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九城”城门 ——“内九外七皇城四” 皇城四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内九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外七是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外城城门:外城是明世宗朱厚璁在位,为加强北京城防计划修建120里外城包围内城,并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动工。因财力不足,只修建了南郊,全长28里,共7座城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的中央城门.正门,位于位于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轴线上。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老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的城门,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始建于明嘉靖32年,寓意为“永远安定”。共跨越了明、清两代。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
1951年北京要开拆古城墙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挺身抗争,也共同经历了打压与批判。1953年,林徽因肺病已经几乎说不出话,但为了保住永定门城楼不被拆,她曾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说:“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2年后含屈死去。一语成谶,2004年,“假古董”永定门城楼竣工。 左安门位于永定门东侧,为外城南面三座城门中东侧的大门,与西侧的右安门相对,规格较小,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瓮城呈半圆形。俗称“礓嚓门”。左安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由于当时处在相对偏远的外城东南地区,保存状况最差,1922年城墙内侧通往城台的马道已全部坍塌。30年代箭楼楼体被拆除,1953年城楼、瓮城和箭楼楼台被拆除。 右安门,位于外城南垣西端。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俗称“南西门”或“丰宜门”,其原因为原金中都丰宜门在其附近。右安门的城楼、瓮城、箭楼的规制与尺寸与左安门相同。1956年其瓮城、箭楼被拆除,1958年城楼被拆除。 图片呈现的为20世纪初期的外城西南角楼,右侧远处城门为右安门。外城东南角楼楼体在1930年代被拆除,1955年城台被拆除, 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广渠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公元年(1555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 上图为20年代初在城外从南向北拍摄的广渠门城楼、瓮城、箭楼的南侧面。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歇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30年代将箭楼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为外城城墙西侧唯一一座城门,与东侧广渠门东西相对。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因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图为20年代拍摄的广安门城楼、瓮城、箭楼。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广安门一带是辽金北京的中心,从古至今都是通往南方的交通要冲。清中期,广外通往中国南方的大道是石板路,当时北京内九外七门,只有广安门、西直门和朝阳门外的道路是石板路。雍正年间重修广外石板路御制碑现藏五塔寺石刻艺术馆。1956年被拆除。 西便门。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外城西南端的一座小城门,城楼通高10.5米。与东便门东西相对,形制相同。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门,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较为频繁,北京日渐富庶,内城外的居民日渐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受财力限制,仅修建了南郊一段。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城楼、增修半圆形瓮城,清代在瓮城之上加修了箭楼。 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起名时叫“偏门”。后来叫乱了,又成了“便门”。 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附近城墙拆除。1988年北京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外城东北角。明嘉靖修筑外城,因财力不足,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一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 东便门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增强北京城的防卫,保障北京城的安全,修筑了包围南郊一面的外城,在外城的最东端修建了东便门。 东便门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明正统二年(1437年)施工,正统四年完工。明《英宗实录》载:“(正统)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建成后,历代均有修缮。1935年大修,曾将内部的大木结构上的彩绘改为满堂红油饰。已有500余年。 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但一直只看到的是角楼,从没看到城楼在那里) 东便门角楼的西边,尚残存一段大约1公里长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墙遗迹。也是整个北京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角楼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