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特殊的一类人,不能种地不让上学,与平民通婚也不允许

 历来现实 2023-04-04 发布于北京

一直以来,在绝大多数人们的心中,中国古代社会阶层有且仅有“士农工商”四种。

的确,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灭亡,历代王朝更迭变化,可“士农工商”的排序却几乎没有打乱,官员位居最上层,农民次之,工匠和商人垫底,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最基本形态。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四种身份的之下,还有着比商人更低等的一个层次,那就是“堕民”阶层。

堕民虽然并非常态化设置,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作为惩罚手段而存在,但是,他们却从未缺席任何一个朝代,历朝历代都有其存在的身影,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堕民的由来与发展

史书上关于堕民最早的记载,发生在先秦时代的越国。

根据史料《越言释·惰贫》所记载,在越王勾践时期,曾经“简国中之寡妇淫泆者,则皆输山上,壮士忧愁者,令游山下,以适其意。此其所孕育皆出于野合,其势自不得与齐民齿,或者支流蔓延”。

意思是,在越王勾践率领士兵攻打吴国时,由于军中有不少单身汉,一生没有碰过女人,留下一儿半女,担心此战过后身死他乡,久而久之,士气极度低迷。

为了鼓舞士气,越王勾践便想出了一个“歪门”,那就是抓来许多寡妇和犯过过错的女子,把她们放到山上,随后,又把部队开到山下,宣布就地扎营解散休息。

勾践这一举动的意味,不言而喻,就是为了让士兵们放纵一下,随后,士兵们登上山一同奸淫掳掠,士气大振,最终追随勾践消灭吴国。

勾践和士兵们是高兴了,但是,山上的女子们却遭了殃,由于越军的凌辱,这些女子中的很多人会怀孕生子,却根本无从得知孩子的生父是谁的,因此,山上的女子在生下孩子以后,遭到了系统性的歧视,她们的孩子既无法和山下的寻常百姓结婚,也无法下山生活,最终只能自成一系,被称之为“堕民”,世代接受歧视,这便是最早的堕民的由来。

当时的堕民虽然社会地位低,但是人数是极少的,且主要生活在越国境内的“独女山”,而真正使得堕民这一身份“发扬光大”的,还要等到秦汉交接之时。

公元前202年,项羽于楚汉争霸中兵败,于乌江自刎,在其死后,楚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投降刘邦,刘邦几番招抚都以失败告终,如果要是全部杀了,那又容易让人想起残暴的秦国,最终,刘邦在臣子的建议下,决定将这一大批人全部贬为堕民,安置在各地。

这是堕民这一阶层第一次遍及全国,堕民在身份上,要比一般平民低,两者虽然在居住环境上没有什么不同,毗邻相处,但是,堕民要忍受旁人轻蔑和歧视,不得与堕民之外的人通婚。

堕民在衣食住行上受到了严格限制,例如男性就被要求戴上狗皮帽子,只准穿粗布短衫,不让穿袜子,目的就是使其一眼便能够被人认出。

绝大多数情况下,堕民几乎与流民一致,几乎没有土地和正常生计。

堕民并非一开始就是贫穷的,其一贫如洗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法律层面的保护,在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时候,堕民群体往往是最容易被地主官僚所剥削的,基本上用不了几十年,就会丧失全部土地,被迫流浪,全靠乞讨,哭坟,打零工维生。

直到唐朝时期,堕民的职业才稍微有了一丝多样性。

唐玄宗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在当时的皇宫内养了一大批精通音律、弹唱的伶人,后来唐玄宗沉迷声色,致使“安史之乱”爆发,这些宫廷乐师便成为了背锅者,被判“以乐而忘忧罪”,全部遭贬,发配到了今天的宁波一带。

这些人可不是寻常百姓,他们不事生产,流落各地以后,只能以“吹拉弹唱”度日,正因如此,在这一阶段,堕民当中的主流阶层,成为了乐师伶人。开始从事演戏表演等行业,以此来换取食物果腹。

演戏也不是谁都能演的,想要以此为生,必须把前半部分的头发剃光,作为标记,同时所有堕民都被赶到了专门的区域居住,和寻常百姓划分界限。

堕民的生活环境极其糟糕,他们以糙米为主食,房子是歪斜破损不堪的竹篱茅舍,生活空间和茅厕几乎没有间隔。

这倒并不是堕民自甘堕落,不讲卫生,而是因为不是每个堕民都能够以演戏维生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需要通过掏粪倒卖来糊口。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时期的堕民将唐明皇作为了自己的崇拜对象,理由是唐明皇是开创梨园的第一人,也是很多乐师的祖师爷。

就这样,在唐朝最为歧视的群体之中,供奉最多的却是唐明皇本人的塑像或画像。

明清堕民的变迁

堕民群体在唐朝是乐师占据主流,但是,这在历史上并不是常态。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堕民群体又再度回归到了“政治罪犯”之上,例如在南宋时期,宋朝将领焦光瓒,再对金人的作战中,率领手下不战而降,因此焦光瓒的家族便受到牵连,被全部贬为堕民。

元朝灭亡南宋时,宋臣当中有一部分不愿投降,便被元朝全部贬为堕民。这批人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才得以平反,回归到平民行列。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称呼堕民,恢复他们的良民身份,并且立下铜牌号召天下:“朕登基以来,只知一体良民,唯有江南宋室忠臣子孙,昔被元主贬为堕民,辱贱无地,今朕派他军民灶匠四籍当差,一体良民。传旨士庶人知悉,如若再呼“堕民”两字,豁肠碎剐。”

