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花女》:渴望情欲的人,到底是嫖客还是妓女呢?

 猴格 2023-04-03 发布于河南
作者:转蓬飘飘
《茶花女》故事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讲的是富家子和妓女的爱情故事。
代入一下中国的古典小说,就是用“无中生友”手法写自己故事的《莺莺传》,也是写富家子和妓女爱情的《李娃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一、故事梗概

21岁的玛格丽特·戈蒂埃是巴黎名妓,随身总带一束茶花,绰号“茶花女”,24岁的阿尔芒·迪瓦尔是C城总税务长之子。阿尔芒对玛格丽特一见钟情,用真诚打动了她,成为她的情人。
二人在一起后,缺钱成为现实问题。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玛格丽特只能不断变卖东西,而阿尔芒得钱的方式,则是赌和借债。后来阿尔芒想把母亲的遗产送给玛格丽特,却被父亲发现。
老迪瓦尔让儿子和妓女分手,被拒绝。老迪瓦尔就找上玛格丽特,在他的请求下,玛格丽特甩了阿尔芒。
不明真相的阿尔芒在伤心愤怒之下报复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本来就有肺病,被报复以后,身体更差,躲到英国。而实施报复后却更空虚的阿尔芒,只能通过长途旅行来放逐自己。
玛格丽特在临死前财产就被查封,债主们都在等着她死。她死后,财产被拍卖。阿尔芒也终于得知分手真相,在她的坟上铺满了茶花,以寄托哀思,并联系迁坟。


二、题材俗套的故事何以成为经典?

一部小说要吸引人,情节、人物、文采、思想,必定至少要有一个特别优秀的,而要成为经典,基本上得四者俱全。
那题材如此俗套的《茶花女》,为何成为经典呢?
首先,得益于它的传播方式。
小仲马在小说问世不久后,就着手将它改编成话剧剧本;意大利音乐家又将它改编成歌剧。影音作品自然比文本受众广,正如今天短视频最火。
《茶花女》的传播路径大概就是:法国——意大利——欧美——全世界。在中国,《茶花女》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也是最早被搬上中国话剧舞台的作品。
其次是它的情节传奇、思想独特。
①“红颜薄命”的故事向来都自带传奇色彩,茶花女“出淤泥而不染”却英年早逝,又怎能不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
《西厢记》一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说出了广大观众的美好愿望,有情人不能走到最后,自然更让人痛心疾首。因为悲剧总是比喜剧更让人印象深刻。
而描写妓女优伶生活的“狭邪小说”在19世纪的中国流行,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这个群体有很强的好奇心。
②在世人习惯把妓女和邪恶、淫欲等同的时代,《茶花女》塑造了一个极为正面的妓女形象,颠覆了人们对妓女的认知。这在思想上显然是一种突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再次是小说本身的文采。
①奇妙的构思。
小说不断切换叙事角度:先是“我”冷眼旁观玛格丽特死后财产被拍卖,回忆她生前,引起读者好奇。
接着让男主角阿尔芒满怀悔恨和激情来讲故事,非常能打动读者。
最后直接把女主角玛格丽特的日记、书信呈现给读者。这些文字可谓字字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②流畅的文笔、绝妙的表现手法。
小仲马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出了这部小说,这在小说中有迹可循:小说没有刻意修饰和剪裁情节,也没有刻意塑造人物,但表达目的和表达效果达到了高度一致。
《茶花女》还着重描绘了玛格丽特的形象,写她是个绝色女子:
她的头样很美,是一件绝妙的珍品,它长得小巧玲珑,就像缪塞所说的那样,她母亲好像是有意让它生得这么小巧,以便把它精心雕琢一番。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细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灵气,鼻翼微鼓,像是对情欲生活的强烈渴望;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王振孙译本)
这段描写非常细腻,修辞手法用得恰到好处,瞬间把读者没有亲眼见过的大美人形象变得具体,但又不显得炫技。


