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王一民的原型李维民在个人回忆录中都说了哪些吉林往事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几年前的一天,和外地朋友闲聊地方掌故,谈及解放前吉林巨商牛子厚和京剧的渊源。一位安徽省籍朋友问我:“你觉得你们的财主牛子厚和胡雪岩谁更牛一些?”这是一个不大好回答的问题,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区别在于一个行商在中国最主要的关内大舞台,一个作贾于东北塞外边城;一个直接卷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政治激流,一个醉心边塞僻远地区的文化传播。然而两个人都在姹紫嫣红后黯然退场,又使得牛子厚与胡雪岩这两人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为朋友释疑的过程中,那位朋友终因不了解吉林的历史,不熟悉牛子厚的生平,只是碍于面子对我的填鸭式科普随口客气了几句。于是便想到若再有几本《地下烽火》那样以吉林市城市为背景的小说风行,或许才会对宣传吉林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大有裨益,才会让外地人对吉林有些亲近吧。

中共吉林市委创立者李维民

不是故事的故事

《地下烽火》是由李维民口述,陈玙整理,讲述“作者和他的战友们自九一八事变到东北全境解放前夕,所从事的党的地下工作的战斗历程”的一部革命回忆录。李维民(1909-1976)原名李馥慧,曾用名李一民,张守仁,王一民。祖籍河北,1909年生于吉林城东关。是吉林特别支部、中共吉林市委的创立者之一。作为李维民口述回忆录,《地下烽火》一书分为五部分,生动详实地介绍了李维民走上革命道路,进而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敌后进行艰苦的地下工作直至解放的全过程。其中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发生在今天的吉林市境内——在读者惊叹李维民那些弄潮历史洪流的革命壮举之余,吉林城山水、街巷、人情、世礼等风土人情又于细无声处沁润着读者的心灵

《地下烽火》一书的第一部分首现描绘了吉林市的风光景色,通过对“山清水秀的吉林城”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阔地故事场景。以此场景为承载,这本书缓缓而不乏激情地介绍了李维民是如何参加革命,并在同民国军阀政客及伪满日寇伪警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党员的往事。其中对文光中学的学生运动情况、吉林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组织、民主人士杨策等人蜕变成卖国汉奸等情况进行了细致地记述,字里行间既洋溢着纯洁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又详实地展示了当时吉林革命工作的复杂和艰巨。而《南北炕上》、《斧劈“灶王”》等章节,在记述革命历程时,又让读者对旧吉林城城内住宅、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有了一定了解。

旧时吉林民居以平房居多,平房居室有满汉之别,在火炕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满族民居卧室通常为“口袋房,蔓枝炕”。蔓枝炕就是万字炕,即南北炕在顺房山一侧有窄炕连接。而汉族民居通常只有南北对称的火炕,这与华北的火炕很不相同。在当时,李维民就读的文光中学(解放后的吉林市三中)是一所教会中学,虽然基督教来自西方,但是在吉林,其宿舍还是采用了适宜吉林气候特征的南北炕方式。书中借助一间卧室南北炕上的思想对立和斗争映衬寻求思想进步的主题,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又使得主人公的思想成长根植于日常生活,给不了解吉林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地下烽火》一书的第三、第四部分,故事的主要场景再次转到吉林市。其中李维民利用亲属关系开设估衣铺的情节,让读者对当年旧吉林市这座边外省城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可以对一些已经淡出历史的词汇进行注释由于有了人物和事件作为实例,这种实景式的注释更加生动活泼:比如财东和掌柜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估衣铺和当铺的联系和区别,都可在书中找到心领神会的答案。

旧社会时,吉林市青岛街的烟台胡同是吉林市做估衣生意店铺最集中的路段。胡同两侧是一家挨一家的估衣铺,因此得名“估衣街”。李维民为掩护身份所开办的“永茂东”估衣铺也坐落在这条街上。当年,吉林城的估衣铺是以旧衣物典当生意为主的专业性当铺,穷苦人为了应急,会拿家里的旧衣物去估衣铺典当,这种典当赎回的机率很小。为了给店铺留下利润空间,估衣铺的伙计要谙熟市场供需,洞察旧物的价值优劣,练就贱买贵卖的本领。书中虽在这方面着墨不多,字里行间仍可激发读者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旧社会底层百姓艰难求活的生动画面。

