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

 亚伯拉汉 2019-01-31

根据《考工记》的规制,元大都被设计为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略呈矩形,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座城门,北面则为两座城门。如下:

南垣(自西向东):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

东垣(自北向南):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

西垣(自北向南):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

北垣(自西向东):健德门安贞门

现在作为地名保留下来的,有三:健德门(《北京瞬间(289):健德门没有了,名字还在》)、安贞门(《北京瞬间(1048):安贞门》)、光熙门

健德门、安贞门城门不在了,但两侧有土城遗址,光熙门只留下名字。

这十一座城门的命名,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周易》。

健德门,取《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根据“后天八卦”,乾位于西北方位)

安贞门,取《周易·讼卦》“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之意

光熙门,取《周易·艮卦·彖传》“艮,止也……其道光明”之意(根据“后天八卦”,艮位于东北方位)。

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
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

光熙门位置图

2003年,13号线光熙门站投入使用。光熙门能作为地名保留下来,算很幸运。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大都城垣建成周长28.6公里,四隅建角楼,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城墙基宽2.4米,墙体为夯土筑成,故又称土城。元后期又于各门外加筑瓮城。明筑北京城时,将北城墙南移5里,使包含光熙门在内的北部废弃,逐渐成为遗址。

腾讯网引 2014424日人民日报《消亡的胡同:一种半私密的空间》记载:

犹如其他城市,在北京,对道路的称呼也是有原则的。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指出,在大都:“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可惜对胡同没有记载。196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光熙门一带进行钻探,发现那里街巷的宽度约在9.24米,相当于元人的6步。有一种意见认为,这就是胡同的宽度。但是否属实,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无论怎样,胡同狭窄于街,则是毫无疑义的。这个原则被后世继承下来。比如,鲜鱼口地区的道路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巷、胡同、街、大街。其中,巷的宽度一般在3米以下,长度在200300米左右,比如得丰东巷、得丰西巷。胡同的宽度在35米之间,长度在300500米左右,比如晓顺胡同。街的宽度在6米以上,长度在500米左右,比如西兴隆街、打磨厂街。大街的宽度在20米以上,长度在1600米左右,比如前门大街。它们的功能各有区分,晓顺胡同为居民提供了安静的居住环境,西兴隆街、打磨厂街两侧多商店,前门大街既是北京的南北干道,又是北京重要的商业区。

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北京瞬间(1224):光熙门

光熙门地铁站及周边

搜狐网引2007年7月30日四川在线《一条一条胡同在消失 北京的历史在死去》摘录: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的眼里,孟端胡同不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是一条有800年历史的胡同,是活着的元大都。1964年至1974年的十年间,他做了一项工作,在元大都光熙门到北土城之间进行钻探考古,证实了北京长安街以北的街道都是元大都城的旧街。此发现表明,明清的北京城因袭了元大都的规划设计格局,将北京城的历史延长到800年。元代房子的式样和风格留下来了,街道和胡同都没有变,它们还是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北京的风格、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