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能反映吉林城文化包容性的,是北山那座和尚修建的三教合一寺庙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1987年10月20日,位于吉林市船营区的”北山寺庙群“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寺庙群几乎伴随吉林城而生,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先后修建了关帝庙、药王庙、药王庙、玉皇阁、坎离宫等寺院建筑,三百余年来,一直信众如云、香火鼎盛。其中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玉皇阁位于寺庙群的最北端,不仅地势最高,建筑也最为宏大。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座供奉玉皇大帝的道教寺庙却是由一位佛家僧人主持募资修建,另外,玉皇阁中受享香火的神祗不仅有道教一家,还有佛教、儒教的神明,甚至市井仙家和行业祖师被一起供奉祭祀。

北山上的玉皇阁

  吉林市北山上的玉皇阁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落,前院称前阁,后院称后阁。整个院落依山势前低后高,以山门、天下第一江山牌坊、朵云殿的连线为中轴,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的配庑又分设数个相对独立的庙堂。玉皇阁正面一大二小共三座山门,左右两翼东钟西鼓各建一座钟鼓楼。进入玉皇阁正中山门,门房内一边两个,为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彩色塑像。

  

天下第一江山牌坊将前后两阁分开

  踏入前阁庭院,东侧设有祖师庙,如来居中,东侧道祖,西侧孔丘,三位异教神祗同列正堂,两厢分列李时珍、鲁班、孙膑、诸葛亮、华陀、吕洞宾、黄道婆、杜甫、蔡伦、沈括、姜太公、蒙恬、达摩、杜康、陆羽、吕祖共16位行业祖师。一座祖师庙集儒道佛三教,汇市井各业祖师,共佑一方水土,堪为中国寺庙的一大奇观。前阁庭院的西侧为“老郎殿”。老郎即唐明皇李隆基,他虽贵为天子,却是旧社会优伶祖师,每年三月十八,会举办老郎庙会。旧社会戏班到吉林城演出,最讲究到老郎殿“挂匾送幛”,通过祭祀祷告行业祖师来“拜码头”,祈求演出成功,一切顺利(详见拙作吉林北山玉皇阁老郎殿的“梨园”往事)。设专门寺庙祭拜老郎为东北寺庙另一奇观,也足见往昔吉林城文娱活动的发达。除此之外,前阁还设有狐仙等神明享受香火的庙堂,诸神齐聚,热闹非常。

  

1931年北山玉皇阁庙会,取自《吉林旧影》

  后阁居中正殿为“朵云殿”。这是一座二层建筑,楼上供奉玉皇大帝。作为传说中道家总执天道的大神,玉皇大帝统辖千里眼、顺风耳、太白金星、财神比干等一众神明,在二十八星宿壁画的簇拥下,临整个玉皇阁的最高处,俯瞰周遭。朵云殿楼下供奉着琼霄、云霄、碧霄三位娘娘的神像,不要小看这三位道家神仙,她们专司送子、痘疹、天花、眼光等下属,这些职能都是与“下一代花朵”息息相关的大事,因此在旧社会,吉林专有“娘娘”庙会,其热闹程度位列各种庙会前茅。

历史上玉皇阁经历过多次重大修葺,规模和档次却未曾缩减。三教合一,司世间百态的寺庙风格始终未变外。更令今人称奇的是这座以道教神明居多的寺庙,却始终由佛教僧人住持。

  

朵云殿旧影

宽真和尚为何要修建三教合一的寺庙

  在后阁朵云殿有一棵虬劲的古松,相传是玉皇阁开山祖师宽真和尚亲手栽植。关于宽真和尚的生平,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述。在民国时重修玉皇阁的碑记中提及“深明乎地理风水之说”的他云游到吉林城,被北山的自然景观所吸引,为“栖真坐禅计”,“相基址,募四方, 鸠工庀材,宵旰经营”,修建玉皇阁。而他为何没有修建一座纯粹的佛家寺庙,而是修建了三教合一的寺庙,历史并没有明确答案。

  不过,在宽真大师门徒仁瑞所作《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却提到当时的一件轶事,今人或从中一窥宽真和尚修建玉皇阁的意图。丙申初秋,朔六日,有钦差窦大人赍来东省,公事毕,公素谙地理,观风北山,曰此阁于吉林大有裨益。至此,世人“始晓然于宽真之婆心,慈悲迥出人意计之外者有如斯也”。然而在众人感慨宽真和尚含蓄低调的大慈悲时,大和尚竟然如迷信中的神明一般,事了拂衣去——“天下之物其机泄者其计穷,其神悦者其形销。吉林有益一语,而宽真之机泄矣,宽真之心亦悦矣。望(十五日)后一日(十六日),而宽真亦遽圆寂矣”。

  答案是否真如仁瑞所说呢?恐怕正如他《乾隆四十一年碑记》中感慨的那样:“独毅然于山巅极北,建玉皇阁也,其意何居,宽真不言,众人固不知也”。总之,在仁瑞看来,因为泄露天机修建玉皇阁被人看破。宽真和尚只能圆寂隐形,寄骨灰于玉皇阁后的砖塔,在北山峰峦之上眺望他钟爱的吉林城了。

  

80年代,玉皇阁前的拍照摊

三教合一的玉皇阁反映吉林城的文化包容性

  在旧时的吉林城,民风极为淳朴,世居于此的旗人只有比较原始的萨满信仰。由于萨满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因此旗人对汉地传来的宗教不仅不排斥,而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因此无论是如来观音、玉皇关帝,还是孔子孟子、各业祖师,甚至药王虫仙、胡黄白柳,都一概敬仰。但求虔虔之心,换得神明庇佑。值得一提的是,自建城开始,除清末义和团铲除洋教运动外,吉林城各种信仰相安无事,从未发生过任何龃龉。

  清末开始,大批关内百姓迁居吉林城后,吉林城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经过不断融合互通,最终使得汉族文化逐步成为主流文化。而在这过程中,旗人非但没有感到失落,反倒欣然接受来自晋冀鲁的汉家文化。而那些心恋故园的晋冀鲁移民,无论是经商、作工、务农,但凡来到塞外吉林,大多只是谋生求活。幸得吉林城固有的文化包容性,以及比关内陆区更多的发展机会,让移民们更无暇去计较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只在意能不能尽快让生活平安、富足。

  直到解放前,吉林城儒道佛三教的各种规模的寺庙遍布城内外。虽然儒家以文庙为首,道家以城隍庙为首,佛家以观音庙为首,但只要信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人都是三教皆拜的香客。在大多数吉林百姓心中,三教即为一家,神明不分教派,只论分工不同和灵验与否——烧香祷告“就事儿不就神”。于是后人在吉林城的地方记载中可以看到许多模糊了三教概念的记述:供奉关羽的关帝庙、供奉东岳大帝的天齐庙都由和尚住持,广济寺(济公庙)的住持是一位被叫做“张老道”的和尚…… 

其实,从清初的船厂军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吉林城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这一壮阔历程中,务实而不拘泥小节堪为一大历史推手。屹立在吉林城北山上的玉皇阁恰恰是那抽象推手的具象表现,只要真心造福一方水土,佛家僧人可以修建道、佛、儒、仙共享的混合道场!而这种精神,反倒是一味嘲笑或苛责所谓愚昧落后民俗的那些人,急需汲取的精神养料。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