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弟学校的繁荣与落幕:盘点吉林市铁路系统曾经的那些中小学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2019年9月17日,吉林铁中70年校庆隆重举行。尽管接受了田家炳基金会捐资助学后,学校对外名称已经改为吉林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但吉林市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用铁一中这个已经落后于时代脚步的旧称称呼这所学校,毕竟这所学校的许多荣光都属于“铁”字主导的时代。而今,随着吉林铁路局和吉林铁路分局的相继撤销,铁路的医院、学校陆续划归地方,当年在吉林名耀一时的铁路子弟中小学,只有田家炳高级中学临街教学楼上的吉林铁中四个字,还在风中默默纪念着往昔……

伪满组合制朝日寻常小学校舍,1956年以后为吉林铁中使用

子弟学校的由来

吉林地区自清代起便有官学、私塾之分,却一直没有出现具有足够实力的现代型企业,进行创办学校活动。进入民国后,虽然一些日侨、朝侨创办了自己的侨民学校,但当时吉林城中小学教育布局大致合乎城市发展状况,整个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合理。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的殖民企业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侵吞了吉林的铁路交通,比照“满铁”之前创办学校的所谓“成功”经验,子弟校这种企业办学的形式才被带到吉林市。

《吉林铁路运输志》记载:1932年,“满铁”在吉林、新站、东长春建立三所扶轮小学。扶轮一词来自中国古籍《左传·宣公二年》、《吕氏春秋·报更》。后世以“扶轮”为怀恩报效之典,扶轮学校即各扶轮社成立的带有福利性质的学校,北京、天津等地至今尚有以“扶轮”为名的学校。

吉林扶轮小学位于当时吉林火车站北侧,今沈铁吉林电务段附近。学校主要招收在铁路工作的中、日职工子弟,学校规模并不大。1938年4月,吉林扶轮小学划归伪满吉林市公署管理,因当时学校临近新修筑的敷岛街(今新兴街),按照伪满教育改革后学校的命名要求,学校定名为吉林市公立敷岛国民优级小学。

1934年由村上次野设计的吉林铁路局办公楼正式落成

1935年伪新京铁路局迁至吉林,改称吉林铁路局,吉林市成为全省铁路运营、管理、建设中心,日籍铁路员工随之日益增加。因敷岛小学内中国学生比例较高,学校规模较小,在吉日籍人士遂在朝日街(今中兴街)西侧新建一所组合(相当于社团、协会)小学——朝日寻常小学校,主要招收日籍儿童入学,其中在铁路工作的日籍职工子弟比例最高。

扶轮小学和朝日小学作为不同时期“满铁”在吉林创办的子弟学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铁路职工工作地点沿铁路线分散,不便其子女就学的实际困难,同时子弟学校也属于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的特殊福利形式,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子弟校的形式被许多大型企业因袭。在吉林市,新中国最早的子弟学校,正是潜移默化沿袭满铁旧习的铁路系统子弟学校。

吉林铁路子弟小学的发展沿革

1947年,在解放区吉林省蛟河县站前铁路住宅区,原蛟河铁路职工子弟团正式改为蛟河铁路小学。随后又相继成立了山河屯铁路小学(当时归属哈局,后归吉局)、新站铁路员工子弟完全小学、敦化铁路员工子弟完全小学。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东北铁路总局派专人接受了吉林市的铁路资产,1949年吉林铁路管理局成立,随后规模不断壮大。1949年2月,为解决市内铁路职工子女就学问题,在今昌邑区实验幼儿园(原铁路第一幼儿园)处成立了吉林铁路员工子弟小学(以下简称吉林铁小)。当时各子弟学校统一归吉林铁路局人事处教育科(1972年成立吉铁分局教育工委)管理,因企业具有一定经济优势,对各学校优秀师生,经常给予奖励。

1950年,吉林铁路局拨款在中康路西端路北修建了一栋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天佑酒店,曾在铁小就读的郭新斌先生回忆,当时校舍是附近的平房),吉林铁小迁入新址。1952年2月为解决黄旗屯铁路职工子女入学,吉林铁路局在黄旗屯火车站站前成立黄旗屯铁小。1955年,因吉林城区学生数目不断增加,吉林铁路局又拨专款在局后、铁道东、北宁里新建小学。吉林铁小改称吉铁一小,增设吉铁二小和三小。原本吉铁二小被设置在北宁里,后为解决中兴街新建铁宅铁路子弟就学,故于1956年迁址中兴街军队腾出的营房,北宁里校区新成立吉铁四小(二小校长王佩英留任铁四小担任校长)。1958年,吉林铁路局在松江地区的通江路成立了吉铁五小。

