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魏时期,一个“私生子”竟然在吉林逆袭,建国称王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在吉林市松江中路的人行道上,树立着一座塑像。塑像为一名英武的男子,身披征衣,纵马腾跃于激流之上。激流中大鱼巨鳖随波涌动,皆呈奋力托承奔马之状。在塑像基座的说明牌上,赫然镌刻“东明建国”的字样——表明塑像是为了纪念曾在吉林地区建立政权,一位名叫“东明”的人而立。

吉林市的南城子“王城”

关于吉林市的历史,通常认为自明清以来才有了明确记载和传承,然而这却不代表吉林市在明代之前一直是不见人烟的蛮荒之地。据考古挖掘证明,早在石器时代,吉林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生息。中国考古界大名鼎鼎的西团山文化,也是因吉林市近郊西团山的重大考古发现而命名。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知晓,从西团山文化直到明清时期,尽管文化类型发生诸多变化,但吉林地区始终都不乏人类活动。直到清代安珠瑚在松花江左岸打下今天吉林市的基础之前,吉林城区的古城遗址大都是建立在松花江右岸龙潭山——东团山——帽山之间的开阔地上。其中最著名的即是东团山平地城,即南城子。

南城子古城近圆形,南北东三面以黄土迭筑为墙,西侧依东团山为屏,设有南北二门。学术界经过多年考证,普遍认为南城子“最初可能为古濊(音 huì)城,继而为夫余前期王城”(《吉林市郊区文物志》)。史载扶余国,又作“扶余国”。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据考古推测,前期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扶余一称的含义也很有趣,传说扶余本是松嫩平原上一种树的名字,这种树上会附着一种可食用的盐。食用这种盐的人就自称扶余人。

因重要文物已被省博收藏,吉林市博物馆展出的只是文物图片

墓葬群中18号墓中出土的绢本墨画

在南城子遗址周边的山坡上,分布着大量古墓,其中以帽儿山墓地的古墓最为集中。省文物考古所的专家王洪峰说过:帽儿山墓地分布在吉林市江南乡的帽儿山、西山、南山和偏脸山的多处山岭坡地上,总面积不少于4平方公里。从1985年在高压线架建施工中发现了帽儿山上的两座墓葬后,随后的十余年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5次探寻帽儿山墓地,挖掘162座墓葬,出土文物近2000件。经钻探与密度测算,推断帽儿山墓地的所有墓群加起来,至少有6000座墓葬,有可能还会超过1万座。从考古挖掘结果看,帽儿山墓地是吉林省已知最大的一处汉魏时期遗存,其中许多墓葬为汉魏时期夫余国的墓葬。可惜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文字证据,现代人已无从得知:那座南城子是怎样的一座城市,有多少令人惊叹的故事;那些墓葬又埋葬着哪些人物,有多少悲欢离合在那个蛮荒的年代上演。

吉林市博物馆夫余时期文物图片

夫余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夫余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货殖列传》上,但所言甚简。真正详细介绍夫余这一民族及其政权的史书,是《后汉书》、《魏略》、《三国志》等史籍。其中《三国志》中对夫余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描述得较为全面。根据记载,在汉魏时期,夫余已经形成了地方政权,有宫室、仓库、监狱……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马加、牛加、猪加等)。国家以种植五谷为业,出产名马、赤玉、貂狖、美珠。尽管夫余人体魄强健,“性强勇”,家家自有铠仗,但“不寇钞”,和同时期喜欢劫掠中原政权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同时夫余国“用刑严急”,“民风谨厚”,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在古籍的描述中,当时的夫余人崇尚洁净的白色,服饰中使用布、革、裘,以金银饰帽,总体上给现代人以文明富足的感觉。

吉林市博物馆夫余时期文物

在今天,史学家普遍认为夫余民族与东北古老的秽貊(音mò)族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据孙进己先生考证,汉魏时期夫余民族的经济是农耕与畜牧业相结合,在祭天等习俗方面、语言方面、文化类型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单纯的秽人、貊人又多有不同(《东北民族源流》)。尤其是在《三国志》中,记载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奴仆,加之“(夫余国)其印文言'濊王之印’”的记载,因而让一些史学家们认为这个夫余国的统制阶层与底层民众并非源自同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外来民族占据了原有的濊城,成为土著秽人的统治者。

吉林市博物馆夫余时期文物

史学家对夫余“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有着不同的来源”的论断,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三国志》中记载夫余“其民土著”与“国之耆老自说古之亡人”产生的表述矛盾。亡人是逃难者、流亡者之意,耆老可能是站在统治者角度,讲述夫余国的统治者因为变故,由别处逃难抵达此处,随即征服了土著民众,建立了夫余国政权施行统治。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还有没有其它记载能够佐证呢?答案是有的。

吉林市博物馆夫余时期文物

东明建国的传说

东汉著名的无神论者王充在他所著《论衡-吉验篇》中,比较详细地“转载”一则故事,讲述了夫余国的建立者名叫东明就是一个特殊的“逃亡者”:

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後产子,捐於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淲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馀。故北夷有夫馀国焉。……天命不当死,故有猪马之救;命当都王夫馀,故有鱼鳖为桥之助也。

吉林市博物馆夫余时期文物

这段文言文讲述了私生子东明的逆袭传奇,算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东北某地有个橐[tuó]离国。有一天,橐离国王发现自己的侍女怀孕了!因为侍女属于国王的“私产”,因此国王非常愤怒,打算杀掉侍女。侍女慌忙辩解:“并没有私情,只是某一天,有一团鸡蛋大小的神秘气团从天而降落,砸到我,随后就怀孕了……”

在上古神话中,这种辩白意外怀孕的神话传说有好多,如喜鹊抛红豆,燕子抛红豆,踩巨人脚印等等,无非都是紧急情况下的借口。不知国王是否真的相信,总之他没杀侍女,而是让她生下了孩子。等到侍女生产后,国王下令把婴儿扔到猪圈中,大冷天,猪都围过来,用嘴里热气喷他;又把这孩子扔到马栏中,想借马蹄踏死婴儿,没想到马也用口里的热气嘘这孩子。国王被眼前景象惊呆,觉得这孩子虽然脑袋上没光圈,但也可能是火星来的。于是让侍女把孩子抱回来,取名东明。让他和牧奴们一起放牧牛马。东明一天天长大,他精于射箭的能力让国王很担忧,生怕东明夺取自己的位置,于是决定杀掉东明以绝后患。

东明听到消息后,骑马逃走,国王便派兵追赶。当跑到掩淲河时,东明被激流所阻,于是他用弓击打河水,河里的鱼鳖都浮到水面形成桥,东明骑马从鱼鳖桥上跑过去。随后鱼鳖解散,追兵来到河边过不去,只好眼睁睁看着东明逃走。逃到掩淲河另一岸的私生子东明,随后建立了夫馀政权,传说东明称王的地方就是吉林市的东团山平地城——南城子。

由于没有直接的文字、考古证据,人们并不知道这个东明在建立夫余政权后,有哪些泽被后世的政绩,这个令鱼鳖成桥的异人,在死后是不是就葬在了帽儿山墓地。亦或东明本来就是到达夫余的“亡人”们,东明建国只是他们为证明自己政权的高贵而编造出的神话。

其实对于当代的吉林市民而言,东明建国是不是神话早已不重要——东明和他的塑像已然成为一座城市对过往飘渺历史所做出的具象化标志。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2016-01-21一稿,2020年12月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