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鸡奥数刷导引,刷了个寂寞是为何?

 圣龙领主 2023-04-04 发布于重庆
我们父母都是高材生,自己读书时,数学倍棒!到了我孩子这儿,怎么数学就学不好呢?我们家长自己会做题,也想带着娃刷高思导引,自鸡奥数,刷1~3星还行,但发现娃其实并不能举一反三,这该怎么办?
我们先放下奥数,先看两道课内拓展题。前天,在群里,有位家长问了一道题:
图片
图片
这是一道三年级小学期的挑战题,当时我正好在备四年级的奥数课,我想起了四年级的一道题:
两数相除,商是9,余数是2,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5以后,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329。原来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多少?
这是一个四年级同学做的校内的题目,没错,现在校内的题目也卷成这样了。
之前家长也是带孩子反复练、反复刷,学了又忘,忘了又学,最后还是学了个稀里糊涂。
家长和学生的心态都是崩的。
我一直讲,自己会做题,和会教别人,是两回事。像这样的问题对家长来说就不太友好,家长自己做不难,但是不太好教,因为题目的逻辑是反着来的。
正向的逻辑推理是从条件到结果,比如问1+1等于多少,条件是已知的,问结果是什么?
逆向的逻辑是从结果到条件的,先给出结果,再反推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两个数相加,结果等于2,其中一个数是1,问另外一个数是多少?
柯南破案,密室里突然一个人死掉了,问你凶手是怎么作案的。柯南干的就是从结果反推的活。
家长们辅导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容易急于求成,用自己的逻辑水平代替小孩的水平,用自己的丰富经验代表小孩的经验,结果教成了夹生饭,勉强好像是学会了,过几天一问,忘得干干净净。
家长们要注意,要让小孩做这样逆向逻辑的问题,一定要看小孩有没有对应的正向逻辑经验
他要先见过1+1,知道1+1=2,才能回答什么数加上1等于2的问题。
当然这个话不绝对,有的孩子就不用。但是如果这样的问题老是学不明白,问题八成是出在这里。
所以学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先把题目顺过来,先给出被除数和除数,算得商和余数,把被除数和除数乘上若干倍,看看商和余数是怎样变化的,这些数的和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例子可以多举几个,多换几个数,多试几次,看明白了,找到变化的规则了,再回来做原题。
另外,如果把同类的题目当作一个系列,这道题已经属于其中较难的题目。如果前面的基础就没打好,学得稀里糊涂,做到这里当然就更卡住了。
像这种情况就要退一步,用一个或者多个“搭梯子”的问题铺垫一下
前置问题一:在一个除法算式里,商等于8,余数等于13,这个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等于313,问,这个算式的被除数是多少?商是多少?
如果原题不会,这个前置问题基本上也是搞不定的。
因为这个题目的逻辑也是反的,也是从已知的结果逆推条件的。所以还是要先把逻辑顺过来,建立正向的逻辑经验。
先给出被除数和除数作为已知数,算得商和余数,再算一算这几个数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多试几次,掌握其中的规则。然后才是反过来,由结果推条件,这样就会顺畅很多。
而有的同学往往铺垫一步还不够,这时可以再往下降难度,继续增加前置问题:
前置问题二: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等于9,这个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相加等于329,问,这个算式的被除数是多少?商是多少?
前置问题三:在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等于6,这个算式的两个乘数和积相加等于195,问,这个乘法算式的积是多少?
在学数学时,如果只是要学生去记住程序性的操作指令,最后往往是不行的。
让学生有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经验,这样的做法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少的。
家长带娃刷题,一定不要再走一些校内老师或机构教学的路数了,就是:模仿+操练。
因为那种教学/辅导方式下,孩子学会的是照搬解题方法,这是他们学习数学(快速做出题拿到分)的法宝。
在校内,我们教材的数学知识编排都模块化的,一节课就学习一个知识点,在练习时也是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而展开!课堂上这些孩子只需记住这节课的做题方法,到了做练习时照搬就可以了!
在校外,机构会教套路(对老师准入门槛要求低),套用公式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拿手绝活。
记住公式是这些(在机构学奥数)同学学习数学一个重要手段,在做题时就套用既得公式,简单、实用!
但对于公式的产生过程他们则置若罔闻!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盈亏问题后完成的练习!看着这全对的作业确实令人兴奋!
图片
可是我随机改编一道盈亏问题:
“老师把一些本子平均分给一些同学,若每人分若干本,则本子还少5本,若每人分得4本,则本子多出2本。这些本子一共有多少本?”
孩子拿到题目后就不知从何解起了,因为他们看到题目中缺少了“亏”时的每份数与自己所记忆公式不匹配了!所以通过记忆公式孩子只会解决这种“公式情境”下的题目,稍作变形就无从下手了!
任何公式都是对模型高度的概括!个人若能理解之后应用之,则如虎添翼,没理解推导过程下的套用,则会固步自封!
