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安门大街的前世今生

 aemon 2016-09-05

    广安门大街,在老北京人的口中还有另一个名字——彰义门大街。彰义门本是金中都的城门,地点是广外的湾子,人们硬是这么叫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新居民涌入,文字标牌成了地名的唯一依据,广安门正了名,彰义门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很多人不知道,早在彰义门大街之前,它的历史竟可追溯到唐朝,千年时光流过,描绘出一条街的前世今生。

    1、北京城里辈分最高的街

    广安门大街,是北京城里辈分最高的街,它的前身是唐朝幽州城的檀州街。辽代改幽州为南京,修城墙,四面八门。檀州街东西两端,分别是安东门和清晋门,街在先,人们便把清晋门又称为檀州门。辽代安东门在菜市口西边一点,如今遗址边立了一块石碑,就在西城区西砖胡同北口,马路隔离带的绿地上。附近历史古迹不少,南有唐朝悯忠寺(法源寺),西有牛街礼拜寺;还有仙露寺、大悲阁、燕角楼、报国寺、长春寺等,都有故事,都值得寄情怀古,徘徊凭吊。

    广安门大街,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之前是出入京城的必由之路。清朝北京只有五条石路,广安门到卢沟桥是一条,另四条分别是:朝阳门到通州;西直门到颐和园;前门到永定门;朝阳门北小街。其余,城里城外都是土路,皇上出门,就得“黄土垫道,净水泼街”了。广安门铺大条石路面,上世纪80年代甘石桥还有残留,骑自行车经过时,一颠一颠的蹦着朝前走。

    历史上,广安门大街是西南方向从陆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天下十八省所隶官员朝觐,工贾来者莫不遵路于此。明清两朝南方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皆从广安门大街进京。所以古时广安门地区的热闹景象不难想象。

    广安门又有“京师咽喉”之称,设有关卡,古时外地大官进京朝觐、述职、应召,京官被派往外地当官,赴任就职都由这里过,迎来送往免不了官僚间暗事,来之初走之前,此地正宜交接处置。清人汪懋麟有一首诗叫“彰义门行”(见《清代宣南诗词选》),说的就是上任官员出广安门的情形。诗曰:“彰义门西日色变,十丈烟尘人不见。高车宝马纷纵横,两道门旗马前转。车中端坐何郡郎?新授南方好州县。”

    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离京时的故事也会让人感悟到广安门在政界的隐形作用。鸦片战争前夕,道光十九年(1839年)4月23日,龚自珍启程,没带眷属,雇两辆车,一辆坐人,一辆装书。他走的是人少冷僻的广渠门,轻车简从,绕道出京,何故?原来,当时龚自珍全力支持禁烟的林则徐,得罪了主持朝政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备受排挤的他只好辞官回老家避祸。他不敢走广安门,为的是防人耳目,也许怕阻拦、扣留、暗害。他的这段轶事说明,广安门在当年朝政的争斗倾轧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居民成群结队爬上城墙

    广安门大街经历了太多的岁月,积淀了太多的历史风云,我守着广安门住了70多年,也难尽其详。往事如烟,童年时爬上广安门城墙玩耍的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

    北京城“里九外七”十六座城门,都配着套盖的,箭楼、瓮城、城楼,三大件,一整套,广安门也是这格局。城门两侧有礓礤坡道,守城的兵将骑马登城,老百姓不允许上。解放之初,广安门城楼开放,附近居民成群结队,上城墙、登城楼,孩子们更欢实。十多米宽墙顶铺着城砖,虽然有酸枣棵子和野草丛生,也拦不住孩子们疯跑。记得城楼的梯子没有栏杆扶手,我胆子小,手脚并用爬着上,楼板间缝子大,一走就颤悠,我站着哆嗦,不敢迈步。没多久,为了安全,广安门城墙和城楼不再允许攀登。广安门箭楼和瓮城在1955年拆除,城楼1956年拆的,城墙到“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才拆平。

    如今广安门已经修成立交桥,桥下护城河还在,原先就是小河沟,水少泥多,两岸黄土坑洼不平。如今水泥砖护坡,河宽水深,岸边树木成行。滨河公园绵延数里,广安门北侧修了“建城纪念柱”,南侧辽南京皇宫旧址修了“建都纪念阙”,居民休闲娱乐之外,多了凭吊历史、怀念往昔的景点。

