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是不是《夜幕下哈尔滨》中的王一民?

 江平文字 2023-06-19 发布于海南

编者按: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由作家陈玙创作,描写抗日地下斗争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风靡全国。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后,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哈一中)教师王一民为首的中共地下党员及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故事。

        公开资料显示,《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事脱胎于曾担任鞍山市公安局局长、市长的革命前辈李维民的回忆录《地下烽火》,李维民也被认为是《夜幕下哈尔滨》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

        而在我市85岁的车福田老人那里,多年来却保留着与此相左的记忆。“我的内弟在哈尔滨开会时,遇见过《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玙,陈玙告诉他,《夜幕下哈尔滨》的主人公哈尔滨一中教师王一民的原型就是车鸿志。”车福田说。

        车鸿志,曾任哈尔滨第一中学体育教员兼军事教官,曾组织哈一中学生组成大队抗击日寇,并在作战中壮烈牺牲。车福田是车鸿志的长子,父亲牺牲时七岁。

        车鸿志烈士在哈尔滨的夜幕下的战斗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有何关联?若干年后,车福田老人记忆中的这句话,能否成为探究王一民原型的另一条线索?


我的父亲是不是《夜幕下哈尔滨》中的王一民?

                  文:江平

        车福田曾一度认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夜幕下哈尔滨》小说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

        85岁的牡丹江市民车福田的家中,挂着一幅证明其父亲车鸿志为革命烈士的证明书。内容为:车鸿志同志在抗击日寇侵略的作战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1985515日。

         “尽管父亲牺牲时我才7岁,但关于父亲的很多事情我还都能回忆起来。”多年来,车福田一直在收集关于父亲的史料。而多年前,车老工作在市信访办公室的内弟去哈尔滨开会回来,对车福田说的一句话让老人十几年来一直不能释怀。

        车老的内弟王德伦称,自己在哈尔滨开会时,遇见了当时红遍中国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玙,陈玙告诉他,《夜幕下哈尔滨》的主人公、英勇善战的哈尔滨一中教师王一民的原型就是车鸿志。

        父亲生前工作在哈尔滨第一中学,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几十年来,父亲一直是车福田一家人的骄傲。

        日期为1988年的一份授予烈士的申报表中注明了关于车鸿志的个人信息。车鸿志,1895年出生,籍贯为辽宁省凤城县,生前所在单位职务是哈尔滨市东省特区第一中学校的体育教师兼军事教官。

        内弟的一句话让车福田的心中顿时荡起波澜。彼时,《夜幕下的哈尔滨》已经风靡全国,王一民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到底是不是王一民的原型,让车鸿志本就丰富的人生经历又蒙上了一层神秘。

         车鸿志其人

        车鸿志,字凌云,1894年出生在辽宁省凤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当时家中比较困难,十多岁时随父母来到了珠河县的一面坡,后来珠河县更名为尚志。1914年考入宾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一面坡镇西小营子小学任教,由于讲课认真,为人正直且思想进步,不久升任为该小学的校长。

        此时,日本的铁蹄已经践踏到了中国领土。在东北,车鸿志看见横行霸道的日本军队,感受到了国家面临着的危亡,崇尚体育的车鸿志觉得,只靠教育来救国,是不可能将可恶的侵略者赶出去,抵御外辱,尚需强身健体,以武护国。

         1921年,车鸿志辞去了校长职务,毅然考取了奉天讲武堂,旨在学好军事,报效国家。在讲武堂,车鸿志练就了顽强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技能,这为其日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组织学生抗击日寇和进行众多地下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讲武堂毕业后,车鸿志被分配到了哈尔滨长绥司令部任副官,后又任中东铁路护路军铁甲车队队长。正是父亲曾经的这些行伍生涯,让车福田越发觉得,父亲与小说中身手敏捷一身是胆的王一民相近。

