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东方之行》的书眉上|怎样的文明,怎样的国?

 稻读公社 2020-09-22


黑塞是谁,谁是黑塞?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据说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被达达主义艺术家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其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西方学界对黑塞的评价并不高于同为诺奖得主的托马斯·曼,及他的兄弟亨利希·曼。但托马斯·曼说过,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黑塞是反现代文明、反美的,在他眼中,美国正是现代文明的化身。他在堤契诺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创作之余和农人、村夫闲话家常,欣赏他们的质朴。堤契诺的居民作息一如远古,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了,黑塞的思古情怀油然而生,流露于笔尖,因而想起德国文学史中著名的浪漫诗人艾兴多夫,仿效他唤醒酣睡于万物之中的诗歌,同时,他也回忆起施蒂弗特,学习他体会隐藏于万物形体之下的神性。在堤契诺,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纵观黑塞的一生,他同样摇摆在现实生活和美学世界两个“相对极”之间,一方面,他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变成一个“东方旅行者”;另一方面又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坚守典型的德意志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特征。他一生所寓含的既不是一种理性主义,也不是一种美学上的清静无为,而是致力于让两种古老的伟大思想互相亲近、和谐交融。他开阔的文化视野,也让他成了继歌德之后,最多论述世界文学前景并提出警告的德语作家。在本文的叙述中,作者对黑塞的精神体悟是有着独到感受的,不光着眼于文本所涵盖的范畴,更为关键的是指出了一位西方诗人所拥有的东方文化核心,读来颇有启发,希望能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文/三山慈水


黑塞的外祖父母和父母都是德国在印度的传教士,基督教的坚定信仰并没有阻隔他们对印度宗教文化自然的吸纳和无上的喜欢,包括黑塞自己。东方文明包括印度文明正在遭受西方文明的逼迫而将日益瓦解,西方文明正在失却宗教信仰而日渐粗糙,两者的调剂互纳和救赎正是黑塞所希望的。他正是一个受东西方文化互惠的朝气蓬勃的学者和作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据说他是海明威之后影响美国的伟大作家。

黑塞

毫不陌生的异乡叙述

我说黑塞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作家,因为读他的书,包括我以往读过的他的自传体小说和他的诗篇,几乎都没有译文的阻隔。书中他的热情酣畅,诗意盎然左右着我的阅读快感,甚或会影响我以后的行文。毫不夸张,我正是随着他的文字一步步进入印度,进入东方。

大西洋的波澜壮阔,椰林,茶园,佛牙寺,圣象,包括蜥蜴,老火车也吸引过我,如今阅读的奇妙感也伴随着忆往,和黑塞带着磁场,情感渲染而晓畅的文字一起缠绕着,裹挟着我,他就像我的精神导师一样默契,散发着虽是异国又如故乡的独特芬芳,无尽量的感官纷至沓来。

对印度的印象,原得之于书。或许就是泰戈尔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等。当然还有和好莱坞对峙的宝来坞电影。我确实喜欢印度片,当然我也喜欢日本等其他亚洲片。看电影不正是一种银幕上的旅行?便利,又可以做鸟瞰式的卧游。风土人情,活色生香,语言肤色尽收眼底。宝来坞的歌舞热情奔放,思想解放的旌旗如今一直插在银幕上。从早年的《流浪者》到近年的《摔跤吧,爸爸》,至如今一直活跃在中国银幕。两国虽有边境摩擦,但文化交流恐怕是不停地运作着。虽说是异国,肤色也不同,但同样东方的精神始终与中国相关联。

黑塞

黑塞的“中国心”

黑塞的思想其实是很中国的。黑塞是老子和李白的爱好者。他的观念中,有浪漫主义,又有中国的文化核心——中庸(不是平庸),它的文化视野开放,允和,通透而宽阔。

“从那些多少有点欧化的港口城市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到东南部苏门答腊因道路不通而交通不便的宁静的原始森林,各种各样的场景不断地堆积和加强,直至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他自己的印度、他的亚洲,并将他们留在心里。”

“从那个时候起,印度特色或者中国特色的东方精神一再接近我,他们成了我的安慰和先知。”

“因为我们,我们这些西方老态的子女,不可能再回到原始民族的最原初的人性和天堂般纯净的状态;但在那个东方精神那里,返乡和有益的创新在乡我们招手,东方精神从老子到耶稣,他启发了古老的中国艺术,直至今天还在每一个真正的亚洲人的举动中表达出来。”

东方之行。这本书不但是印度之行,还包括我们祖国的面貌和精神特质。故我们还可以从一个德国瑞士籍的知识分子的角度端详我们自己的国是怎样一副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