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脆弱的血管——维系二战英国海上生命线的护航船队

 fairyfail 2023-04-04 发布于天津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010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作者简介:阿登的苦林,山东人,喜欢二战及冷战军事,尤其是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和冷战武器装备,曾在“空军之翼”等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
全文共6380字,配图11幅,阅读需要17分钟,2023年3月13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专辑”!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饱受了两年多的德国潜艇之苦,蒙受了惨重损失,甚至差一点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绞杀而陷于经济崩溃之后,面对国内沸腾的民意(当然还要加上各大海运公司的保险商的压力),痛定思痛的英国人终于下定决心,采用护航船队体系来维系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
顾名思义,所谓“护航船队”其实就是指一群集中到一起航行的船只,这样可以彼此相互照应,当然也可以得到海军舰艇的掩护。不过实际上,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英国与荷兰、法国等列强进行的那些风帆时代的海上战争期间,为了应对敌国海上劫掠舰的威胁,英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护航船队体系了,并因此而获得了相当大的海上优势。

图片图1.风帆时代的海上船队

几乎就在英国人于1917年刚开始使用护航船队体系不久,其商船的损失率就急剧下降。据事后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损失的商船中,超过90%是单独行驶的;换句话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商船是在护航船队中被击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纳粹德国U型潜艇的威胁,英国皇家海军借鉴上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迅速打造了一套护航船队体系。基于战前进行的认真规划和研判,一个精心打造的连接英伦三岛及其海外殖民地、原料产地和外部市场的航运体系开始建立并高效运转起来。每一支护航船队都被赋予了一个表明其目的地和批次的代码名称。例如,“OG-12”护航船队表示该船队是从英伦三岛开往直布罗陀的第十二批派出的护航船队。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护航船队也会被赋予独特的代号,如“WS”表示“温斯顿特别专用”,这表示该护航船队是一支应首相大人的紧急要求而装载着特殊物资从美国驶来的紧急航运船队。

图片图2.准备出击的德军U型潜艇

二战期间,英国通常有两种类型的护航船队,即“快速”护航船队和“慢速”护航船队。“快速”护航船队横渡大西洋的速度为9节左右,“慢速”护航船队则是以7.5节左右的速度缓慢航行。尽管绝大多数商船都能够以比这两个速度更高的速度(当然也高不了太多)航行,但根据英国人的经验,对一支护航船队来说,有必要“储备”一些额外的航速,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展开机动,比如规避德军潜艇射来的鱼雷等。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绝大多数潜航的德军U型潜艇航速只有5~7.5节,因此即便是“慢速”护航船队,其航速相对而言也是较快的。

图片图3.被德军潜艇击中后冒出滚滚浓烟的同盟国船只

英国护航船队最重要的航线是那些通往大西洋彼岸,即美国这个号称“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航线。行驶在这些航线上的护航船队横跨危机四伏的北大西洋(这也是当时世界上远洋定期邮轮通航最频繁的水域),源源不断地向英伦三岛以及诸如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等地方运去确保同盟国取得最后胜利的食品、车辆、武器、弹药,以及最重要的——人。
1939年9月16日,即二战在欧洲爆发半个月后,第一支代号为“HX”的护航船队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起航,朝英国驶去。在接下来将近六年的时间里,又相继有数百批次的护航船队踏上了航程。到1942年,平均每4~5天就有一支护航船队从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起航;与此同时,还会有另一支护航船队以差不多相同的频率从英国本土港口起航驶往北美。“快速”的护航船队可以在10~14天内横渡北大西洋,具体时间取决于其最终的目的地(如哈利法克斯、纽约等);“慢速”的护航船队则要花费13~19天的时间。

图片图4.行驶在大西洋上的盟军护航船队

就二战期间典型的行驶在北大西洋上的护航船队而言,其一般包含45~60艘商船,这些商船排成9~12列相同长度的平行纵列。当排成9列相同长度的平行纵列时,一支拥有45艘商船的护航船队正面宽度约为4海里(约7.4公里),全长可达约1.5海里(约2.8公里),散布的海域面积只有约6平方海里(约20平方公里)。不过,海员这个群体历史上就是一群出了名的个人主义者,他们发现,这种密集的编队总是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因此有商船从船队里故意“落单”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战争初期。
无论如何,面对潜艇的威胁,船只分散开单独行驶是一种很糟糕的情况。护航船队的理念就是保持船队的各艘船之间距离越接近越好,因为越集中就越安全: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大洋是非常广阔的,与把大量船只集中在某一处海域相比,让所有相同数目的船只平均分散到整个大洋中自然更容易被发现。