        在军队任职后的第二次人生转折,让车鸿志的人生轨迹更加接近《夜幕下哈尔滨》中的小说主人公王一民。

        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生活的困难自不必言。更让百姓看不到希望的是军阀统治势力内部的腐败。据车福田的母亲回忆,当时车鸿志觉得再这样继续下去,没有什么光明可言,于家于国无望。于是愤然辞去了俸禄优厚的队长职务,于1929年携带妻儿来到了哈尔滨,在当时的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任体育教师兼军事教官。至此,车鸿志的人生轨迹划到小说《夜幕下哈尔滨》的背景中。

        随父亲举家迁至哈尔滨后,当时只有5岁的车福田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当时我家住在哈尔滨道里区十四道街。哈尔滨当时的状态与电影、电视剧中展现的情况差不多,中西风格的建筑特色鲜明。”

与小说人物王一民有相同的素质

       《夜幕下的哈尔滨》主人公王一民,被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所演绎,给人们留下的直观印象不尽相同。但形象高大俊朗、做事干净利落、身手不凡是各个版本中王一民的基本特点。

        在去年热播的由赵宝刚执导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传奇英雄王一民由高大俊朗的陆毅饰演。“父亲年轻时个高,穿戴精神,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在车福田的印象中,父亲在当时的年代同样具有高大英俊的形象。

        在车福田的印象中,当时哈尔滨人的穿戴很洋气,并不像乡土中国背景下,传统中国人形象那样灰色。父亲在当时略显时尚的哈尔滨,在形象和穿着上依然是引领潮流的人物。

         “一次,哈尔滨一中开运动会,父亲作为体育教员在其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当天父亲一身白色的运动装束,高大的身躯在人群中很显眼。”车福田回忆,当时父亲的形象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在当年的一中,车鸿志是很标准的硬朗男人形象。

        尽管父亲的形象在车福田心中很伟岸,但遗憾的是,在家中,连一张车鸿志年轻时的照片都没有。这让家里人都备感遗憾。直到有一次哈尔滨一中举行校庆,车家后人在一中的校史资料中发现了车鸿志的一个半身相片,照片上车鸿志英俊的外形印证了车福田的回忆。

         “按规定,校史资料中的原版照片是不外传的。”但当车家人向校方说明了情况后,在保存了复印件后,哈尔滨第一中学破例将车鸿志的照片送给了车家后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车福田老人的家中。“这是父亲存世的唯一一张照片。”车福田说。

        英俊的外型之外,让车福田觉得父亲与小说原型王一民相象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行伍出身的父亲精通军事,身体强壮,身手了得。“这在当时的哈尔滨一中,是唯一一个。”在车福田的印象中,父亲是身边学生和同事的军事启蒙老师。

         “九.一八”事变前夕,哈尔滨周遭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异常压抑。生活在哈尔滨的普通市民也能感受到紧张的氛围。“那时大人们的表情都很严肃,街头巷尾都在偷偷议论着时局。”在车福田的印象中,家里少了很多欢声笑语,爷爷这一辈人甚至在考虑一家人未来的出路,因为当时大人们能预感到,哈尔滨的周遭,难免会有战事。

        随着日本人将要入侵的传言四处散布,车福田发现,那时一段父亲车鸿志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那时父亲每天回家都很晚,表情十分凝重。”在车福田看来,能够佐证父亲车鸿志是王一民原型的一个事实是,当时在父亲的书房,常常聚集着一些哈尔滨一中的同学和老师。

         “他们在父亲书房聚会时,门始终是关着的,而且不时会有人出来在我家附近巡逻一圈,之后再返回来。当时我好奇常常会走近书房去偷听,可如果被父亲发现了,就会被厉声训斥,要求马上离开。”车福田当时无法从大人的口中获知真相,只是觉得大人干的事很大。

        后来,在母亲的回忆中,车福田了解到了父亲在干什么。因为车鸿志军人出身,当时他手上有一支手枪,除了与学生和老师一起秘密商议事情外,车鸿志会将手枪拆卸给大家看,之后教大家怎么使用枪支。

