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乡村写史 为乡亲立传

 孙行悟空 2023-04-04 发布于贵州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

为乡村写史 为乡亲立传

——读夏训武新作《二圣宫的乡愁》

谭绍军

一口气读完夏训武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乡土散文集《二圣宫的乡愁》,忍不住连连叫好。这是一本为乡村写史、为乡亲立传的好书。最鲜明的特色在乡土气,用乡里人的语言写乡里人的情感与生活。他的方言用得多而且贴切,我感觉,犹如乡村土特产,虽有点土里土气,但读来原汁原味。而且,对于乡村的美好,乡亲的挚爱,全出自内心。情感是那么的巴皮恰肉,乡愁又总是让人感慨。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农耕文化正遭遇断崖式沉没,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呼声渐高,重视程度渐深。但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其表象,如对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民间文艺、戏曲等等的收集和整理。这些当然都是我们迫切需要做好的。但那些渐渐远去的乡村故人旧事,那些耕读传家的家教家风,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乡民善举,更为重要。中国农村有着数不清的“二圣宫”,每一个都蕴藏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都有其特有的历史与人文。老百姓数百年的生活习俗,其实正是文化的载体,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但是,如果不迅速抢救整理,很快就将淹没于滚滚尘埃。为乡村写史,为乡亲立传,让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人旧事变成文字,延续的是乡村的根与魂。因而也就特别需要一大批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人去为这众多的“二圣宫”写史,为那里的乡亲立传。在这方面,训武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

当然,为乡村写史,为乡亲立传,还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训武就有这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特别敏感的心灵。你看他写的《紫云英》:“三间逼仄的茅草屋,一丈开外,是懒家柳扎的篱笆,而篱笆外面,便是集体的田土。一年四季,田里土里,会长出春夏秋冬,阳春三月,清明前后,那盛开的油菜花和紫云英,漫山遍野,美得人心旌摇曳。那篱笆挡不住的香味,还会侵入我家的茅草屋里,睡在梦里都能闻到喷香的味道。”以至于某年的某一天,十岁的训武只一天没在家,那喷香的紫云英就被翻耕了,“我小手扶着篱笆,努力去回忆昨天的花开,寻找那侥幸残存的一两支花朵,却发现是那样可怜兮兮,显得孤苦伶仃。说不出原因,我委屈地蹲在篱笆下,放声大哭。”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很是“咯噔”了一下。是啊,再苦的日子,也有灿烂的花朵,即便在瞬间消失。但你要感受到,那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灵。

在他的笔下,就看到顽皮小孩偷桃子表面生气却亲自上树摘桃的《满爹和满娭》,手艺特好却从不随便敷衍了事的《胡裁缝》和受伤丈夫托妻子专程送还《一碗面钱》的诚信夫妇等等。这就是二圣宫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也是你我那个“二圣宫”的父老乡亲,又何曾不是中国乡村、中国农民的缩影?《二圣宫的乡愁》最动人的地方,正是乡亲们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纯朴与善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文字,流传开来,不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滋润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乡村么?

我始终认为,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书,总能勾起读者的共鸣或无边的遐想。训武为二圣宫写史,为乡亲立传,当然也为同为父老乡亲的父母立传。写他的父亲母亲,就特别动人。读《我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我是停了好几次,洗了几把脸的。因为读着读着,总是忍不住眼泪双流。在当年,除了书信,再无其他联系方式的情况下,目不识丁的母亲,仅凭一纸信封,从二圣宫出发,坐轮船,换班车,途中少说也有五次以上的车船中转,千里迢迢,硬是依着信封上的地址和番号,找到了在部队服役的训武。原本病怏怏的母亲,一动身去看儿子,就“全身劲板板的”。这不就是你我的母亲么?甚至,这就是千千万万个农村母亲的样子,但就是这样琐琐碎碎地写来,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训武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故乡是起点,亦是终点。它或许是你年少时奋不顾身想要逃离的地方,也可能是你年老时想回,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当你终有一天回过头时,你会发现,那些乡土记忆、成长历程、时代烙印,已在你记忆中无法磨灭,也是你始终无法逃离的。这就是训武的乡愁。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乡愁?只是,这种乡愁在训武的身体里太刻骨铭心了,这才有了他这些关于乡情的文字。训武从故乡出发,又回到故乡,而且还是以为乡村写史、为乡亲立传的特殊方式,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期待训武在为乡村写史、为乡亲立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期待更多像训武一样的文化人以文字回乡,用心用情为乡村写史、为乡亲立传,延续乡村的根和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