桌子上有一只银脸盆,盛着半盆清水;水里漂浮着一缕缕大理石花纹似的血丝。
我们就像沉没在爱河之中的两个顽强的潜水员,只是在换气的时候才浮出水面。
再看看上面这两个例子,如果直接说水里漂着玛格丽特咳出来的血,自然会让读者联想到血腥气,观感不会好。
作者却用精妙的比喻手法,一方面体现了阿尔芒孩子气的性格,他像孩子一样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玛格丽特的爱——她咳出来的血都有美好的样子;二者也是阿尔芒最大的特点。
最后,是玛格丽特悲剧背后的社会现象,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主观原因在她自己,客观原因在社会和时代。
当她成为妓女,她的悲剧结局就已经注定。而当时的社会,她除了做妓女,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同时,她的死也并非偶然,更不是孤立事件,间接的反映了一些共性的社会问题:
①社会对妓女的矛盾态度。
男人需要她们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却又看不起她们。女人一边唾弃她们,一边偷偷观察她们。老迪瓦尔觉得儿子养妓女无可非议,为妓女花点钱也没什么大不了,但爱上一个妓女,跟她姘居,还要把母亲的遗产给她,就是误入歧途、败坏门风。一句话:走肾可以,不能走心。
老公爵对玛格丽特有求必应,因为她长得像自己死去的女儿,但外人却都以为是老公爵贪淫好色。可见,在这种对妓女的刻板印象下,即便是男性,也会成为受害者。
②社会阶级的固化。
24岁的阿尔芒一直在啃老,他无法像《李娃传》的郑生那样,凭自己的努力提升社会地位,遑论获得话语权。玛格丽特也很难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就连她死后都受歧视。
阶级固化在《红与黑》(1830年发表)中也非常明显,是于连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社会给玛格丽特养成的奢侈习惯和超前消费方式,这自然也有玛格丽特自己抵不住诱惑的原因。
玛格丽特是“高级”妓女,奢侈品不仅是满足她虚荣心的需要,也是这个职业充门面的需要。因为她奢侈的习惯,当她病重以后无法再“营业”时,最终只能破产。
这是她这个职业的共性,文中另一个妓女普吕珰丝后来也破产了。还有1856年发表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爱玛,也是因为养成高消费习惯后,债台高筑,无力偿还,最后自杀(当然她自杀还有别的原因)。
那本小说对于爱玛如何先订东西后给钱、养成高消费习惯、被中间商套路,都有详细的描述。


三、玛格丽特

郑克鲁译本把玛格丽特称为“受人供养的姑娘”,这表面上是尊重玛格丽特,但回避了“性交易”的事实,容易让人只关注玛格丽特得到的钱财,而忽视她背后的辛酸。
玛格丽特爱时髦,首饰都是新款,戴的钻石耳环一只就要四五千法郎。小说中,布吉瓦尔(塞纳河边的度假村)一栋三层小楼房,租金是两千法郎。
小说开头对她打扮和住处的描述,无不说明她过着一种精致、奢华的生活。所以她一年要花10万法郎,还有不少债。
可她本来是乡下穷姑娘,一开始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如果光靠美貌,她又如何能成为巴黎名妓?
所以,她当然还有其他过人之处。在她到巴黎以后,肯定是下过苦功的,在巴黎的六年时光里努力提升自己。
从小说描写可知,玛格丽特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她经常去剧院、她的画像是著名肖像画家的杰作。
还有她的打扮,说明她具有相当的审美水平。她微微一笑就“是一种只有公爵夫人才有的微笑”,说明她很有气质。
因此种种,大批社会上流人士才能为她倾倒,她是被G伯爵捧出来的,小L子爵因为破产不得不离开她,N伯爵对她求而不得,老公爵对她有求必应,阿尔芒对她一见钟情。
玛格丽特很清醒:我们有虚荣心,经受不了衣裙、马车和钻石这些东西的诱惑。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当然没有什么朋友,我们有的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情人。我们这些人是不能有什么良心的。
在嫖客眼里,白天带她出门能满足自己虚荣心——她跟名车名表没什么两样,晚上她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在巴黎,一位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几乎都是密友”。他们不把玛格丽特当成人,自然不会像阿尔芒那样吃醋。
对此,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
首先,是有选择地接客,她靠嫖客赚钱,但会拒绝自己讨厌的、有钱的N伯爵(他在玛格丽特病重以后跟恶毒女配奥林普搅在一起,又说明玛格丽特看人很准)。
其次,喜欢跟初次见她的男人恶作剧,给人难堪。这主要是因为她每天的工作就包括别人对她的侮辱。也许有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角度,会觉得玛格丽特这么做不好。
但是从她的角度,其实是她对“潜在客户”的一个下马威。后来阿尔芒展开报复时,就详细写了他和奥林普如何侮辱玛格丽特,可以想见她的工作日常是什么样。