图片

图5.被德军潜艇击中后正在缓缓下沉的盟军船只

护航船队是在一名海军军官的指挥下航行的,这名军官会被任命为整支船队的指挥官,而不论其实际的军衔高低如何。在绝大多数由美国船只组成的护航船队中,船队通常由一位预备役海军上校或海军少将指挥,他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就是一名商船船员。英国的护航船队则通常接受一位退役的皇家海军将级军官的指挥。护航船队指挥官会在其中一艘商船上升起一面显眼的司令旗,并将这艘船作为他的“旗舰”。护航船队指挥官的职责是保持护航船队的队形、下令改变航线和航速,并指挥商船队与护航舰艇指挥官(负责战术方面的指挥)协调机动。
最开始,英国人只派出了极少数护航舰艇伴随船队行动。例如,在战争初期,许多护航船队在起航时只有3~4艘护航舰艇伴随。在这些护航舰艇中,有2~3艘是轻型护卫舰,这是一种吨位较小(1000吨左右)、航速较低且适航性较差的舰艇,一般只装备有一门小口径舰炮、一门高射炮和大量深水炸弹。有时,参与护航的舰艇中也会有一艘巡防舰(比轻型护卫舰稍大一些,航速更快一些,装备更精良一些,适航性也更好一些)或一艘护卫舰(各方面都要比巡防舰更大、更强一些),甚至会有一艘货真价实的驱逐舰。

图片

图6.颠簸在大西洋波涛之上的盟军护航舰艇

护航舰艇一般部署在护航船队外周,每艘护航舰艇也会被指定各自负责的护航区域。在夜间或大雾的情况下,各艘护航舰艇会待在它们自己的阵位上,因为在完全黑暗或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机动是很危险的。不过,在大白天或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各艘护航舰艇就可以在各自指定的护航区域内主动巡逻了。
护航舰艇主要通过联合使用两种方法搜索德军的U型潜艇,一种是声呐(按英国人的说法叫ASDIC,原意为“反潜探测调查委员会”,为了保密,皇家海军对声呐的称谓统一用ASDIC来代替),另一种是目视瞭望:前者用于探测处于潜航状态的U艇,后者则可用目力发现处于水面航行状态的U艇。当确定有U艇存在时(常常是因为刚刚有船只遭受了鱼雷攻击才确认的),距其最近的一艘护航舰艇就会立刻前去进行驱离。在很大程度上,驱离的目的不在于击沉这艘U艇,而是要扰乱它的攻击行动:通过投放深水炸弹的方法使U艇疲于奔命,与此同时护航船队就可以放心地继续航行了。

图片

图7.盟军船队的护航舰艇

战争初期,由于护航舰艇短缺,因此它们驱离U艇的时间被要求不得超过一个小时,因为一个小时的时间足够让护航船队航行到潜艇的搜索-攻击范围之外了,至少在这段时间里潜艇始终是处于水下潜航状态的,而根据经验,德军潜艇在水下向上发射鱼雷攻击舰船的命中率很低,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潜艇浮出水面瞄准射击。
随着护航舰艇越来越多,它们在护航船队周围驱离潜艇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以此来不断拓展它们所护航的船队的“安全缓冲区”。在驱离U艇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护航舰艇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自由度,这导致有越来越多的U艇被击沉。最终,随着美国造船工业实力的膨胀,大西洋上船队护航舰艇的数量多到了足以允许它们两艘一组进行反潜的程度,这也使盟军猎杀德军潜艇更容易了,因为对U艇艇长而言,要同时在两艘反潜舰艇面前逃脱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绞尽脑汁地击沉船队里的目标了。同时,护航舰艇不但数量越来越多,其吨位也越来越大,舰载武器和装备也越来越精良。渐渐地,随着战争的进行,那些吨位小、反潜效率低下的护卫舰及巡防舰逐渐让位于护航驱逐舰和驱逐舰。

图片

图8.盟军舰艇对付德军潜艇的利器——“刺猬弹”

