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书语第二期

 桃下成蹊读书会 2023-04-04 发布于安徽

世说书语第二期

读书分享

在浮躁的社会,寻找一席宁静之地

当代工人诗典《我的诗篇》 

吴晓波·策划  秦晓宇·选编

我的诗篇

工人诗歌,文学作品一个冷僻的角落。从1949年建国到2015年成书,六十年工人诗歌史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见证工人阶级面貌改变的历史。

从农村进城打工人的诗歌《一个螺丝掉在地上》开始,到1954年印刷宪法的《印刷工人之歌》,采用时间倒叙的作者和其创作诗歌的介绍和朗读,让与会者初步领略了工人诗歌的发展和框架。

《简读中国史》 

张宏杰·著

简读中国史

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为我打开了看待历史的一个新的眼界,开篇以地理的角度,去阐释了地理区域的局限性,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诞生对世界发展史的影响差异。书中以秦朝为时间节点,详细介绍了中国自先秦以来不同朝代的覆灭和文化演变和西方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比如大秦帝国统一到灭亡和罗马帝国统一到分裂惊人的相似之处,以及为什么说秦以后的王朝是周期的性的崩溃,欧洲为何最终没有实现大统一,权力更迭,法制,科技 ,人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何会被西方各国撕扯支离破碎,两个世界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哪些深远影响,本书都会为读者一一解答。

《宅兹中国》 

葛兆光·著

宅兹中国

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对这些问作了深入的思考,打破了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有关"中国"、"亚洲"或者"世界"的认识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和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中出发,把问题放在思想史脉络或学术史语境中去讨论,而不是从来自西方的"理论预设"下去倒着看历史,或者从现实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证据"似的历史论证;是从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渊源去追溯"中国",而不是从"政治"和"策略"去探究根源。古代中国究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民族-文明﹣共同体",一个浩瀚无边的帝国,还是从来就是一个边界清楚、认同明确、传统一贯的民族国家,要生建一个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周边各个区域对中国的认识中,可能我们会重新认知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