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摆弄满族传统文化的时尚“守艺人”:老范和他的“么么娃”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东北八大怪组图之“大姑娘叼烟袋”

  说到满族文化,许多人会想到席卷全国的清宫戏,会想到旗袍马褂,会想到大辫子、扳指儿、马蹄儿鞋……然而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大多是满族文化元素在清朝衍生出的“时尚”,与东北民间留存的满族原生态习惯,还不尽相同。经历民国以来的沧桑岁月,满族传统文化在东北故乡也曾一度停滞,更有甚者将其当作一种“过时”异类对待。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最古朴的生活细节所发散出的无穷魅力,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萌生喜爱之情,更有一些人甘心秉承传统,锐意弘扬光大。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感知为一些传统元素注入活力,或者说,是用那些尘封的文化精华为这个时代点染着独特光彩。范朔辰——老范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尽管我的这位朋友“几十年如一日”地浑身洋溢着时尚味道,惯常一副男模气质。可由于他近年来成天摆弄的是多是透着“土味”的东西,周围的朋友们渐渐忽略了他的大名,也装作忘记他在很多场合叫做皮特(PETER),只是顽固地叫他“老范儿”。而老范儿也因一众哥们儿的“积毁销骨”,逐渐无奈地认可了大家如招呼修车师傅一样地称呼他——用他自己的话说,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搞美术、玩摄影的人,竟然着了针线、刀剪、皮张的道儿,被乡土文化弄得如醉如痴。

  其实老范儿前些年就开始鼓捣皮具文创,但主要还是“玩”时尚元素居多。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的他,是吉林艺术学院i未来原创艺术协会吉林市分会会长,浙江艺术设计委员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曾经,无论是打造“皮镶玉”概念,还是创立浮笙皮具品牌,甚至是制作《动态皮影笔记本》,作品气质与老范本人气质大多相近,都是在体现时尚气息。

  

范朔辰的皮影文创作品

  可就在几年前,老范儿鬼使神差着接触了皮影戏。很快,他便被其中的传统文化魅力折服。随着接触和了解的增多,他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积淀的那些东北老故事,似乎会赋予传统皮影全新的灵魂。于是他一方面遍访名师、老艺人,学习皮影制作;另一方面利用回舒兰老家的时机,虚心请教满族老人,让童年获知的满族文化特质一点点在血液里活化起来。

  

满族传统嬷嬷人剪纸

  舒兰是吉林市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在历史上,那里属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辖区,许多村屯皆为满族渔猎牲丁后裔的聚居地。由于倔强的民风并未消散,那里还残留着许多满族传统文化细节:萨满跳神、放山采参、东北几大怪……许多风俗习惯都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其中尤以与皮影戏有着某些内在关联的“嬷嬷人剪纸”艺术,对老范儿的影响最深。

  “满族嬷嬷人”剪纸起源于祭祀活动,是神灵嬷嬷神的特殊表现形式。嬷嬷是满语老太太之意,嬷嬷人实际上就是老太太神。据《吉林满族风俗》一书中介绍,在满族神话谱系中,诸多神灵中有一百六十多个嬷嬷神……分管许多事情,有管子孙繁衍的,叫欧本娄嬷嬷;管女儿婚姻的,叫萨克达嬷嬷,也叫喜神;管进山不迷路的,叫威虎嬷嬷……摆“嬷嬷人”是早年间满族儿童的传统游戏。那嬷嬷人为剪纸形象,有男女之别。形象为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五官为阴刻、鼻子三角形,衣着都是地道的满族装束。老范儿记得小时候,心灵手巧的长辈时不时会用废旧报纸、书本,剪些嬷嬷人给老范儿玩。只是那些嬷嬷人不再担纲祭祀,仅用以扮演各种角色,“活化”一些民间故事情节。

  

嬷嬷人尽管古朴,但表现形式真的有些过于单调了。受皮影影响,老范儿决心希望通过个人的理解,让“嬷嬷人”的形象从远古文明的语境中走入当代,赋予“嬷嬷人”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于是老范儿用画笔在纸上勾画着,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也很快跃然纸上——男娃娃穿着大衫,梳着冲天辫;女娃娃穿着旗袍,盘着“两把头”——形象比传统嬷嬷人更写实,线条更复杂,色彩更丰富。随着老范儿让他们扮演起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角色,嬷嬷人的谐音么么娃这个名字逐渐在脑海中得到了确认:

  

么么娃可以是跳神的萨满。

  

  么么娃可以是萌萌的舞狮人。

  

  么么娃甚至可以是齐心协力的取经团队。

  

  么么娃可以去放山挖人参(采山参组图3),

  

  么么娃以卡通的姿态完成着一些特殊仪式(采山参组图7)

  

  总之是将看似单调的传统剪纸形象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让其得以在更写实的空间中游走(采山参组图8)。

  2018年以来,作为吉林艺术学院i未来手作平台吉林地区的负责人,老范儿一方面忙着生意,带领毛毡、皮具、木器、布艺匠人团队,以精湛的技艺制作各种美轮美奂的文创产品;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向专家学者请教,让么么娃形象和内涵加速完善。为了让么么娃的形象能够深入地再现东北满族民俗、生活,老范儿向包括满学名家关云蛟老先生在内的专家学者悉心求教,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的平面作品。其中以《采山参》组图、《东北八大怪》组图颇为精彩。

  由于时光流逝,资源耗尽,采山参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渐渐被现代生活边缘化了。与之相关的很多仪式细节究竟如何,只有数量很少的老人才能说清。在采山参组图中,老范儿借助图画语言,从拉帮开始,进山、拜山、搭戗子、观山景、压山、叫棍儿、喊山、抬棒槌、打参包、打小宿、下山、还愿等各个细节都被么么娃主导到的场景还原,完整地展示了采山参的历史画面。

  比如进山后的第一件事是祭拜山神爷把头。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插草为香,树叶为纸,众人一起磕头祈求山神爷老把头保佑平安“”到大“棒槌”。再如压山时,采参人敲击树干利用静寂林间的回声彼此联系,称“叫棍儿”——棍儿名“索宝棍”,棍不离身,随时使用。尤其是遇到“钱串子”(蛇)时,会被认为是好兆头,需要叫棍儿来传递消息……总之,在一幅幅手绘中,么么娃被老范儿给予了生命,成为抽象满族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

  

工作中的老范儿

    
早在为吉林市雾凇岛等博物馆、文旅单位制作沙盘、服饰、道具时,老范便开始细心观察,潜心琢磨,如何通过毛、皮、布、木的手工技艺,让么么娃能由平面变成立体实物,进而能够融入到真实的文旅活动中,以崭新姿态向吉林以外的地域传播满族文化,并成为家乡文旅事业带来实打实的盈利项目……

  几天前,老范儿设计了一个造型萌酷的么么娃抱枕,并计划在新冠疫情平稳后,举办一个新品发布会。么么娃由二维画作向三维文创衍生品发展,或许就此拉开序幕……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特别鸣谢范朔辰先生对本人的支持,文中授权使用的插图,版权归洛麒文创所有,严禁盗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