还有一些娃,有自己的“绝招”,实在做不出题了,抓取数字就是他们学习数学的最后稻草。
数学之美在于变化!随着年级的增高,记忆、照搬、靠套这些方法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这些孩子会将眼光关注到题目的数字中,他们发现算式中的数字都是来源于题目中,于是他们理解的解决问题就是:
从题目中找到现有的几个数字再加一个运算符号算出结果就了事了!
比如:低年级我们学习了除法,这些孩子就会自行概括:求每份数或份数的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大数据除以小数据。所有的题目、练习都是除法的题目,这些孩子在做题时只用除法去解决就可以了,做的很溜,也做的很好!
但到了五年级需要根据意义列除法算式时,他们就无从下手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五年级、初二会是一个分水岭,因为都是做出题标准类的题目,但是做出题的过程完全不同。)
数学是靠理解与顿悟的学科!成人单纯的技法传授不可能适合所有孩子,老师在课堂上的过程建构也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同步达成!
我们统一学习技法,忽视个体思维的需要;我们统一安排进度,忽略了个体思维成长所需的周期,我们只要结果,忽略了他们对于习得思维的显性呈现!
再举个我奥数课上的例子。三年级奥数课,学鸡兔同笼,发现有些娃已经会了,知道用“假设全是兔/鸡”,然后把“跟实际相差的数除以2”的方法。我猜极有可能是家长已经提前带他们刷过这样的题目。
而这对我的课堂是一个挑战,都会了还教什么?因为你发现这时候你再跟这些貌似已经”会了“的娃讲画图,讲列表法。他们会觉得简单,会觉的麻烦,会不耐烦听课,就会走神。。。
所以,我就把一道题目作了改编,给他们来探究一道变式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好家伙,你会发现,孩子们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谁对谁错?让他们自己验证后,发现两个答案都对!这咋回事,答案不唯一,是的。我说还有一个答案呢,谁能找出来?该用什么方法找出来?
这时候,孩子们的兴致就来了。然后,孩子们通过这道题的解题经历,自己就体会到了,画图有画图好处,画图并不是“幼稚”“低级”;还会发现列表有列表的好处,比如这道题,列表就会找出所有的可能性,而不会遗漏答案;然后这两者背后呢,其实都是假设思想。
当课上一个娃,自己若有所悟地说,“看来画图也挺好用,那我以后要多尝试画图的方法”,我就在心里偷着乐,我知道这堂课他是有收获的,这堂课对他是有价值的。
附上当时上课的回放片段,大家自己感受下孩子当时做题过程中的心情。
朵爸奥数-三年级春季班-鸡兔同笼进阶-回放片段
朵爸去年在视频号做了很多场直播,也讲到了很多不错的例子,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去朵爸的快团团购买直播回放合辑。
我们再来看一道校内题。其实辅导思路是一样的。
图片
老师原本以为只是一道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只要先求出水的质量6千克,再平均分成2份就可以,学生做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没想到学生做起来,困难重重,错误不少,不少学生因为读不懂题目直接用8÷2进行计算。
原因分析
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么多错误呢?总的来说,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理解题意又可以分为不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不理解概念,不理解数量关系.......
1.对于单位的理解困难。由于“千克”是二年级下册最后单元学习的内容,现在第二单元出现显然超出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极少数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千克”这个词,但平时口语化的表达还是比较少,况且学生对于2千克,8千克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脑海中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撑。
2.缺少分步思考问题的习惯。最近做的一些题目中,出现两步计算的正确率往往会低一点,因为在书本中学生做了大量一步计算的题目,习惯于一步到位。即使需要两步完成,也会在解题步骤中省略第1步。说明平时得多设计一些多步完成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先解决什么问题的习惯。
3.隐藏的平均分表述。平时的题目都会直白的告诉你平均分或者每几个一份,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词”,当然会想到用除法计算。而这道题目没有说平均分,只用了“倒入”这样的表述。学生需要自动把题目情景转化为平均分。
辅导建议
1.举例子理解题目。可以举例平时测体重的时候,显示出来的数对应的单位就是千克,让学生初步知道千克是一个单位。但是学生对于2千克、8千克,往往是没有概念的,因为没有形成量感。
还可以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装满水后的重量=空桶重量+水的重量。”比如追问:测体重时的体重就是你身体的重量吗?(当然不是,还包括了衣服、鞋子...的重量)
2.逐步引导。比如看第一个小朋友的话,可以追问你能发现什么信息?从空木桶重2千克,装满水重8千克,引导学生算出水重6千克。(结合图:空木桶+水=8千克,空木桶上面标2千克)

也可以看第二个小朋友的话,要求出每只小水桶装水的重量,要先求出木头中的水的重量。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这两只水桶相同的,所以是把大水桶中的水平均分成2份。
3.变式提升:在两只空的小水桶中分别倒入3千克的水,把两只小水桶中的水倒入大木桶刚好倒满,这时装满水后连桶重8千克,大木桶有多重?
这道题的价值是提醒我们要关注题意、分步思考、以及平均分的隐晦表达。
其实不管是刷高斯导引,还是做校内的拓展题,辅导思路对了,才会有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