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陶器只用于丧葬吗?走近汉代陶器,从陶器发展解锁陶器的用途

 黄豆叶 2023-04-04 发布于安徽

引言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也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和最强大的帝国。在该时期,经济、文化、科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以陶器为例,陶器作为人类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汉代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都呈现出了精细的制作手法,因此汉代的陶器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如今的陶器生产技术仍然受到汉代生产技术的影响。

汉代陶器存在哪些特点?

人们习惯将陶器和瓷器合称为“陶瓷”,二者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是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在了解陶器之前,首先要对陶器和瓷器做出明确区分,以免混淆。陶器是用黏土或者陶土为胎,经过混合加工、成型、干燥之后烧制而成的器具瓷器则是以瓷土为胎,经过混合凝练、成型、煅烧而成的外表有彩绘的器具。我国的陶器历史悠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陶器是大约两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而瓷器则是由陶器的发展演变而来的。

文章图片1

我国汉代的陶器经历了战国及秦代的发展,已经进入生产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生产种类也越来越齐全,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汉代制作的灰陶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份,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灰陶数以十万计当属汉代出土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随葬品之一。从西汉早期出土的灰陶我们可以发现,在陕西地区挖掘的墓葬中,随葬的陶器数量不多,且组合关系不明显,灰陶器被作为仿铜陶礼器偏多,另外则被作为日用品。在这些墓葬中,除了灰陶器还有少量红陶和夹砂灰陶,然而大多数的墓葬还是以彩陶为主。

彩陶的色彩主要是红、白、蓝三色,并以云纹、三角、水涡纹作为纹饰。到了西汉中期,陕西地区的土陶器数量较多,并且与前期相似之处是这些灰陶组合也是以仿铜陶礼器为主;与前期不同的是,日用品中的陶罐数量增加。

较之前期相比,虽然中期陶器的色彩趋于单一且数量减少,但整体风格不变。而到了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礼器数量减少,日用品数量增加,泥质灰陶占据了出土陶器的主体,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低温铅釉陶在随葬品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文章图片2

东汉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居多,但是陕西地区墓葬出土的土陶器数量并不多,并且诸如鼎、盒、钫这类的礼器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猪、牛、马等陶俑。西汉早期出现的泥质红陶和其他彩绘陶也消失不见了。东汉中期的墓葬中发现的灰陶数量更少,器类以罐类为主,虽然也有其他器类,但是数量都不多。陶制品中泥质灰陶的数量最多,还有大量的低温铅釉陶。到了东汉晚期,陶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器型也不少,虽然陶质仍以泥质灰陶为主,但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也少量出现了。

整体来看,汉代的陶器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不同陶质、不同陶型的需求是不同的,随之而改变的是陶器生产的规模和数量。

不同地区陶器的不同特点

岭南地区

汉代岭南地区的彩绘陶器含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吸引了众多的关注。

岭南地区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岭南地区地域广袤,文化特点鲜明,为彩绘陶器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灵感来源。目前出土的汉代的墓葬中,器类较为丰富,包括鼎、盒、壶、碗、樽等,这些陶器以泥质软陶为主要原料,以夹砂陶、泥质陶、泥质硬陶为辅料

在对陶器进行彩绘之前要先对陶器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的方式一共有六种,分别是先施浅色或白色陶衣再彩绘、在粉地上彩绘、在黑陶衣上彩绘、在釉上涂朱、在漆地上彩绘和直接在陶器表面涂色。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在处理过程中最为常见也最为普遍。

彩绘的纹样也是变化多端的,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先后经历过三角云纹、单头卷云纹、线纹、涂朱、涂黑等多种变化,其中涂朱这种形式从西汉早期贯穿到了东汉晚期,一直在被沿用。岭南地区的陶器彩绘花样受到了秦、楚地区文化的影响和同时期的汉文化的影响。

文章图片3

湘赣地区

湘赣地区在汉代被称为江南地区,是指湘江、赣江地区,即我们今天的湖南、江西等地。湘赣地区与岭南地区类似,地理位置都具有特殊性,地域广袤,文化背景丰厚。

湘赣地区的器类也与岭南地区类似,以鼎、盒、壶为主;表面处理方式由黑漆地、黑陶衣、黑粉地到白陶衣再到黄灰陶衣、黄彩地以及直接彩绘,其中直接彩绘的方式从西汉早期一直沿用的东汉晚期。而彩绘的样式也与岭南地区没有太大差别,都有C形卷云纹、单头卷云纹、三角纹等;不同的是湘赣地区有独特的S卷云纹。

