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句韩愈名言,带你领略唐代文坛巨匠的智慧

 昵称503199 2023-04-03 发布于湖北

唐代文坛,众星云集,而韩愈则是其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星辰。他的诗文笔力雄健有力,语言简练精炼,是唐代文坛巨匠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不仅如此,他的名言佳句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传递着他的智慧和思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韩愈的12句名言,探寻他的智慧之源。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的这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色,他借助“天街小雨”和“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诗,将春天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首先,他用“天街小雨”来形容春雨的细密,雨点仿佛变成了细小的颗粒,像酥一样柔软滑润。这种细雨滋润了大地,也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新生。

然后,他写到“草色遥看近却无”,从远处观望时,草地上绿意盎然,草色连绵不断,似乎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而近看时,却发现草地上有些许空荡和稀疏。这句诗也让人想起了春天的特点,即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春天的美景是瞬间而逝的。

这首诗写的是一幅早春时节的景色画卷,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热爱和感慨,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春天的美好时光。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首诗出自唐代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描述了诗人左迁至蓝关的途中,面对着秦岭的云雾和蓝关的积雪,以及无法回到长安的孤独和迷茫。

诗的第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站在秦岭山脉上,向着长安望去,看到遮蔽在云雾中的终南山,心中难免悲凉,想念自己的家乡,但却又不知道家在何处。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在左迁途中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表现了人在远离故土时对家的思念和眷恋。

诗的第二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则是描绘了诗人左迁途中的艰难险阻。当他来到蓝关时,路上已积了厚厚的雪,马儿因为前路艰险而停滞不前。这一句则反映了诗人在左迁途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左迁途中的孤独和困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旅途中的无常和坎坷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既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又是一首流露人生感慨的诗,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和故土的眷恋和思念。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出自唐代韩愈的《晚春》。诗中以杨花榆荚比喻人,描绘了一种平凡而又美好的存在。

诗的第一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暗示了杨花和榆荚不如其他的花草树木那样有妖艳的姿色和华丽的才华。它们看起来平凡无奇,毫不起眼。然而,诗的第二句“惟解漫天作雪飞”,则将这种平凡美转化为一种抒情的美感。杨花和榆荚在风中飘摇,随风而舞,如同漫天的雪花飞舞一般,形成了一种柔美和抒情的感觉。这表现了诗人对于平凡生命的肯定和赞美,认为即使没有特别的才华或华丽的外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和努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美丽和魅力。

整首诗通过杨花榆荚的比喻,表达了韩愈对于平凡生命的肯定和赞美。尽管生命可能平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和价值,只要发掘和挖掘,就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这首诗也是一首寄托着对于人生的美好愿景和生命的珍视的诗。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首诗出自唐代韩愈的《晚春》。诗中通过对春天植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美丽而又短暂的一面。

诗的第一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表现了草木对春天短暂的留恋和渴望。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之一,但也是最短暂的季节之一。当春天到来时,草木吐新芽、开花放艳,但春天很快就会过去,草木们也将不得不面对离别。因此,草木们不断地竞相斗艳,以期留住春天的脚步。

诗的第二句“百般红紫斗芳菲”,则是对春天万物生长的一种生动描述。在春天,各种花朵争相开放,红的、紫的、白的、黄的花朵在阳光下繁盛绽放,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景象。这些花草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和生机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花草树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珍视,也表现出生命的强大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在生命短暂的时光里,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追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这首诗出自唐代韩愈的《春雪》。诗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力量。

诗的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渴望。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之一,人们在寒冷的冬季期盼着春天的到来,期待花草树木重新焕发生机,景色美丽如画。然而,在新年到来时,尚未看到春天的踪迹,仍旧是寂寞凄凉的冬天。

诗的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则是表达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机。尽管寒冷的冬季将万物冻结,但在地下,一切生命仍在悄悄地生长,迎接着春天的到来。二月初时,虽然还是寒冷的季节,但小草仍然顽强地冒出了新芽,生命的力量令人惊叹。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生命仍在默默地生长,准备着春天的到来。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像这些顽强的小草一样,不断追求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勇敢地前行。