然而,虽然朱元璋解放了宋朝的忠臣良将后代,却没有放过元朝贵族和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部众。

这批人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史书记载:“其部属甚众,诛不胜诛,遂下令贬为堕民。”可以说,朱元璋在解放一批人的同时,贬了更大的一批人成为堕民。

不过,朱元璋既然已经立下规定废除“堕民”的称呼,这帮人在明朝就被称之为“丐户”,无非是称呼变了,地位还是差不多。

明朝时期,堕民这一阶层人数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并且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堕民的歧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

在平日当中,如果堕民与普通百姓遇见,平民可以直呼堕民的名讳,但堕民只得对平民使用尊称,见到男性必须要称呼“相公”、“老爷”,“少爷”,哪怕是小孩,也要叫对方“官官”,见到女性,则必须称呼“太太”、“奶奶”。

明清时期的堕民是有共同性的,清朝建立后,虽然没有另设堕民,但却也没有解放明朝时期的堕民,致使这一群体得到了保留,直至清末,其仍然盘踞在江南。

堕民的最大居留地位于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全县共有堕民3万人左右,鲁迅本人也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记录过家乡的堕民:“男人们是收旧货,卖鸡毛,捉青蛙,做戏;女的则每逢过年过节,到她所认为主人的家里去道喜,有庆吊事情就帮忙。”只能做些算不上生计的生计,来勉强糊口。

不过即便如此,也必须承认,在清末时期,堕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堕民们会从农村低价收购鸡、鸭、鹅毛,随后在进行翻晒整理,出售给工厂,制成床垫沙发,抑或是直接加工成鸡毛掸子。

有手艺的堕民还会从事理发剃头等行业,男人理发,女人修面,分工有序。除此之外,还有为猪配种的“栏公”,捕捉青蛙田鸡的“塘子”等等。

当时的堕民群体,还形成了一种特色小吃,叫做堕民糖。

一些穷苦堕民,用碎米、潮米作为原材料,凭借着手工制成饴糖进行出售,这种糖并不算好吃,稍微高级一点的,还会往糖中掺入芝麻、干果,并且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旗杆糖”,每逢节日便上街兜售。

这是堕民们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以至于在旧社会时期,浙江绍兴每年的腊月祭灶时,所用的甜品几乎都被堕民所做的饴糖给垄断了。

清末时期,堕民所受的歧视压制有所松懈,再加上四处游走的特质,堕民群体还形成了一些“小货佬”,他们肩挑扁担,手摇拨浪鼓,四处沿街叫卖,同时兼顾杂货店、收破烂打零工等多种行当。

虽然日子照常艰苦,还要面临贪官污吏的盘剥,但是相比于其他年代,此时堕民的生活已经好上不少了,至少此时的他们能够自由经商,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

堕民的最终解放

随着社会风气和观念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堕民当中也有发了财的。例如当时的“苏剧”知名演员,就有不少人是出身自堕民家庭的,比如小花脸王茂源、老生彭云等等。

“苏剧”最为盛行之时,堕民从业人数可以占到全体从业人数的五分之一,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荣华堂”、“余庆堂”等。

水平高的,可以登堂入室,水平低的,则通过在每年祭灶的时候,化妆打扮,扮作灶公灶婆,给主家唱赞词,只要讨得对方欢心,主家就会赏赐一些年糕、粽子,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乞讨。

在当时的堕民群体中,谁乞讨哪片区域,都是有规定和,默契的。这份“经营权”甚至还被当作产业,代代相传,如果旁人想要来到自己的地盘上乞讨,还要向收取一笔费用,将这份“经营权”卖给对方,十分荒诞。

正因如此,鲁迅就曾经感慨过:“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民国时期,堕民的叫法已经废除,在法律上和其他人平等。

但是,在文化上,堕民仍然处于歧视链的底端,堕民的房子会自觉的比普通人低三尺,堕民的住处,集中在城市里最为狭窄拥挤的地段,在农村里,堕民们经常会被安排到祠堂周边,只是为了如果村里有什么苦力活,堕民能够随叫随到。

堕民绝大多数为文盲,且逆来顺受,如果当地发生了刑事案件,官吏急于破案,往往会直接冲到堕民的家中,不分青红皂白,强行将其抓捕,将堕民本人当做“罪犯”,将其财产当做“赃款赃物”,任意处理。

堕民生活如此悲惨,历代也是由有识之士为其做主说话的。

例如清雍正时期,就曾经削除堕民丐籍;乾隆时期,又允许堕民应试,到了光绪三十一年,甚至有黄补臣、杨月泉等人创办学堂,专门邀请堕民入学。

孙中山在创立民国时期,还曾经特别下令废除堕民的差别对待,但是真正使得堕民群体得到彻底解放,还得等到新中国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新政府对于南方堕民群体颇为关注,经过统计,当时全国堕民群体,约为五万人左右。

在生活层面,当地人民政府做出表率,率先废除了堕民群体在衣食住行上的不公,给予了堕民政治地位和职业收入的平等。

堕民群体之所以沦落为社会底层,主要原因是缺乏认同,再加上经济上的拮据。但是在新中国,堕民们能够享受和常人一样的机遇,贫困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新中国建立短短几年之后,堕民群体在事实上已经彻底丧失了存在的土壤了。当时的堕民们已经遍及社会各个职业,有军人、教师、演员、医生,工人等等,既不会遭到嘲笑,亦不会遭到歧视,大家平等相待,不 分贵贱,都是共和国的新公民和建设者,堕民这一叫法,也就彻底消失不见了。

时至今日,“堕民”一词,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陌生的历史性词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