郭新斌先生收藏的吉铁二小1959届全体毕业生纪念照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吉林市区共有六所铁路小学。1955年以后,吉铁一小校址未变,1960年5月,曾与吉林铁中、吉铁幼儿园组成九年一贯制一条龙学校——吉林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学校,不过存在不到一年就因管理不便而解体;吉铁二小的校址变化最大,自1956年迁到中兴街后,先后在铁路医院北侧军营、铁路印刷厂(也是军队营房)等处上课,最终定址于民国时期的北大营为正式校址;吉铁三小曾在铁道东水塔附近(吉林铁中迁往临江县大栗子镇之前的校舍),后迁入嫩江街东侧新校址;吉铁四小原在北宁里四条一号及四条七号的楼东,后迁往桃源路路边;吉铁五小位置未变。

好友可口可乐收藏的吉铁六小毕业纪念照

1961年,在延安街和平副食南侧中兴街路边成立了吉铁六小,该校1978年并入吉铁二小(学校番号后来由黄旗屯铁小使用)。我1981年入吉铁二小上学时,因临中兴街的新教学楼尚未完工,五年级学生还在使用原六小的红砖平房上课。

1965年在桃源路成立了吉铁七小,1972年吉铁四小与吉铁七小合并,铁四小迁入铁七小校址。1965年在吉林大街西侧运河里成立了吉铁八小,1980年吉铁八小被撤销,校址后来由吉铁职高使用。

经过一系列分合并转,至上世纪末,铁路系统在吉林市区共有六所小学:中兴街41号的吉铁实验小学(铁一小)、中兴街50号的吉铁二小、嫩江街63号的吉铁三小、桃源路50号的吉铁四小、通江路20号的吉铁五小、黄旗屯的吉铁六小(原黄旗屯铁小)。

新世纪随着吉铁分局医院、学校转交地方,吉铁实验小学改为吉林市昌邑区第三实验小学,吉铁二小改为昌邑区中兴小学,铁三小改为昌邑区延安路小学。铁四小、铁五小、铁六小已撤销,原址改建为居民小区。

图片取自吉林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庆纪念册

吉林铁路子弟中学的发展

吉林铁路系统的子弟中学发端于1949年12月,当时吉林铁路管理局在吉林省图们市成立了吉林铁路中学。一年以后,因朝鲜战争战火燃烧到图们江畔,学校中的汉族师生被疏散到齐齐哈尔、锦州等铁路中学寄读,朝族师生则搬到天桥岭火车站继续上课。1951年8月吉林铁中在吉林市四川路铁道东水塔附近的平房复校。1954年5月,因学生增多,校舍紧张,吉林铁路局决定把吉林铁中迁往临江县大栗子镇。1956年8月吉林铁中高中部学生及莲河以北的初中生由大栗子镇迁回吉林市,接收军队移交的原朝日小学校舍(中兴街32号),正式成立吉林铁路职工子弟中学。1962年吉林铁中被吉林省政府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校,1965年高考,吉林铁中取得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的升学佳绩

1971年2月,因吉林铁中学生激增,校舍无法容纳,于是将学校分为吉铁一中和吉铁二中。吉铁一中留在原址,吉铁二中迁往吉林大街347号。1978,年吉铁一中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在1983年高考,吉铁一中再次获得升学佳绩,位列吉林市前茅

1973年,铁一中、铁二中也不能容纳新增的铁路子弟就学需求,为此在四川街181号成立了吉铁三中,在桃源路3号成立了吉铁四中(使用原吉铁四小校舍)。

吉铁二中旧址

1980年吉铁二中在普教之外,开设机乘、机械、建筑、医护等八个职业班。1984年,吉铁一中西侧教学楼竣工,吉铁二中被撤销,重新并入吉铁一中。铁二中校址由铁路运输技校使用。当时铁一中为初高中兼备的完全中学,铁三中和铁四中为初级中学。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运河里原铁八小旧址一度成立了吉铁分局职业高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铁一中取消了初中部,成为独立高中。新世纪随着吉铁分局将学校剥离,转交地方,吉铁一中也于2009年5月14日接受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捐资,更名为田家炳高级中学。划归地方管理后吉铁三中更名为吉林市博达中学,吉铁四中则被撤销。

