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兴慈云阁的建筑特点(元.国4)

 北京的骑士 2023-04-04 发布于北京

        慈云阁(原名大悲阁)位于定兴老城中心的一个十字街上,这实际上也是定兴老城的聚气之点,精气神都在此地聚集,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元代的楼阁式建筑。但是现在老城都拆迁了,如何合理规划此处,不得而知。自己前一段去的时候,由于大门上锁,周边街道正在拆迁整治,没能进入到慈云阁的内部,也没有过多的注意。前两天与网友谈起定兴的慈云阁时,看到了几幅阁内的照片,仔细翻阅相关此阁的资料,觉得从建筑结构上来讲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图片
这是第四批国家级文保单位

       慈云阁座北面南,从外表看上去是个歇山式方形无平坐的两层的楼阁建筑,分上下两层屋檐,上层屋檐略有内收,但是实际上它内部没有楼层只是单层建筑,阁内当年存有一身高大的大悲佛塑像,顶天立地甚是威武雄壮,可是现今没有啦,使得内部显得空荡荡宽阔而高深。下面檐下围墙,显得特别的厚,约有1.5米左右,前后有门。

图片
重檐歇山顶的慈云阁地处定兴老城的圆心位置

图片

慈云阁柱网平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慈云阁侧立面剖面图(图片来自网络)

       阁内柱网结构。从平面图中可看到,此阁分为内外两圈落地柱,外圈柱主要是支撑下檐结构,内圈柱支撑上檐和主体结构,内外柱身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距离很近,只有16厘米。内外柱各司其职并且通过铺作斗拱绞插在一起,下面厚厚的墙体将两圈柱身牢牢地包裹起来,显得十分的结实牢固。这实际上是对楼阁起到了一种加固作用,看似简单的形式,却体现出设计者的聪明才智。一般造阁楼使用插柱造较多,但此种做法比较特殊,这种方式比起《营造法式》中插柱造和缠柱造来讲更加实用可靠,解决了上下层柱网垂直内收中错位的不稳定因素,缺点是多用了一圈柱材。实际上我们把慈云阁拓扑拆解一下就更好理解了。此阁主体建筑实际上是只具有上檐的方形结构,而下檐只相当于一个非常窄小的副阶周扎,如果将副阶的下檐去掉并不会影响建筑的主体结构。结构上讲虽是这样,但是这个“副阶”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一,慈云阁实际上应该算是内一外二的仿楼阁式单层建筑,如果没有这个下檐,它就不算是完整的仿楼阁,外观上也不会这么大气漂亮,下檐的增加使得其建筑规格提升,而且华丽美观。其二,这也起到了对内槽的加固作用,一举两得。慈云阁此种用柱方式虽然很特别,但是之前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做法,此种做法就是永定柱做法。比如在正定隆兴寺内的北宋木构慈氏阁也是使用了两圈柱网,只是两圈柱身是紧紧地贴在一起的,而慈云阁两圈柱网之间有16厘米的空隙。此钟两柱并存的方法,也充分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奇巧灵活的设计理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