6.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句话强调了书面文字的力量和影响,相比于口头劝诫,书写更为持久和广泛。口头劝诫,往往只能在当下产生短暂的影响,很容易被人遗忘;而书面文字可以流传千年,即使作者早已离世,他的思想和智慧也能够被后人传颂和借鉴。另外,书面文字也更为客观、准确,可以避免口头表达时的口误、失误等因素的影响,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书面文字的力量,此外,用书来劝人还具有可读性和可反复使用的优势。相比于口头传递信息,书面文字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来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运用,有助于形成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此外,书籍可以被保存、传递、分享,对于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个人成长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这句话强调了书面文字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人们在劝诫他人时更多地运用文字,以期达到更长远、更广泛的影响。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书籍时要谨慎选择,选择那些可以带给我们积极影响和启迪的好书,来提高我们的素养和见识。

7.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诗人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形象生动,把李杜文章的光芒比作万丈长的光焰,形容出了李杜诗文的辉煌之处。这种比喻形象而深刻,让人不仅能感受到李杜诗文的壮阔气势,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李杜的敬佩之情。

此外,这句话也突显了李白、杜甫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诗文成为了当时诗坛的光辉之一,影响了后人。可以说,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李杜的赞美,也展示了当时文坛的辉煌与鼎盛。

8.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这首诗通过描绘八月十五的明月,表达出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人生命运的思考。明月的光辉虽然短暂,但每年都会如期而至。而人生的经历和命运则不可预测,有时候很多事情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比如我们的出生、成长、受教育、工作、家庭生活等等。因此,诗人提醒我们不要归怨于他人,应该接受命运的安排,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变幻和挑战。

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韩愈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受。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感受到那弯明月的皎洁和美丽,以及深邃的哲理内涵。

9.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这句话是韩愈在送别朋友孟东野时所写的序言中的一句话,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平衡状态的追求,也体现了事物的本性和规律。鸣是一种发出声音的表现,这里指的是某些物体在受到外力或内部因素的影响时,会因失去平衡而发出声响的现象。比如钟表指针转动时的滴答声、风吹树叶时的沙沙声、动物交配时的嘶鸣等等。这种现象说明了一种本质规律,即事物要保持平衡状态才能正常运作,一旦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甚至发生变故。因此,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注重事物的平衡和稳定,从而使事物能够正常发展。

10.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五月榴花的美丽景象,榴花是夏季花卉中的一种,它的花色艳丽,十分夺目,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和舒适。同时,榴花也是一种结实果实的植物,榴花树上的小果初成,也象征着生命的起源和生长的希望。诗人用“照眼明”来形容榴花的色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榴花的美丽,而“枝间时见子初成”则透露出榴花的成长历程,以及生命和希望的象征意义。整句话虽然简短,却能够通过形象的描绘和隐喻意义,让人联想到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力量。

11.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

这句话主要是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和杜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们的友谊不得不懊恼的遗憾之情。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之一,尽管两人在诗歌创作的观念和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但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人的心中,李白和杜甫是文学巨匠,二人诗歌的美和思想的深刻、宽广,让韩愈心驰神往,不由自主地惋惜他们未曾同桌共饮。

12.有酒不饮奈明何。

这句话表达了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享受的态度。明月是一种美好的自然景象,而喝酒则是可以让人们感到愉悦的活动,如果有酒却不饮,就好像错过了一种珍贵的享受。同时,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为珍惜人生中的美好时光,不要因为瞬间的挫折而错失美好的经历和机遇。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的是物质和金钱,而对于精神和智慧的追求却常常被忽视。然而,韩愈的这12句名言,提醒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方能在生命的旅途中走得更远更稳健。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智慧的箴言,践行韩愈的教诲,为自己的人生添加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