玛格丽特答应公爵“从良”,也隐居养病一段时间。但回到巴黎,她还是恢复了以前的生活。她坦然承认自己做不到已经答应公爵的事。小仲马把玛格丽特这种“毁约”简单归因于她的身体状况:她答应公爵时身体需要休养,重返巴黎时身体大好了。
但有没有可能,她毁约考虑的是公爵不可能养她一辈子,公爵的朋友们反对他和玛格丽特“在一起”。所以在老迪瓦尔反对阿尔芒和玛格丽特在一起时,玛格丽特也是选择“分开”。
老迪瓦尔用女儿的婚事被影响为借口,让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分手。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但体贴善良的玛格丽特只能答应。
即便她自己快死了,还在想公爵要是第二次看见“女儿”死,该多难过。
玛格丽特太缺爱,所以别人对她的一点温暖,她都会加倍偿还,这也是她的善良、闪光点。
正是因此,她习惯了不被嫖客当成人,当阿尔芒真正把她当成人来关心,会为了她咯血而哭,所以她不可避免的爱上了阿尔芒,为了他逐渐改变消费习惯,处处替他着想,尽量少花他钱的同时照顾他的面子;甚至最后为了阿尔芒的家庭和谐,忍痛分手。
在分手后的日子,尤其是玛格丽特病重时,她不断回味和阿尔芒在布吉瓦尔的时光。因为她活了21年,只有那一年是真的快乐。爱情之于她,无需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都是到死都念念不忘的美好。
她死后,社会舆论仍然没有放过她。人们到她的住处去寻找她生活的痕迹,分享关于她的种种真实或虚假的八卦。
她墓地“邻居”们的家人,在得知一个妓女葬在这里,都表示反对。这种现象是多么可悲啊!玛格丽特被迫做了妓女,不但生前不配为人,就连死后也不配。
总的来说,玛格丽特人美心善、为人坦荡,知世故而不世故。她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她渴望爱情却又为了爱人牺牲了自己的爱情。


四、阿尔芒

小说中阿尔芒的形象逊色许多。
他最大的特点是孩子气和对玛格丽特真诚的爱。
他年轻单纯、真诚热情,易情绪化。
他爱流泪,这是一种真情流露,但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人,会觉得他太软弱。
他和玛格丽特在一起时,满心满眼都只有心爱的姑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以至于老迪瓦尔说“可能我死了他还不知道呢”,也忘了他来到巴黎是为了找工作。
母亲留下的价值6万法郎的遗产,是他仅有的财产,但他却准备将遗产送给爱人玛格丽特。
他是真心爱她,对她有特别强的占有欲,所以对她和其他男人在一起感到特别嫉妒。但他又不得不接受玛格丽特接客的事实,因为钱不够。虽然21岁的他什么都不用干就有八千法郎的年收入,但八千只够他花8个月。
阿尔芒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玛格丽特初认识他时就吐槽过。虽然他身份高过玛格丽特,但他确实是弱势的、需要照顾的一方。很多时候玛格丽特把他当成孩子哄,说他孩子气,讲孩子话,让他乖乖地,写信也称呼他“亲爱的孩子”。
他要把母亲遗产赠给玛格丽特,却不告诉父亲。自己找公证人办遗产赠送,完全没有意识到,公证人如果不告诉他的家长,是要担责的。


