是因为他内心的不忍,只是为了给予别人无私的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利益。 真正的德行和善良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应该是单纯的,出自本心的。为了求名求利刻意为善的人,是被利益驱使的,这样的善是伪善。你看偷盗、抢劫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所做的恶行,所以伪善与恶是等同的。 第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天下难事必做于义,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不可轻视小恶,以为犯下小恶,没有罪过。小恶不止,慢慢的日积月累起来,也足以毁掉人的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开始做起,慢慢的积累,久而久之心态自然便会发生变化,持日恒久人的心理、气质、容貌都会发生蜕变式衍化,那些慈祥和温柔的一面都会渐渐的表现在你这张脸上,同时在你身上就会自然散发出没好的吸引力,自然就会有人气,自然就会带来财气,自然就有了福气。正如《周易》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第四、贡献他人,成人之美。 一个人的福报一定是与你曾经帮助、支持、贡献、救助过多少人,让多少人是因为你的作为而受益的多少成正比。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看他的存在和作为能给多少人带来幸福,快乐和收获。所以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有意无意的成就别人,常有成人之美心思的人,他一定是个有所成就的人,是一个福报很深的人。 第五、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人这一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专门下功夫学习和专研某一门学问或技术,是做人所必修。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改进自己的不足,方能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切不要急于表现,多倾听,多观察,多了解。对于不知情,不确定的事就不要轻易发表观点。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多的发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那些比我们优秀的,至少是某个方面比我们优秀,思想也好,经历也罢,只要对我们的提高有帮助,就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另外在学习中,当你要表明观点时,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先搞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份量,搞清定位,必免僭越。否则,你一开口就已经输了。因为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早就定性了,想去改变恐非易事,所以出言要慎之又慎。话要说在是你应当说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要懂“人微言轻的道理”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话不能破諱忌。杜月笙说:“人群中最安静的,往往是最有实力的那个人”。 人有一技之长,一生安然无恙。人的一生若不学无术,无所事事,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文不能托妻护子,武不能赡亲养老。这种人何谈福报,要么有学历,要么有能力。否则那来的福报和福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