    3、贩夫走卒的聚居点

    旧时的广安门大街热闹嘈杂,是贩夫走卒的聚居地,汇集着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马路两边的临街房铺户多住户少,还夹着寺庙、会馆、教堂、学校。这条街上的一些人和事,令我印象深刻。

    记得路北北线阁街口东边,现在路政局的位置,原来是座庙——韦陀庵,康熙年间私建的,三进四院。前清道光年间,于姓老师从河北沧州来京,在这庙的第三进院子,租下东配殿办私学,教孩子们四书五经;入民国后,第二代于老师子承父业;解放后,这里改名为“私立至善小学”,教新教材,五十年代中期停办,历时百年。广安门一带子弟,多于氏弟子,“韦子庵儿于老师”尽人皆知,成了当地名人。

    路南,广义街(王子坟)对面,形成三条小胡同,上世纪60年代叫德源里一、二、三巷,现在没了。这德源里,日伪时期住着日本人、朝鲜人,开白面房子大烟馆,卖毒品。路北新开小押儿铺(简易当铺),是跟贩买毒品配套的买卖,什么都可抵押、换钱。瘾君子瘾上来,身上没钱,就不顾一切了,扒下大褂,带着体温塞进小押铺,举着当票跟钱,跑过马路,钻进德源里小胡同,过瘾去了。两种生意一手活:坑中国老百姓。人们厌恶这里,路过都绕道走,甚至故意用力啐吐沫。

    往东过牛街路北,如今是回民学校、居民楼,和连着的操场,早年这里是陈列所和工艺局。工艺局是清朝光绪年间顺天府尹陈璧开设的,类似后来的实验工厂,培训技术、试制产品,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招收贫民子弟,边学技术边出产品,工种很多,当然都是手工操作技术,这是北京民族工业之始。工艺局西侧,办了商品陈列所,实际是百科博物馆,卖门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工艺局陈列所就都没了,陈列所成为地名。据我所知,1928年以后,陈列所的展品搬到前门箭楼上展出,我曾去看过,记得大部分是动物标本,鸟类很多,解放初期搬到中山公园陈列过。

    广安门大街没有富豪显贵,贩夫走卒聚居,常年劳碌奔波,但是,虽处社会底层也不乏进步的声响和发展的气息。

    4、最热闹的“草根大街”

    广安门大街曾是外城最繁华的大街,商业、服务业十分发达。从菜市口往西,道路两侧店铺林立,门类多货色全。店铺市场交易兴旺。这里有定期开的集市,诸如教子胡同北口粮食市场,农历一、三、六、八开市;土地庙,农历逢三庙会。集市上百货齐全,餐饮具备,还有洋片杂耍,唱戏说书,购物、餐饮、娱乐兼备。右安门、广安门外的农民,四九城市民,都往这儿聚。还有常年开的市场,最有名的是广安市场,卖蔬菜、鱼肉禽蛋、副食调料,台湾作家林海音(《城南旧事》作者)在回忆文章里,多次写广安市场。广安门的菜市,自明朝到解放后,几百年延续不断。所以有菜市口这个地名。此外,还有广安胡同的“晓市”,天不亮开市,太阳一出就散,这里什么都有,旧衣旧鞋旧家具,旧书古玩老字画,假货不少,甚至还有销赃的。胡同两边摆满摊子,来的人早先是打灯笼,后来拿手电筒。

    这条繁华的商业街是当年穷人最喜欢的去处,这里没高档商店,各色小铺居多,“下馆子”也是百姓茶饭,草根口味。从鸡毛小店到大车店,都是干店(不供饭食),只有通铺和光炕席,被褥另外租赁,和衣而卧,就只收店钱。街面还有露天工场,织苇席、编荆笆、纺大绳、打草苫。铁工厂门前化铁炉,火花四溅,极富生活气息。

    我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初,实行“繁荣经济、保障供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百业兴旺,欣欣向荣。不少老店修门脸,我家对门同福厚,重新油漆门面,四根砖柱红底白字,写着上述四句口号,每天抬头即见,印象深刻。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公私合营。大商场取代了小商铺,工厂顶了作坊,闲下来的商铺房也住进了人家,但街面大格局没变。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广路扩建,广安门大街两侧建起一水儿大洋楼,终于成了一条现代化的大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