尽管编入护航船队航行比单独航行要安全得多,可就像那句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一样,一旦护航船队遭到攻击,其损失就会很惨重。这种情况是在德国人开始运用“狼群”战术后发生的,该战术是指一旦某艘U艇发现一支护航船队后,暂不立即予以攻击,而是向潜艇编队中的其他潜艇发出通报(如护航船队所在的海域、航速、航向等),待集合后如狼群集体攻击猎物般协同发起大规模的攻击。在大西洋之战中,盟军共有十支护航船队遭受过德军这一战术的严重打击,它们损失了超过70万注册总吨的船只。
下表所示即为这十起大西洋护航船队遭受德军潜艇“狼群”战术攻击的情况。注意,“船只数量”一栏中包含了护航舰艇的数量,一般来说,护航舰艇的数量约为护航船队中舰船总数的10%~15%;护航船队的“损失数量”一栏中为被潜艇击沉的船只数量(也包含了损失的护航舰艇数),但“注册总吨”一栏中不包含护航舰艇的吨位(所谓“注册总吨”是一种计量船舶容积的单位或者说衡量商船尺寸大小的标准方法,英文为“Gross Registered Tons”,缩写为GRT,也称“注册吨”,国际上以100立方英尺或2.83立方米的船舶内部封闭空间为1注册吨,下表中“注册总吨”一栏的单位是“万吨”);“潜艇数量”一栏仅列举了实际参与攻击的德军潜艇数量,有的情况下,附近海域的其他德军水面舰艇或飞机也会帮助发动攻击的潜艇协同进行破袭。

图片图9. 十起大西洋护航船队遭受德军潜艇“狼群”战术攻击的情况

注意,在以上十起战例中,有三起是两支护航船队共同航行的。一般来说,两支护航船队共同航行更有优势,因为与一支船队相比,两支船队中的每艘船受攻击的概率更低,而且护航舰艇也更加集中;但在以上三起战例中,这些护航船队的运气实在可以说是倒霉透顶。
在这三起战例中,尽管SC-71和HX-79护航船队是由潜艇造成的损失最惨重的两支船队,但在所有的十支护航船队中,PQ-17护航船队遭受的打击最严重。PQ-17护航船队的目的地是苏联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该船队在航行途中除了遭到德军潜艇的攻击之外,还面临着德军飞机的威胁。在横渡大西洋时,为PQ-17船队护航的只有6艘驱逐舰,但却将要面对一支强大的德军水面舰艇部队(一艘战列舰“提尔皮茨”号、一艘袖珍战列舰“吕佐夫”号、一艘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外加一些驱护舰等中小型舰艇)的威胁。面对德军的这一威胁,PQ-17护航船队奉命解散,结果损失了36艘商船中的22艘,外加约三分之二的装载的货物。

图片图10.表现德军飞机攻击PQ-17护航船队船只的绘画作品

1943年3月是大西洋之战的转折点。有几个对同盟国有利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时间汇聚到了一起,结果给德军潜艇带来了致命的后果:第一,护航舰艇的数量终于开始变得充足,由护航航空母舰与驱逐舰及护航驱逐舰组成的反潜猎杀编队开始纵横在大西洋上。尽管据事后统计,此类反潜猎杀编队消灭的潜艇数量并不是太多,但毫无疑问,它们迫使德军U艇远离了最理想的破交海域。第二,一系列新技术,如“高频无线电测向仪”开始装备并投入使用,能够破译加密方法复杂、被称为“恩尼格玛”的德军密码的“超级机密”情报来源也开始大显威力,盟军对德国无线电密码通信的截获也日趋频繁。这一切使得同盟国方面被击沉的船只数量急剧下降,大西洋之战已经迈进了胜利的门槛。不过,盟军的船只还是继续编成护航船队行驶,直到纳粹德国投降。
总的来看,二战期间,共有2889批次的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开往英伦三岛或从英伦三岛驶出开往其他地方,共计有85775艘船。在这些船当中,有654艘损失,损失率只有0.76%。此外,还有近8000批次的沿海航行的船队,涉及约175000艘船。在这些船当中,只有248艘损失,损失率为0.14%。除此之外,还有众多船队从北美出发前往其他地区,如非洲、中东、加勒比、南美,甚至太平洋。因此,在整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际上总共有数以万计的航行是以护航船队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考虑到总损失率不到1%,因此可以说这数以万计的航行中,大部分几乎都是安然无恙的。

图片图11.盟军的护航航空母舰及其搭载的飞机,它们对大西洋之战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 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