         “早在1928年,一中就已经正式成立了地下党组织。”记忆中的事件后来从哈尔滨一中的校史也能找到痕迹,

 与王一民相同的民族气节

       《夜幕下哈尔滨》小说中的主人公王一民,闪烁在其身上的精神内核是抗日爱国。这在车福田看来,与父亲身上的爱国气节惊人地相似。

        父亲身上的家国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车福田。若干年后,回忆父亲投身抗日救国斗争前的坚决,他依然心生赞佩。

        1931年,笼罩着哈尔滨的夜幕逐渐浓郁。被车鸿志常常放在家里的那支手枪,被他插在了腰间。车福田曾听母亲讲过,当时父亲已经决定舍家为国。

        为了家人的安全,车鸿志决定把妻儿暂时送出哈尔滨。“父亲将家里的细软收拾好,把大型家具和其他一些不便拿走的东西托付给了邻居照管,将我母亲和四个子女送到了哈尔滨附近的一面坡老家。把我们交给了爷爷照顾。”车福田回忆。

        送走妻儿后,车福田开始了与小说主人公王一民一样的生活,住在第一中学的教师宿舍里,开始了单枪对群寇的战斗生活。

        献身抗日运动之前,父亲无奈割舍了他对家人的爱,因为父亲知道,坚持抗日救国,就要暂时舍弃家庭,因为在日寇横行的哈尔滨,作为抗日志士的家属,其危险可想而知。

        车福田还能清楚地回忆起,父亲在“九一八”事变后,最后一次离家时的情景。在家里,车鸿志见到久违的亲人,但身逢乱世难续天伦。车鸿志告诉父亲,日本人侵略到了哈尔滨,他要带领学生去打日寇。父亲责问车鸿志,作为家里主事的男人,难道就不顾及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吗?整个国家没有你车凌云(车鸿志的字)就亡了吗?少你一个人别人照样救国。

        这时,车鸿志的妻子授意当是只有三岁的次子车福康,去抱父亲的腿,以求“感化”父亲,阻止他离开。没想到车鸿志抬腿将儿子甩了出去。“你滚,再也不要回这个家。”车鸿志的父亲愤怒至极,大骂儿子。此时车鸿志没有再停留,毅然转身离去。

        车鸿志出门前,当时7岁的车福田跑向父亲。“听到脚步声,父亲回头,发现我的鞋带开了,俯下身子帮我把鞋带系好,当时我发现父亲满脸的泪水。”车福田当时不会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

       《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王一民为了抗日救国,将个人情感隐藏在爱国情感之中,隐忍克制。在车福田看来,父亲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抗击外辱时的血性,与王一民一般不二。

 哈一中当年夜幕下的战斗

       《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围绕着身手了得的王一民,发生了很多扣人心弦的肉搏战。而车鸿志之所以载入哈尔滨一中,乃至整个哈尔滨的抗战史册,便是因为其带领一中学生与日寇展开的肉搏。

         1983111日的《哈尔滨日报》,刊发了的署名为盖振中、梁福山的《哈尔滨一中建校始末》一文,文中针对哈尔滨一中当年抗击日寇的史实,重笔墨书写了在车鸿志带领下第一中学学生的作为。

        文章中说,“'九.一八’事变后,不愿做奴隶的一中师生,迅即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春节,当日寇侵入哈尔滨时,一中有二百多名师生,在共产党员车鸿志率领下,奔赴珠河参加了抗日义勇军。”

        在当年《哈尔滨日报》连载的有张福山撰写的《哈尔滨抗战轶事》中,可以更清楚地还原当年车鸿志带领一中学生抗击侵略的情形。1932年正月初一早晨,车鸿志将队伍集合在西营小学的门口,召开了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成立大会,并制作了一面红旗,上书“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

