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林》中提出“截竿入城”建议的老父是个“活宝”吗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宅家避疫,本以为可大快朵颐,可日睡三竿,可闻香品茗,可网上调情,然儿子延迟开学,我只好服侍吞金兽吃喝拉撒睡,与他小人家书山题海共进退——只缘和孩儿他妈比,多读过两年书,遂他情我不愿着,做了尘世中一个浑浑然迷途老书童。

话说这天为儿子整理试题,发现有一则古文节选颇有韵味。这段古文篇幅不长,节选自邯郸淳所著《笑林》一书。那段文字是这样的: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其实这段话的第一个字就引起了我的好奇。为什么笑话发生在圣人故里,而不是齐、楚、秦、晋?想到古文惯常惜字如金,看似随意的某个字,其中往往隐含着不易察觉的复杂情愫。而以鲁字作为篇首和场景设定,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

这个鲁字在古文里有笨、愚钝之意,《论语》里就有“柴也愚,参也,师也辟,由也喭”的范例,说曾参这个人很不聪明。想来开篇用“鲁”设定场景,就是在暗示这是篇与愚钝有关的故事吧。另外,鲁地是孔子故里、儒家圣地,儒家惯常为“师”,这则故事讲述的是“好为人师”的笑料,以鲁为场景设定,大有揶揄胡乱讲授和盲目从师的意味。

简而言之,故事是说鲁地有个拿竿入城的人,“横竖”进不去城门,正在惯性思维中苦苦挣扎之际,自称能够解决问题的老头出场了。这老头显然是懂得心理学套路的,先来一个自谦,说自己不是圣人,籍以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随后有的放矢地表达自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出一个解决问题最直接办法。

由于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个昏招儿,所以觉得这个老头无非就是个“大明白”式的“活宝”。可转念一想,一个傻瓜的建议过程怎么会丝丝入扣,甚至与心理学暗合呢?或许是后世读者因为古文中原本没有表达情绪的标点符号,误会了作者的初衷?莫非老头真实的表达是:我不是啥聪明人,就是见过的事多一些,可我还是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一个门你都进不去啦?你就是把竿子锯断也能进得了城门啊!

然而通读全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显然是要讽刺那些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家伙。他们看似谦诚,也在社会上拥有受尊敬的若干资本,利用隐隐约约的声望和或有或无的专长,对他人的一些重要判断指手画脚,提出千奇百怪、经不起推敲的所谓建议。从后果上看,这种看似积极的做事方式实际上比消极更具危害性。

其实,对于我这个中年人来说,也不赞成之前的那个假设。当然我认可的笑点不在好为人师上。读完这段笑料,我想到的竟然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俗话。由于对“老”的错误理解,现如今,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是令人义愤填膺的“倚老卖老”案例。碰瓷儿、强迫让座等事件的频频发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尊老——尊的是修养和德行,而不是年龄。至于许多老人言,本就代表着过去的经验,未必全对,更不可能直接拿过来就去应对新问题。一些老年人没卖一次老,无非是为自己的“活宝”标签增光添彩而已。

遗憾的是鲁地那个执竿人,城门就在眼前,可愣是进不去。焦躁之际,便犯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大忌——人在孤立无助时,往往会相信身边的陌生人。于是乎,读者看到执竿者对于老头的语言套路,毫无防范;对老头提出的建议,也毫无思辨。只是机械地依“计”而行,弄折了长竿,在“成功”克服难题的假象掩盖下,成为“历久弥新”的千年笑柄。

笑话的魅力在于会心一笑之余,能够领悟一个朴素的道理。从这个角度审视,“截竿入城”这个故事显然是合格的。当然我的笑远非如此——读且联想了老活宝和执竿人煞有介事的表演之外,我儿子答题与常理迥异的手法,也产生了与时俱进的笑点。本有把那些忍俊不禁一一列于纸上的冲动,无奈父子亲情,思前想后,“家丑还是暂且不外扬”得罢。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