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师胡同与白山书院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漫步在吉林市松北二区,一家挨一家的服饰潮店如同街道镶嵌的花边一样,点缀在纵横交错的胡同两边。眼花缭乱之际,你可能来不及留意那条横贯松北胡同的普通小巷——那条叫做敬师胡同的小巷。事实上,若不是胡同东头毗邻百年名校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你的确很难因小巷中满满的市井风物联想到尊师重教。然而,若翻开吉林城厚重的教育发展历史,你会惊讶的发现,敬师胡同之名绝非凭空而来。

作为塞外边城的吉林市,自建成之日起,便秉承统治者“重武轻文”的教诲,在相当长时间内,政府没有设置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正式的官办学校。鉴于雍正皇帝曾对吉林设置学校的建议严厉批驳,故而直到乾隆七年,吉林城才在永吉州知州的努力下,建立了一座规模不大的文庙,用来祭祀圣人。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即无论是乾隆年间城内的文庙,还是建于晚清保存至今的东关文庙,其选址都在城市的东南一隅。这并非偶然,而是遵循了关内道家风水堪舆的迷信说法:东南方在八卦指向中属于“生门”巽位,也是南斗紫薇文昌星的位置。据说在此位置读书既可得文昌之辅,又符合巽卦“谦逊受益”的卦象。

也许是得益于这种“神助”,吉林城里老文庙的规模就越来越大:魁星楼、尊经阁等附属建筑先后落成,还在“文庙西明伦堂后”设置了吉林府教授署(教育主管部门,后来俗称老师衙门),在“文庙西南”又设置了吉林左右翼官学和吉林蒙古官学。以文庙为核心的吉林文教区逐步形成。但是,当时官学招收的学员人数有限,且学员大多为满蒙八旗子弟,所授课业仅“国语、骑射”(语出《吉林外纪-卷六》,满学学习满语,蒙学学习蒙语。),并非传授针对科举的汉语书经典籍。

可能对明朝“书院论政”心有余悸,直到定鼎中原多年后,清政府才逐步放开了对大型民办教育机构的限制,关内的书院重新繁荣起来。不过,与前朝书院不同,清代的书院大多有着官方背景,或者干脆就是官立书院,而且绝大多数书院是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由于统治者为避免旗人同化而压制汉学的祖制在先,吉林城的书院出现较晚,直到嘉庆十九年,才“在参局街……将军富俊买民居为学舍”(《吉林外纪-卷六》),创办了“教八旗子弟汉文”(《永吉县志》)的白山书院。

就在创办书院的当年,“谪戍吉林”的清政府原吏部尚书、大书法家铁保,为白山书院题写了匾额,并做跋记录了白山书院创办的情况:

此邦人士,重武备而略文事。将军富俊、副都统松箖首创书院。延前归德守熊酉山之书,前经历朱慎崖、宇泰,前福建令朱玉堂,履中主讲席,彬彬絃诵,文教日兴。余喜其剏始之难,而乐观其成也,于是乎书。(《吉林外纪-卷六》)

作为吉林城也是吉林将军辖区创办的第一家书院,白山书院在历史上为吉林市培养了大批精通汉学的人才,促进了塞外边城吉林市的文教发展。它与同治十三年绅商捐建的崇文书院(今附属医院附近)、光绪七年随吉林机械局同时创建的表正书院(开设了算学、测量等课程)一起,成为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新式学校出现之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城的三大书院之一。

白山书院所在的参局街即吉林城有名的局子街,自白山书院落成之日,局子街东段即划出,命名白山书院胡同,并延用到解放前后。虽然早在清亡之前,白山书院就已更名白山蒙学堂,但作为特殊的城市历史记忆,白山书院之名被一直保留着。后来,胡同名称中书院二字被简化掉,被叫做白山胡同。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白山胡同和东侧的老师衙门胡同合并在一起,因书院和老师的渊源,改称敬师胡同。

本文经日报社编辑老师斧正后的精简稿,以真实姓名首发于2018年7月11日出版之《江城日报

感谢好友老欧倾情演播,能让本公众号为各位好友提供新的传播媒介。

本文音频已在喜马拉雅上以“江城之声”账号发布,该账号内有大量吉林本地的人文历史音频资料。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