        建队后的学生大队,踏上了抗日的征程。这支队伍在车鸿志的率领下,开展了实质上的抗日宣传和武装斗争。当时由于条件有限,这支武装队伍的装备非常简陋,多半是土枪、土炮,但队员们却斗志昂扬,无人掉队。他们从一面坡经山前的二十五户、冲河,然后奔向珠河。行军途中,学生大队专门组织了一支宣传小分队,每到一处,便会向当地群众宣传爱国思想,号召大家为抗日出钱出物,尽一份责任。沿途的士绅、富户在他们的感召下,主动献出了自己的枪支弹药,车马粮草等,当队伍到达方正县时,已经发展到将近700人,600余匹马。

        当学生大队行进到宾县与方正县交界处时,与大批的日军正规部队遭遇。学生大队配合友军向日军开了火,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日军为能占据主动,又调来了两架飞机向学生队伍投弹扫射,学生大队伤亡惨重,队伍也被打散。

        受到损失的学生大队稍事整顿后,转战依兰。当时的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听说来了一支抗日的学生力量,立即接见了车鸿志和学生大队全体学生。李杜将军对车鸿志说,“凌云老弟,倘若中国人都像学生军这样,我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后来,这支队伍不断扩大,号称“车团”。

        一次学生军在经勃利山转移时,又与日军交火,在这次战斗中,车鸿志不幸牺牲,学生大队的余部投奔赵尚志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关于车鸿志当时牺牲的细节,在小说《血沃黑土》中可以找到一些细节,“车鸿志见他们所在的山包地形有利,命令战士们各找地势,就地阻击日军骑兵。日军骑兵冲了几次没有冲上来,后边的步兵上来,支起小钢炮向山上轰。学生大队牺牲了二三十人,顶得很艰难。柳芳仁爬到车鸿志旁边,说自己带一部分人在这里顶着,让车鸿志带大部分人骑马顺山后坡撤走。车鸿志认为也只有这个办法了,让柳芳仁带人先走,他带人在这里顶着。两人争执起来,一颗手雷飞来,车鸿志一跃而起把柳芳仁压在身下。”

        “手雷炸过后,柳芳仁爬起来,见车鸿志腰部流血,撕衣裳替他包扎。车鸿志流血不少,脸色煞白,说他走不了了,让柳芳仁带人快撤,柳芳仁说不行,抬也要抬他走……车鸿志苦笑着说,自己快不行了,让柳芳仁率一部分人先走,把他们带到朝阳队。这时,柳芳仁也来不及说朝阳队没了孙朝阳,乱糟糟的情况,只点头说是。车鸿志又嘱咐柳芳仁回去一定照顾好赵阳……

          柳芳仁这面和车鸿志说着话,山包下边日军“哇哇”叫着开始了又一轮冲锋。车鸿志对柳芳仁说,再见吧,赵阳是个好姑娘,他的确是喜欢她,但和柳芳仁想的是两码事。柳芳仁还要说什么,车鸿志挣扎着喊过来一个战士,让他传令,两小队人跟柳芳仁先撤,以后归柳芳仁指挥,留一小队人跟他在这里顶着。柳芳仁让那战士背车鸿志,带人走。车鸿志拿手枪顶着自己的头说,自己反正已经快不行了,柳芳仁要不先走,他就马上开枪。”

          “柳芳仁死逼无奈,向车鸿志敬了个军礼,说声保重,带学生大队三分之二的人撤走,钻进了山林。他们晚上又回到这里,掩埋牺牲的战士。柳芳仁找到车鸿志的尸体,抱起来大哭。大家一起砍了一大堆松枝,盖在车鸿志身上,用土和雪埋上去。柳芳仁把坟边一棵松树的皮砍掉一块,用刺刀刻上“抗日英雄车鸿志”七个字。大家鸣枪向车鸿志致敬。”

