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五首,谈谈古代的寒食禁火寒食扫墓,寒食和清明的关系

 蔓萝花 2023-04-04 发布于安徽

古诗五首谈谈古代大节寒食节: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当代人多知道清明节,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原是清明节气,正是天清春和,草木萌发,适合踏山的时段。但是清明节如何和祭祀扫墓相关联,而成为几千年来最隆重的祭扫大节呢?这个中间,有一个曾经承载祭祀功能的节日,寒食节,但是在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其祭祀功能逐渐合并在了清明节。这也是当代人多知道清明节,而不知道寒食节的原因。

古代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在清明节的头两天。周朝是以冬至作为岁首的,可以知道,在那个时期,节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分量。

那么寒食节究竟是什么来历呢?


一,上古暮春的禁火节

上古的人们就知道春天容易爆发山林火灾,其中一部分是春天的雷雨增多,雷电导致山林起火,另外就是人们用火不慎,比如刀耕火种的时代,往往燃烧山林,获得土地,而引发连绵大火。

人类和火的关系,一直是崇拜,小心利用。因为火是能量,能够提供温暖,但也是危险,大火容易造成人身财产的毁灭。

可以说,在季春,也就是暮春,春雷雨多的季节封山禁火,既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人对自然的控制。这项制度,在先秦夏商周就已经施行。周朝有专门掌管用火防火的官员,季春火灾频发的山林地区,这些官员勒令人们迁徙出山林。这是见于文字记录最早的禁火。

禁火在山林地区,可以长达一个多月,人们只能自备冷食和干粮,忙于春耕。但是禁火意识深入民心。

二,介子推的祭日

那么周朝的春秋时代, 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陪伴辅助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对重耳忠心不弃,等到重耳当上国君时,介子推却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思念介子推的重耳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回避了。晋文公下令焚烧山林,是想逼介子推一见,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晋文公悔愧交加,下令这一天全民禁火,以祭祀介子推。

这个故事,如果是真实的,介子推的死亡,强化了晚春禁火这个禁忌。虽帝王亦不能纵火,因为引发的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正是禁火期间祭祀介子推,人孰无父母?遂在这个时期,衍生了祭祀介子推兼祭祀自己祖先的风俗。山林青翠,天地清明,春耕间歇,烟火不举,正好踏青扫墓,和先人做祭祀和对话。

而时间到了汉朝以后的晋朝,这种由春秋晋国诞生的诸侯国风俗,因为晋朝的兴起,成为了国家级别的对介子推的祭祀,而寒食节扫墓,也就流行到全国了。

可以知道寒食节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功能,禁火,祭祀,都约定成俗。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很惊讶这种风俗的存在,说此时北方山林冷,而南方水湿多,这种天气不吃热的,吃冷食,那老少有病的人,岂不是雪上加霜,明令禁止过寒食节。

但是人们吃冷食,已经更多地融合为对祖先的尊重和祭祀,所以寒食节冷食和扫墓,自然形成风俗。

到了唐朝,唐玄宗倒是开明,说,寒食节扫墓,虽然不是自古以来典籍所载,也没有正经的出处,但是这么多年成为祭扫风俗,如果人民不拜祭先祖,何以展现表露孝思和追怀?准许官员平民扫墓。这就是皇家国家层面认同了寒食节。

唐朝的清明节放假,兼顾了寒食节,最初是五天,后来改做七天。寒食祭扫为主,清明踏青为主,统称为清明节假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初唐 · 沈佺期寒食

寒食节那天,唐朝很多地方都自觉禁火禁烟,热闹明媚的春天,人们的生活忽然按了暂停键,城市没有烟火,乡村没有袅袅炊烟,天地一片春之寂静祥和。

但是这春天盛开的花朵,如火样鲜艳,那远归的人,自带人心的热情。

没有烟火,世界更清亮,花更美,笑声更爽朗。

此日无火,但美丽的火苗,自然燃烧在人们的内心,更纯粹,更热烈。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盛唐 · 王昌龄《寒食即事》

晋阳是传说中寒食节的发源地,风俗从古流传到今天。

看那春雨浇灭了此时天地间的雷电龙蛇之火,有鸿雁趁着春风徐徐北飞啊。

春雨是谁的眼泪,涨满了流水,春云是谁在歌舞,在天上盘旋?

我看见了高高山上的介子推庙,这春雨春云春泪,都是为他而生,让后是缅怀。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 · 卢象《寒食》

介子推说要离开尘世过隐居的生活,山火却焚烧了他的生命。

现在普天之下的民众都过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这样一位高贵的人。

介子推的冤屈那是不用说的,他高贵的行迹没有谁可以比。

他的魂魄化作了山河气息,翱翔在宇宙风雷间。

这一天,所有的火都熄灭了。而春雨滋生了新的生命和未来。

可叹的是晋文公一生称霸,最对不起的是介子推。

那么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绵山在春天自发燃起山林大火,而介子推恰好罹难呢?

而晋文公痛失良臣,禁火令和寒食令强调了春天禁火的重要和必要?

但是不可否认,这段时期,正好人们利用不举火的闲暇,静心和尽心缅怀先祖,天地清和,伏惟尚飨。


“禁火暧佳辰,念离独伤抱。

见此野田花,心思杜陵道。

联骑定何时,予今颜已老。”中唐 · 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 》

寒食在盛唐已经纳入清明节假期,很多人纷纷回乡祭扫踏青。这段时间是祭祀大节,也是团圆大节。距离上次的团聚,已经有两三个月了吧。过年和上元,人们用以亲友团聚。

禁火的寒食节,但是阳光明丽,春物清新,只是我还在他乡一个人。

我看见田野里的野花盛放,想到了我的故乡和家园。

我亲爱的弟弟们,我想你们了。

不知道何时才能和你们一起骑马踏山祭祖游春,我现在已经老了呀,困在他乡。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唐 ·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他是站在平民的角度,来看待寒食节。

寒食节在唐朝是隆重的祭祀先人的节日。

走出城市,前往郊区,看到的是一座座坟墓,还有前来祭扫的人。

白居易看到的,只是纸钱飞舞,有没有燃烧过呢?从唐朝寒食清明连在一起,寒食禁火,而清明节又可以点火,可以想得到,很多地方,未必严谨执行禁火令,但是还是要确保不引发火灾。

那古墓连绵,上面是春草碧绿。

有棠梨白花的地方,有白杨树的地方,下面多有墓地,那是人间的生离死别处。

人若是死了,封闭在幽暗的地下,大约人间的哭声是听不到的。

而扫墓的人,淋着潇潇暮雨,在这里一寄哀思,然后黯然归去。

实际上唐朝的清明节涵盖了寒食清明两大节日的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是要知道唐朝很多人回乡,未必能够赶在寒食节正日子里,所以清明节承载的祭祀功能就逐渐显现。

而社会进步,人类驾驭自然,使用火的方法更加安全,寒食节就逐渐在生活风俗中式微。


但是本文探索清明祭祀的来历,起源寒食节,而寒食节也有着古代重要的防火提醒,这在当代社会,仍旧是有重要的提醒意义的。

安全游玩,文明祭祀,防火防灾,过好寒食清明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