他看到别的男人进玛格丽特包厢,他吃醋。
玛格丽特说不见面,他去她家楼下等一晚上,看到别的男人去她家,他愤怒。
他不顾后果地反抗父亲,等来了分手信,他伤心。
他的情绪都非常外露,不是一个成熟的、可以理性思考问题的人,也不是一个有承受真相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能保护自己的人。
其实玛格丽特说不见面只是想做一笔生意赚点钱,好跟阿尔芒长时间在一起,这是她没有办法的办法。两个依靠别人生活的人,钱从哪来?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最终两人还是被现实打败,分手了。
玛格丽特分手的方式是直接消失,没有给阿尔芒缓冲的时间。这对阿尔芒是造成了很大情感伤害的,甚至让他怀疑人生:如果她是个好姑娘,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分手?如果她不是个好姑娘,我为什么还会这样爱她?阿尔芒的自尊心也被深深地伤害了。
分手之前,他在努力抗争,坚持要在一起,这样分手让他的抗争和坚持都显得可笑。
所以,他就利用奥林普报复玛格丽特,行为很幼稚,但侮辱性、伤害性却极强。
而玛格丽特则一次次原谅他,因为除了分手,她确实没有别的选择。如果玛格丽特直接告诉他,你爸让我离开你,他会怎么做?阿尔芒恐怕会跟他爸绝交。
玛格丽特希望阿尔芒得知真相时,“我在您眼里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这显然是她自我感动的成分。
小说中还有大量阿尔芒的恋爱心理独白,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很少见的。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不多,男生的恋爱心理描写就更少。
即便是近代“鸳鸯蝴蝶派”小说有男作者写言情小说,但还是侧重写女性恋爱心理。而当代言情小说,又大多是女性作者所作。
总之,男作者写小说,对男性恋爱心理的描写都稍显不足,这也是《茶花女》的难能可贵之处。


五、如果玛格丽特能活到40岁

所以说,只要前文所说的社会问题存在,玛格丽特的悲剧就不会停止。
鲁迅读了《玩偶之家》,问娜拉走后怎样。按鲁迅的思路设想一下,如果玛格丽特能活到40岁,又会怎么样?
首先,妓女这个行业有职业前景吗?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妓女仍然是吃青春饭的,而人总会老,妓女总会失业的。
按小仲马的观点:
①妓女的衰老,就是第一次死亡。所以他感叹天主对玛格丽特还算仁慈,因为她的英年早逝,避免了美人迟暮以及贫穷的窘境。
②妓女的晚年很悲惨,没有尊严,也没人会同情。
他举了个例子:一个老妇人让女儿路易斯做妓女来养活自己。路易斯怀孕,老妇人让她堕胎,路易斯因流产后遗症而死。小仲马问“那母亲仍旧活着,生活得怎么样?天知道!”
从这个例子中,又透露出妓女这个职业的风险:怀孕、流产、妇科病。
③呼吁对妓女仁慈。
小仲马感叹大家同情身体残疾之人,却不同情心灵残疾之人——妓女,所以他呼吁大家“不要轻视那些既不是母亲、姐妹,又不是女儿、妻子的女人”——妓女。“我看着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走向那几乎总是千篇一律的最后归宿。”他发现了一些关于当时女性命运的规律性的东西。