        车鸿志牺牲后,车家人为躲避日军及走狗的追杀,辗转来到牡丹江。风雨几十年,车家人在平静中缅怀着先人。

 流行的说法,王一民原型是李维民

          父亲在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车福田看来,与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故事和背景有很多关联。“王一民的原型就是车鸿志。”多年前,内弟王德伦转述作家陈玙的一句话,更让车福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多年来,车福田老人一直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其实,在车福田老人默默思索,难以求解真相的同时,若干年前,在外界关于《夜幕下哈尔滨》小说中的王一民的原型便已有定论。

        很多公开发表的资料中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事脱胎于曾担任鞍山市公安局局长、市长的革命前辈李维民的回忆录《地下烽火》,李维民也被认为是《夜幕下哈尔滨》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

         “《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正是帮助李维民整理回忆录《地下烽火》的人——辽宁省鞍山市的作家陈玙 。《夜幕下的哈尔滨》成书晚于《地下烽火》。在李维民的简介中得知,李维民在从事地下工作的时候,曾经用过“王一民”这个名字。”很多研究人员都是根据这些证据,判断《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素材来源于《地下烽火》,小说当中的“王一民”就是李维民。”

        据当年的《江城晚报》报道,在吉林当地做过多年党史研究工作的刘东明老先生,曾经深入研究过李维民的地下工作情况。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他还专程赶往辽宁省鞍山市,当面采访了《地下烽火》的整理者、《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玙。

        刘东明回忆,陈玙告诉他,1959年,全国掀起了写革命回忆录的热潮。在领导和群众的要求下,时任鞍山市市长的李维民也写了一篇自传。但是他怕自己写得不好,不能用文字完全还原历史,就请来当地的文字工作者帮他整理文稿。陈玙是从1960年开始为李维民整理回忆录的。

        刘东明说,《地下烽火》这本书共分5个部分,第二部分记录的就是李维民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的经历。《夜幕下的哈尔滨》主要是以此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后创作而成的。19846月,第一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正式出版了。

   原型是不是唯一的?

        车鸿志工作战斗的环境与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极其近似。而李维民是王一民的原型也已经过系统论证。

        能否解开王一民原型之谜,则要探求车福田老人记忆中的那句“王一民的原型就是车鸿志”的来源是否可靠。如今车福田老人并不能清楚地说出内弟王德伦是什么时间、什么会议上与陈玙有了以上谈话。

        而当时工作在牡丹江市市信访办的王德伦,如今已经去世。无法从当事人口中得到确切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夜幕下的哈尔滨》作者陈玙,于20054月去世。由此,通过权威的渠道证实车鸿志是否为王一民的原型或者原型之一,已经不可能。车福田老人心中的疑虑难求实解。

        刊载于哈尔滨第一中学官方网站上的《关于彰显人文特色突出人文见长创建人文发展培养基地示范校的研究》一文中提到,1928119日,在哈尔滨爆发了著名的“反修五路学生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一中学生走在了最前面,他们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代表人物体育教师车鸿志,他率200名师生到珠河(现尚志县)参加了抗联。同时,在校的学生和老师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当时在校的学生陈屿把自己看到的和了解的情况,通过艺术加工写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他在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基本上是我校教师和学生的代表。

        而在相关媒体去年倡导的带着名著游龙江中,也将《夜幕下哈尔滨》的经典片段与车鸿志的抗日壮举相对应。

        尽管车鸿志为王一民原型或原型之一,尚且缺少直接证据,但其带领学生抗击日寇的壮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的校史乃至哈尔滨的历史上,都已有历史定论。

         “陈玙在为李维民整理《地下烽火》时,完全沉浸在庄严的革命斗争气氛中,不断产生创作冲动,总想把那些生动感人的事迹和他从前搜集到的创作素材结合起来。1978年,在哈尔滨,他每天四处奔波查资料,找人谈话,搜集创作关于地下工作者小说的素材,随后就开始了《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创作。”公开的资料如此阐述陈玙创作经历。

         “在作家搜集创作素材时,车鸿志的事迹很可能被收入其中,并成为作家创作时的一个参照。”相关人士在无法确切知道当年作家陈玙与王德伦对话真实背景的前提下,做此推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