湘赣地区的彩绘陶器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西汉早期至西汉晚期,印纹硬陶盛行,与西汉早期中期,在这一时期瓷器的数量也增加了,彩绘陶器则逐渐减少。早期的彩绘陶器还保留了楚文化的特征,其使用者既有诸侯王和贵族,也有各级官吏和平民,受众较为广泛。彩绘陶器数量多、种类齐全,所以不同阶层可以选择不同规格的陶器。

文章图片4

江汉地区

江汉地区是指长江、汉水之交的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河南和湖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水流充沛,文化发展程度较高。

从西汉早期至西汉晚期,江汉地区的鼎、盒、壶生产数量较多,需求也多;在西汉初期,仿铜陶礼器是彩绘陶器的中心,到了西汉早期,壶、盘、灶等器具也出现了。此时的陶质仍以泥质陶为主,辅之以少量夹砂陶,处理方式也与湘赣地区类似,不同的是江汉地区在西汉期间采取了漆地的方式。在彩绘纹样方面,西汉早期出现了云鸟纹、凤鸟纹等样式。

文章图片5

江汉地区的彩绘陶器展现出来了多种文化因素的交流,虽然继承了大量的楚文化,但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逐渐融合并形成了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陶器。由于江汉地区优越的地理优势,便利了其融合不同文化,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以继承为主要核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两京地区

两京地区是指汉代的京畿地区,即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南、山西等地。这些地区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资源充沛。

从这些地区发掘的墓葬来看,这一地区的彩绘陶器整体风格讲究对称美,布局手法均衡,前后呼应,绘制从整体效果出发,风格生动,色彩鲜艳。其器型、纹饰与岭南地区、湘赣地区、江汉地区均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两京地区的彩绘色彩更加明艳,设计更加大胆,体现出中原人豪迈的胸襟。

文章图片6

彩绘陶器兴衰的历程

在两汉时期,彩绘陶器是随葬物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器物,然而这一风气的盛行需要无数劳动人民的默默付出。

西汉初期,刚刚结束了战火纷飞的阶段,社会仍处于动荡时期,经济衰败,百姓生存仍存在困难,整个社会并没有恢复到正常的运行轨道。到文景之治时期,“轻徭薄赋”被统治者认可并实行,这一措施无疑不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所以社会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社会经济也随之逐渐恢复;到西汉中期,“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得到推崇,所以这一时期的丧葬理念也得到改变,厚葬风气占据主流。所谓厚葬则要求随葬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要制作精良,工艺精美,以便符合入葬者的身份地位,对于统治者、诸侯王、亲王贵族等上层人士来说,使用价格昂贵的漆器毫无压力,且多多益善,对于底层人士来说,他们虽然是精美漆器的制作者,但是却无权享受,因此只能选择制作粗糙的彩绘陶器作为随葬物品。

文章图片7

西汉中期以后,低温铅釉陶逐渐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并被广为接受,。低温铅釉陶的出现对彩绘陶器的地位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虽然在西汉中期低温铅釉陶仍属于初创时期,但是这样一种新兴的器物理应被贵族阶层先行使用,所以将低温铅釉陶作为丧葬品成为了少数人身份的象征。

随着低温铅釉陶的需求量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也逐渐扩大,产量也大幅提升,所以后来普通百姓也能将低温铅釉陶作为丧葬品下葬。而到了东汉,由于国家统治中心的转移,低温铅釉陶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变得更为常见,而彩绘陶器却在低温铅釉陶的发展兴盛中快速消失,在随葬品门类中不见踪影。

汉代的陶器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纹饰创意,都在汉代时期有了高质量的发展。在“大一统”的背景下,各地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经济往来逐渐增多,使得陶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随之提高。

由于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由此使各地之间的沟通、了解更为紧密,各地之间陶器的发展差异也越来越小,以汉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民族文化也随之展开,对于汉文化的认同也在一件件陶器的制作和传播中逐渐升温。

文章图片8

从文化层面来说,彩绘陶器和低温铅釉陶的更替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不同形式的器具的认同;从技术层面来说,技术的更新换代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加便捷、便宜的生活方式。到东汉晚期,瓷器取代了陶器,瓷器以其硬度高、不易破碎等优势代替了陶器的地位,并且到今天也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皿之一。由此我们便可再一次印证技术的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

结语

在汉代“大一统”思想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角度影响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丧葬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而人们对于丧葬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于下葬规模和随葬品的选择,人们崇尚厚葬的风气,所以对于随葬品的选择也是慎之又慎,不容马虎,既要体现身份地位,也要合乎礼制规矩。

正是这种高度重视才带来了陶器的发展,陶器的兴与衰也从侧面反映着社会的转变,所以社会文化与社会经济永远是互相依靠、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古代的彩绘陶》

《湖南陶瓷》

《考古学报》

《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