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面环山,山形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然而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却有一座孤零零的山,其四面环水,山即是岛,岛即为山。古人将这座独立于孤岛之上的山命名为孤山,而孤山前的路也就此被后人称作孤山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在孤山两侧修建起了白堤与西泠桥,从而将孤山与北山相连。自此,孤山便不再孤独。连接起白堤与西泠桥的就是孤山路。行走在这条路上,你可以看到“平湖秋月”、“放鹤亭”、“浙江博物馆”、“中山公园”、“西泠印社”、“秋瑾墓”等一系列人文与自然景观。它们都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其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作为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文人艺术社团的西泠印社社址就坐落在孤山路31号。 1904年,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四位年轻人相约于此,共同发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自创社之初,即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社团组织。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 Xiling Seal-Engravers' Society西泠印社是西湖文化景观中的近代代表性史迹,是中国最早的全国性金石篆刻研究学术团体。印社社址依山而建,布局精巧,景致幽绝,总体布局可分为山前、前山、山顶和后山共四组园林建筑群。其间点缀着石塔、经幢、造像、泉池等古迹。莲池原名小莲池,小方壶。清光绪二年(1876年)丁申、丁丙兄弟移建竹阁时掘筑。池中立有假山石一峰,上书“莲泉”二字。柏堂在陈朝(557-589年)时为广化寺,寺内植柏树二株,后圮。宋代僧人志佺于废址建柏堂,因树得名,又圮。清光绪二年(1876年)再建,俞樾题额,现为社史陈列室。正门悬有吴昌硕所书“西泠印社”匾额。⚪ 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柏堂两侧有印人书廊与印廊。印人书廊墙外即为“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的百年酒家楼外楼。柏堂后门西侧是前山石坊。由石坊开始,景色开始渐入佳境。Stone Archway at the Front Hill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立前山石坊,“藉导游人登山之兴”。枋额上“西泠印社”为张祖翼手书,两旁石柱上刻有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自石交亭继续沿山径上行,即可见山川雨露图书室掩映在青石翠竹之间。图书室建于1912年。原为诸位先贤聚会讨论印学、交流技艺之所。明代故迹仰贤亭,年久为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承袭仰贤旧名。仰贤亭正中安放有一张石圆桌、一条石凳。石桌周围长约八尺五寸,边缘厚约三寸,上面刻篆书铭文一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 穿过山川雨露图书室与仰贤亭之间的通廊即可见到印泉。 印泉为印社四泉之一。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1913年疏浚挖深,以印命名。泉北摩崖石刻“印泉”,为早期社员、日本篆刻家长尾甲所书。鸿雪径始筑于1913年,其“鸿雪”二字出自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语。凉堂为宋绍兴年间古迹,堂前曾植梅数百株,被称为“西湖极奇处”。据传宋高宗赵构时画师萧照曾于此斗酒作画,从此凉堂声名远播。后圮,遗址久湮,1924年重建。西侧外壁有岳飞手书题刻九石。石塔名为华严经塔,建于1924年,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原为古四照阁旧址。经塔成八角形,十一级。上八层雕华严三圣像,九、十层刻金农书《金刚经》,底层刻周承德书《华严经》、弘一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及十八应真像、捐资者名录。文泉为印社四泉之一。清光绪七年(1881年)俞樾于泉北崖壁题刻“文泉”并跋语,故名。崖壁镌刻钟以敬书“西泠印社”和吴昌硕书“辛酉题名”。 文泉以西即距今已近2000年之久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汉三老石室建于1922年,外形仿吴越国宝箧(qie 四声)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内藏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56年)“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为浙江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誉为“浙东第一石”。全碑217字,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字价值。⚪ 丁敬(1695—1765年)清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砚叟,别号龙泓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嗜古好奇,于书无所不读,专心研究金石碑版。擅书法,尤精篆刻,吸取秦、汉印和前人长处,以切刀法刻石,苍劲质朴,力挽颓风,开创“浙派”。⚪ 吴昌硕(1844—1927年),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又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石鼓文,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融书法、篆刻行笔、章法、体势于绘画,形成独特画风,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小龙泓洞建于1922年,由夏超、丁仁捐资凿成。洞内刻有王一亭画、吴昌硕题“送子观音像”。飞来峰龙泓洞中有观世音造像,遂以小喻大,故名之“小龙泓洞”。另云,“龙泓”二字取自浙派篆刻鼻祖丁敬别号“龙泓山人”。 小龙泓洞前有缶亭、锦带桥、奕隐遗枰、袁枚诗刻、邓石如像、吴昌硕像等。
⚪ 邓石如(1743-1805年) 原名琰,字石如,号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其篆刻得力于书法。强调“以书入印”“印从书出”,印文篆法掺以碑额题字,体势笔意沉雄朴厚,章法上“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使当时局限于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为之一变,后世称其印风为 “邓派”。 四照阁始建于宋初,位于孤山之巅(现华严经塔处),初为都官关氏别业,后废。明成化年间,布政使宁良仍以四照阁名之,后又废。1924年,印社建华严经塔时,迁建四照阁于凉堂之上。此刻,夕阳西斜。一个人独自倚坐在四照阁旁,猜想着百年前西泠印社的才子佳人们是如何在此处斜倚石栏临水照,桃花也自爱西湖的画面。沉思间,一阵凉风袭过,回神发现四照阁前迷人的烟波山水其实早已为我勾画出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WEA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