 躯体里最具活力的灵魂

除了学习和了解一些家乡的典故,《地下烽火》更燃爆了我少年时激荡心怀的英雄主义情结:日本投降后,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互不相让,吉林城陷入空前的混乱。这些势力中有苏联占领军,有名义上管理城市的地方维持会,有打着国民党接收大员旗号的投机分子,有拿着不知来路委任状的各路国民党先遣军,有代言关内国民党不同派系的各个机构和党部,有梦想守住靠卖国而获得财富的伪满官吏,更有多如牛毛的大小土匪绺子和地痞流氓团伙如幽灵般在城市里打家劫舍。在这危难关头,李维民挺身而出,成立中国共产党吉林特别支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纷乱的时局下为我党打开了局面“第一次解放吉林”奠定了基础。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吉林老百姓逐步了解了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福祉的核心力量,进而让我党成为吉林城内最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一股力量。

当年读到《地下烽火》第四部分时,恰好家中长辈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们也十分动容地回忆了光复后的许多往事。长辈们的回忆与书中章节呼应,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在大会上一节,讲的是1946年10月10日在吉林北山脚下的广场召开“庆祝光复大会”。李维民作为共产党代表参加大会,他抵住各方压力,在大会上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讲述了“抗战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当前我们中国人民的任务”,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夺取胜利果实的丑恶阴谋,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成立联合政府,建设新中国。时至今日,当我在读到下面这段话时,仍能身临其境般感到一种如电流般的英雄主义感觉在周身激荡:

“主席台上几乎坐满了身穿长袍马褂、西装革履的大人先生们,这是吉林市旧时代头面人物的展览台。我 ——对他们来说几乎是陌生人——脚踏进这个天地,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惊奇,几十只各种形状的眼睛,一齐投向我这边来。我没有多看他们,直向台下望去,台下聚集着八万余人民,这些人才是这个大会的真正主人,我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我的位置是在他们中间,而我所以上台,只是要说出他们的希望。这是党给我的任务,有这样崇高的任务,群丑们的无聊私语,怎能值得我一顾呢!”

我的长辈当年有幸亲自在北山脚下聆听了李维民的演讲,一再对我强调李维民讲得精彩,每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吉林市人对自己家乡的真爱。同时,长辈也非常感慨在那种混乱的时局里于抛头露面发表演说,实属摧锋正锐、挽澜极危的英雄之举,也难怪人家后来是市委书记!

由爱而来的豪情是引人入胜的光彩

通读全书读者不难发现人世间许多事件无论影响大小,其核心大多类似:开疆拓土的豪迈在商场竞争中同样存在,后宫争锋和旧时地主家庭的吃醋也多无二异,胡雪岩和牛子厚之间的高低只和看客的眼界、角度变换——只要可以类比,那本质大多雷同!就如同,李维民的革命历程虽看似不及南方奋斗的那些老革命家但经过文学作品的影响,作为读者,通常只会被所看到的情节感染,谁又会去计较那些壮举的高下之分呢?

当年读这本书时,我也有一个大大的遗憾。我之所以知道《地下烽火》,是因为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无论评书连播还是电视剧已然红遍中国。王一民就是李维民,是吉林市人,可他的经历却成就了哈尔滨。时隔多年,当我决定花功夫研究整理家乡的历史文化时,每当探究吉林市近现代历史遇到疑惑时,都会情不自禁地翻阅一下已然破损了的这本小说。作为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的作品,《地下烽火》堪称一本特殊的“百科全书”:在介绍吉林城那段历史的同时,以故事的形式把一些抽象的历史词条形象地演绎出来,让读者以人文视角去了解那几十年吉林城的风云变幻、市井生活。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想传递的崇高的精神主旨也能让读者知悉得更透彻吧……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