子弟学校被撤销属于历史的必然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吉林市许多大型国企都曾创办过自己的子弟学校,除了铁路系统,吉化公司、铁合金、碳素厂、造纸厂、省机械厂、江北机械长等企业都有规模、数量不等的子弟学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吉林市的子弟学校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子弟学校有效地补充了吉林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实际,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具有较高的存在意义。然而在肯定企业办学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看到:除了子弟学校,这些国企还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了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职能。以铁路系统为例,不仅负担了职工住宅“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医疗机构等社会职能,还拥有矿山、林场、农场等资产,甚至还建有自己独立的公安、司法、检察体系。这种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产生于社会服务供给不足的时代,一些职能多年来又以职工福利的方式被习以为常,但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无疑成为地方政府进行区域综合管理的障碍,更是企业本身专注主业发展道路上的隐忧。

铁五小操场。取自《蓬勃发展的吉林铁路教育事业》

其实早在伪满时期,满铁的企业办社会现象就产生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被日伪军政当局不断诟病。通过对满铁不断施压,最终迫使满铁放弃了管理市政等一部分权益,其中即包括前面提及的扶轮小学划归伪吉林市公署。前车可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办社会问题往往弊大于利,妥善处置这一问题,对社会和企业的良性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就子弟校而言,在铁路学校交给地方之前,吉林市五中和吉铁四中相距太近,吉铁五小与汇文小学(铁合金子弟校)也有生源属地交织。本着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的原则,撤销铁四中和铁五小,不仅在情、理之中,而且从结果上看,也确实起到了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火车头精神不会轻易消散

在吉林铁中七十年校庆上,田家炳高级中学校长李学恩先生的致辞中提到了一个久违的词汇:火车头精神。曾几何时,处处事事都要争先带头,每一件工作都要力争尽善尽美,从而成为全社会的楷模——火车头精神是铁路职工工作的动力,也是铁路家属引以为豪的思想基础。

在教育子女家属上,吉林铁路系统是动心思、下功夫的。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吉林铁路局就不吝资金,为管内中小学建设教学楼,打造优质的教学环境。1981年我上小学时,吉铁二小已经是暖气楼、长明灯,同时期吉林市的许多小学还是平房教室,冬天学生甚至要轮流点炉子取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铁路系统也是广纳贤良,我在铁一中上学时,林友松季丛龙王显哲陈正谛等老师皆是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的优秀人才……

1954-1968年吉林铁中校长肖雨雯,图片取自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庆纪念册

为了让铁路子弟成为受人瞩目的栋梁之才,一代代铁路系统的老师以殷殷园丁之情,传授知识、指导做人,尽心尽力教导着自己的学生,让自尊、自信,勇往争先的火车头精神一点一滴地润滋着学生的心灵。吴先铎赵国祯朱基淑王绍鹏栾恒琴郭桂兰陆福珍黄雅梅……这些名字在一代代铁路子弟心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闪光印记!一位铁中65届的老学长曾无限感怀地对我说起,他和他的同学们非常感谢老校长肖雨雯,当年正是肖校长近乎苛责的管理和满满亲人尊长情怀的陪伴,让那一届铁中学子斗志昂扬,以铁路人固有的严谨和豪迈真正践行了火车头精神,在最终的高考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时光可以消蚀山川江岸,岁月可以老去肌肤鬓发。但催人奋进的精神却是无形的,它可能因变迁而隐形,可能因波折而休憩。可它毕竟印刻于骨,弥漫于魂——铁路职工和子弟自尊、自信、勇往争先的火车头精神又怎会因世事变迁而轻易消散?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作品,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同意

特别鸣谢吉林铁中老学长郭新斌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无私帮助!以及田家炳高级中学李文迪先生的鼎力支持!

因所涉资料有限,文中如有错漏,诚待读者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