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南小街,东至南竹竿胡同,长564米,宽5米。自清代起一直称新鲜胡同。1965年将五道湾胡同并入。胡同内原有清正白旗觉罗宗学(现新鲜胡同小学)。40号院原为清桂公府,1986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东口路北有清内务府大臣绍英旧居。路南有礼部尚书绍琪花园。79号院中有一直径30公分的酸枣树,果实大,人称“老虎眼”。 建筑信息
胡同特色 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历史沿革 《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7米。 ![]() 元大都 元大都胡同与胡同南北宽可融四进大四合院的距离(约90米),正是元代蒙古人住宅要有马厩、草料房的建筑格局要求。当年元大都城的规划是有统一格式的。因此可以说,新鲜胡同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了,始建于营造元大都时期。[1] 参考资料 [1] 新鲜胡同 ·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2012-12-14]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朝阳门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