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江村后人 2016-12-21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明北京外城旧称北京城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一线以南为外城,其范围即今西城区东城区之南部。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的北京宫殿城池告成。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
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诏兴建的北京宫殿城池告成。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明时北方多边患,明前期蒙古多次南侵,骑兵时常迫近北京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曾率兵攻至京城近郊。嘉靖帝命筑正阳、崇文、宣武三关厢外城,不久停止。两年后,给事中朱伯宸建议修筑外城,以固城防。起初设想在元大都旧址,向东、西、南、北四面展开,将内城和先农坛天坛环绕起来,并在城之四角建筑角楼,以利警戒和防守。嘉靖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嘉靖三十二年开始修建外城,亦称外罗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发现实际工程量比原设想要大得多,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经与严嵩及工程负责人陈圭重新计议,决定分期施工,先筑南城墙一面。在筑完南墙7437米之后,东端折向北又筑一段(长3580米),与内城东南角抱接,西端一段(3313米)同样也和内城西南角抱接。南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但比内城角楼小得多。角楼为单檐十字脊,向外两面,一面开上下两排箭孔,每排3孔;另一面辟门。筑城时就地在墙外侧挖土夯筑,外皮包砖。城墙外修护城河。嘉靖四十三年,外城全部工程结束,使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北京内、外城就此定型。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永定门瓮城城墙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已是危楼为名,永定门城楼和箭楼遭到拆毁,
2004年北京永定门城楼复建,其中瓮城和箭楼尚修建,成为北京城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1.以上为永定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 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2.以上两图为左安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现无存。右安门位于西城、丰台两区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以及嘉园路,是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3.以上两图为右安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4.上图为广安门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雍正年间,因为皇帝打算在河北修建皇陵,雍正帝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广安门到小井村的路段长1500丈,共花费白银八万两,平均每尺长的道路用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因此有“一尺道路五两三”的说法。这条道路的修通对广安门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5.上图为广渠门
 
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
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广渠门是老北京城门中比较简朴的一个,建于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5年),主要包括广渠门城楼、箭楼和瓮城,与北京外城西侧广安门相对称。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军进军北京[1]  ,次年1月3日,兵临北京城下,“烽火遍京郊”,八旗军几万人,进攻广渠门,督师袁崇焕闻讯率领九千骑兵直奔京师,与清军大战于广渠门外,袁崇焕冲锋在前,身中数箭,由上午巳时战到下午酉时,大战十小时,击退了八旗军。皇太极移军南海子,以观事变。与此同时,皇太极觉得袁崇焕是其入主中原的最大障碍,于是便设计了反间计,假意制造了袁崇焕通敌的消息,故意让被俘的明朝太监侧耳听到,并放他们回朝通风报信。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处死了袁崇焕,落得国破身亡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天津、杨村、通州后,直逼北京,由于朝阳门守军较多,多次攻城不下,于是便从守备较弱的广渠门、东直门进攻。当时,由于兵力不足,清政府把年岁较大的旗兵都编入守城队伍。这些人平日是只吃皇粮不当差,养尊处优,大敌当前,也是有心御敌而力不从心,有的还有吸毒的嗜好,守城时带着两支枪,一支火枪,一支烟枪,打几枪后还要吸口鸦片过过瘾,这样的军队守城,结果可想而知。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巧合,270年间前后发生在广渠门的两次战役,见证了满清政府从兴到衰的全过程。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6.上图为东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南端的一座小城门,位于北京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东便门是北京保存下来的城门之一,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

 

关于东便门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1、便门,一是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二是工程简便,不是大兴土木。
2、东便门偏居北京城的东侧,并且是内城和外城结合部位。因此,这座城门可因其所处位置,用“偏(piān)”来命名,称为别称“东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东偏门”读作“东便门”了。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7.上图为西便门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起名时叫“偏门”。后来叫乱了,又成了“便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转载]京城古貌之门1一一外城七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