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5年,刚刚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并在西北地区平定叛乱的年羹尧倒台了。抄家时,雍正看到7个字后,差点气到吐血。 要知道,年羹尧是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十分信任和倚重的心腹,他更为雍正登基立下汗马功劳。雍正即位后,年羹尧同样贡献良多,结果却在1年多的时间里,迅速从宠臣变成弃臣,着实令人唏嘘。 最终,雍正下令让年羹尧自裁,并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 负责抄家的官员,着重寻找年羹尧的书信,这是雍正皇帝的意思,想看看他到底和哪些人结为朋党。结果让雍正大吃一惊,年羹尧竟然在康熙皇帝赏赐的宝贝上,题写了7个字:皇帝挥毫不值钱。(出自汪景祺为年羹尧写的《西征随笔》) 很显然,在年羹尧看来,即便是皇帝赏赐的东西也不算啥。年羹尧不尊重雍正也就罢了,谁知道他连康熙也不放在眼里,这让雍正勃然大怒,差点气得一口老血吐出来。 从这件事来看,年羹尧光速走向灭亡也就不难理解了,雍正的处理方式没什么问题。 据了解,年羹尧犯下的罪行,主要分为3个方面: 第1是结交党羽; 第2是贪污腐败; 第3是悖逆君上。 雍正即位初期,对年羹尧委以重任,让他镇守西北,却把所有朝廷大事的提纲,都派人送到军营里,征询年羹尧的意见。 起初,年羹尧也表现得小心谨慎,轻易不发表见解。但随着时间推移,年羹尧有些得意忘形,竟然开始指手画脚。 年羹尧自认为得到雍正的全面信任,干脆开始在朝中安插亲信,凡是愿意巴结他的人,全都被分派到重要部门,那些不愿屈服的人,仕途升迁便会遇到重重阻碍。 久而久之,满朝文武中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自动聚集到年羹尧门下,希望通过他捞点好处,这就形成了朋党。 除此之外,年羹尧的私生活更是腐化堕落,他利用在西北打仗的机会,疯狂聚敛钱财,拿了数不清的军费开支。对年羹尧及其亲信来说,无论战事多么艰苦,他们都过着吃香喝辣的日子。 要知道,雍正初年的清王朝并不富裕,他为了打赢这场仗,几乎掏空了国库,各地官员和百姓,也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供应西北前线的开支,社会上十分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年羹尧依然不知收敛,等于是自掘坟墓。 当然,凡是有权有势的官员,都可能会出现前2种情况,究竟是不是罪行,主要在于皇帝怎么看。 如果这名官员很有自知之明,始终把自己摆在奴才的位置上,从不违背君父,那么即便他贪赃枉法、结交党羽,只要没有实质性的行动,皇帝也会睁只眼闭只眼。 但问题就在于,年羹尧确实有些得意忘形了,他渐渐不把雍正放在眼里。 有一年天降吉兆,各地官员纷纷上书报喜,说些歌功颂德的话。年羹尧也不例外,但不知道是公务繁忙出现差错,还是根本不重视这件事,他竟然把“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 在雍正看来,这等于是诅咒他早点死,体现出的是年羹尧毫无忠君爱国之心。 于是,雍正大发雷霆,对年羹尧颇为不满,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年羹尧被审讯的时候,雍正指示满朝文武纷纷上书弹劾,最终竟给他定下了92款大罪,堪称前无古人。 不过,到底要不要把年羹尧刺史,雍正一直犹豫不决。 谁知道,机会来了。 坊间早有传闻,这年羹尧是“白虎托生”。结果在年羹尧被关进大牢后,北京城中突然闯入了一只老虎,并且这只老虎四处流窜,最终死在了年羹尧的家里。 《永宪录》记载:“年羹尧之诛否,朕意实未决····有此奇事乎(猛虎入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明彰显示,令朕愈加凛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 没有什么理由,比“顺应天意”来的更巧了。于是,雍正决定处死年羹尧。 年羹尧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代表。 作为官宦之后,他自幼衣食无忧,结交的朋友都是达官贵人子弟。年羹尧能力也十分出众,很年轻的时候便考取进士,康熙年间得到不断提拔。 康熙末期,年羹尧已经做到四川提督,可谓是年轻有为。 当然,年羹尧之所以在官场如鱼得水,除了个人表现不俗之外,还和他投靠雍正有很大关系。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年羹尧何时拜在雍正门下,但他从康熙末期开始便是雍王府的亲信,这点毋庸置疑。 十四阿哥带兵出征的时候,雍正保举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掐住了大军的生命线。 康熙病逝后,十四阿哥本想率军杀回北京,但想到年羹尧扼守交通要道,深通兵略的他,明白那是自取灭亡之路,无奈缴械投降。 可以说,年羹尧为雍正继位贡献极大,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却没有珍惜。他被赐自尽时,年仅47岁。 如果把年羹尧的从政生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的话,那么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早期英年得志、中期一帆风顺、后期败走麦城。 《礼记》中说:“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只有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