其次,妓女容易转行吗?
《茶花女》中的女性以妓女为主,玛格丽特人格高尚,她的好友朱利形象也很正面;还有普吕珰丝市侩、贪婪、奥林普“是一个不知羞耻、没有心肝、没有头脑的妓女的典型”、路易斯母亲自私自利。
普吕珰丝和路易斯母亲从出卖自己身体赚钱,到青春不在时,变成靠别人出卖身体赚钱,她们的今天,会成为玛格丽特的明天吗?
玛格丽特和普吕珰丝的共同点:妓女,有高消费习惯,最终破产。
普吕珰丝出场时是“四十来岁的胖女人”,玛格丽特把她当成食客,二人各取所需。普吕珰丝的功能是拉皮条、穿针引线、跑腿、出主意捞钱。
她为玛格丽特做的每件事都要收取酬金,对玛格丽特家里的小物品都流露出贪婪的神情。这个角色跟中国的老鸨,只差了一个管教妓女的功能。
玛格丽特能接受普吕珰丝那种“吸血”的生活吗?
如果能,她的结局就会和普吕珰丝一样;如果不能,当她年老色衰、负债累累,她该怎么生活?
又或者,阿尔芒在得知了分手真相后,坚持和她在一起。但老迪瓦尔绝不会允许他们结婚,那玛格丽特就只能做阿尔芒的情妇,阿尔芒会在家长的安排下跟别人结婚。当玛格丽特年老色衰以后,阿尔芒对她的感情还会一直存在吗?
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玛格丽特才21岁,就很清楚她已经无路可走,所以只好一直醉生梦死,然后在最美好的年纪死去,以求避开青春不在时的窘迫和不堪。


六、简单中西对比

李娃、杜十娘VS玛格丽特,相同点:职业、“营业资本”(年轻漂亮)、人格高尚、人际关系(身边除了鸨母、同行姐妹就是嫖客)、为男人掏钱。
杜、玛都是一开始被男人的真情打动,为爱牺牲却没有得到爱情,以悲剧收场,她们的悲剧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转行时积蓄颇丰的杜十娘,是对人生感到失望后不想活了;而负债累累的玛格丽特则是难以转行,被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得没法活了。
李娃VS玛格丽特:
①目的不同。李娃和郑生在一起是因为(郑生有)钱,甩郑生是因为(郑生没)钱。而玛格丽特是为了情。
②感情不同。李娃对郑生的爱不明显,她在郑生落魄时的搭救,更多的是出于良心不安,这也有中国人更含蓄的原因。
③结局不同。李娃嫁给郑生,受封国夫人。
④身体和财务状况不同,李娃身体健康,给自己赎身之后,还有钱供养郑生。
⑤“工作”模式不同。李娃是给鸨母打工,收入比玛格丽特稳定。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花费不多。玛格丽特自己是“老板兼台柱”,自负盈亏,开销大。
⑥作者态度不同。白行简回避李娃的“营业”,她的嫖客只出现了郑生。玛格丽特情人众多,阿尔芒亲眼见过几个,他真心爱她,能接受她的不美好。
作者感叹“商人和盗贼信的是同一个天主”,这与中国的“无奸不商”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包法利夫人》中商人也是负面形象。
但法国十六、十七世纪就已经流行重商主义,而中国则一直重农抑商,在明代的“三言”小说中,却有很多商人都是正面形象,这显然是中胜西一筹了。


七、就是要杠

小仲马的逻辑是:做妓女不道德,妓女是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妓女是渴望情欲或沉溺于情欲的。
不过,他还是极力美化了玛格丽特,把她的情欲归因于肺病,而不是她自己渴望或沉溺。
虽然他是想从心灵残疾的角度,唤起大家对妓女的同情,但这恰恰说明,在他心里,妓女是不具有完整的人格,是卑贱的小玩意儿。因此,他把所有罪责都推到妓女身上,并不觉得嫖客有什么不对。
那么,渴望情欲的人,到底是嫖客还是妓女呢?没有买家会有卖家吗?
显然,他这种思想仍带有很深的社会烙印和时代局限性,虽然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同时代大多数人了,但我仍然很不赞同他那种逻辑。
就是这样。
作者:转蓬飘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