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谁还记得曾经常见,如今却退出历史的平房围墙——“障子”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解放前木税局的木制门楼和围栏,取自《吉林旧影》

吉林城自古盛产木材,历史上城市的道路、城内官、民建筑多为木制。其中院落围墙,无论公私,也常取材木料。尤其是一些三合院的门楼、雁翅影壁、木墙皆为木制,浑然一体,十分精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吉林市城区内的平房占比仍旧不低,各类平房木制围墙材料选择不同,制作精细各异,或古老,或崭新,或时尚,或简陋……终能汇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成为吉林市靠近山林的醒目标志。

吉林民居使用的木门楼、雁翅影壁、板障子

记忆中,上海路南货场火车道曾是吉林城街市景物的一道界线。在南货场以西,建筑的外围要么是磨砖对缝的老式青砖院墙,要么是罩了水泥或直接裸露本色的红砖围墙,要么是让男孩子艳羡不已的那种带着菱形枪头状的铁围栏,或者干脆就是临街的有高高女儿墙的门市和小楼。那是清末以来吉林文化积淀下的特色民居和日本商埠遗留下的建筑遗存。而火车道以东,则保留了很多带有老城风韵的街市景象。特别是普通居民的院落围墙,常常选用木板围成,民间称之为“板障子”。

龙潭山火车站附近板障子之间的小巷

板障子的取材与院落主人的经济情况相关。若财力尚可,选材则比较统一,制作也比较规整。修造板障子也叫“夹障子”,通常先会在一定间隔内“打”下“桩子”,再用木板插在桩子之间,最后在木桩之间装上横档,固定住木板以防止其散开。当然,板障子用材、规模不同,夹障子的方式也有差别。比如我家在永昌胡同居住时,那副板障子的材料有硬木,也有松木,都是2米左右高,2厘米左右厚,20厘米左右宽。我家的板障子不是那种切割好的规整木板,而是切割木板时破下的有弧面的外皮边角料。这些木板上的树皮被剥掉,由于日晒雨淋,木板有些开裂,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灰褐色。我家的板障子除了木桩打得比较深外,所有木板也都埋进土中,土下部分都沾过火(火烧过),以防腐朽。所以这副夹障子虽是在我出生之前完成的,除局部替换了木板外,主体部分一直坚持到90年代中期胡同动迁。

拥有自己的院子是许多平房住户的心愿。尽管板障子是为了围起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但同时更是院主人展示自我的特殊名片。比如我家的板障子,尽管平日里普通得似乎与美无关,可落雨后它就由灰褐色变成了深褐色,并散发出一种 特有的木材香气。透过褐色的板障子缝隙,门口的榆树和奶奶在障子边种的花草掩映,色彩浓淡交织,艳丽与质朴杂错,被巨大的葡萄架分割了进深视野后,颇有一种重彩国画的风韵——大多数板障子并非彻底隔绝外边的眼神,许多板障子多少还是不介意能让外人看到院子里的世界,就如同今天好多人愿意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心灵感言一样。

龙潭山火车站附近由枕木切割成木板夹成的障子

当年,在东关的平房区,除了街边偶尔见到点缀其间的青砖、红砖的围墙,或者像是海城胡同黄土枕头墙,大多数院落围墙是形形色色的板障子。或者我们说板障子是不准确的,因为障子的用材五花八门,夹杂有木棍、树枝、碎砖、塑料布、破木板、旧胶合板……反倒是那纯粹的木板比例并不大。

提漏

解放后,东关昌邑区兴建了许多规模不等的工厂,这一区域中的居民结构也开始以工人为主。于是,在板障子上就有反应——在材料匮乏的日子,人们靠山吃山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火柴厂职工家里的障子多是板皮子、软木芯子;搪瓷厂职工家里的板障子可能是提漏把插成的白色杆子;制材厂职工家里的板障子则是大块的木板……

炉灰渣子块

然而板障子毕竟不同于缝隙宽松的篱笆,有效地间隔、防盗毕竟是板障子的主要功能。为了尽量让板障子坚固,很多人家的障子材料来源复杂,往往要积攒好久才能凑齐材料。也因此,许多板障子出现砖、坯和木材混搭,钉子钉、铁丝捆并用的情况。这样一来,板障子就容易产生破乱的视觉效果,于是能否把板障子的材料按美学规律组合起来,并与植被、院落、棚厦、房屋映衬起来,就直接考验了屋主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记得我在康庄街就见过炉灰渣滓块做墙基的障子,墙基和上面的木板、植物融合得非常自然,既解决了板障子容易腐烂的问题,又让围墙的颜色丰富起来,颇具美感,视觉效果不输榆树墙!

新千年伊始,伴随着解放东路的东拓,东部平房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的高楼取代了平房,小区公共栅栏取代了各家各户的板障子。大多数住在楼房里的人们不再需要板障子来保卫、妆点私密空间。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将自己封闭在安逸的单元里,尽情享受所谓幸福的时候,甚至不会去思考和住平房比,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