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谒宋末三杰之张世杰墓

 岭东忘时堂 2023-04-04 发布于广东

     2023年癸卯仲春二月末,廿七日、廿八日, 与潮州官路乡张氏宗亲一行二十余人,从粤东出发来到珠江口、来到粤西,拜谒官路张氏始祖宋太傅世杰张公墓。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宋末三杰的张太傅世杰公墓有二处,一在珠海斗门黄杨山,一在阳江海陵岛平章山。据介绍,张太傅世杰公之子孙众多,分散在全国各处,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最为集中,按资料所讲,目前海内外后裔总数至少超过三十万。每年,来到黄杨山、平章山谒拜世杰公墓的张氏裔孙众多,而黄杨山、海陵岛处及附近居民对世杰公更是敬若神明,历来墓前香火不断据称海陵岛人讲的是古临安话,系南宋遗民。

    潮州官路张氏明清旧谱记,其开基祖陇阳公,系张太傅世杰公长子思隐公之次子,即为世杰公之孙辈,传今七百余年有三十世,谱又抄记,黄杨山者系太傅之衣冠冢纪念墓,旧时此为公驻军之处。官路张氏此第一站,廿七日上午,按路线先抵黄杨山谒墓拜祖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吴郡名宦先贤像拓本

    张世杰,涿州范阳人,南宋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宋末三杰,为太傅,官至枢密副使,封越国公。据宋史载,公少从元将张柔守河南杞县,后奔宋,于吕文德下任小校,因战功升都统制,知高邮军等。咸淳五年(1269),元军围樊城,公奉命抗战,九年(1273)入守鄂州,后失守,于德祐元年(1275)率部入卫临安勤王。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公来之,上下叹异,加保康承宣使,总督都府兵。遣将四出浙西,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既而元兵大至,帝以其为保康军节度使,与文天祥同卫国都。元兵至皋亭山,公提兵入定海。元将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投降,公将卞割舌裂肢处死,以示抗战决心。不久,元兵攻临安,国都危急,公建议帝、后入海,由其与文天祥背城决战,丞相陈宜中不从。临安失陷,公率兵二十万从广、益二王由海路至福州,与陈宜中、文天祥、陆秀夫等奉益王赵昰为帝,公拜签书枢密院事。景炎二年(1277)护端宗南下广东,经潮州往粤西,与元军转战于珠江口十字门、七洲洋 , 失利后转移至石碙洲(今湛江市郊硇洲岛) 。三年(1278) 四月,赵昰死,公又与陆秀夫等立卫王赵昺为帝, 公进少傅加太傅,官枢密副使,奉帝昺移跸崖山(今新会),八月封越国公。祥兴二年(1279),元军三次招降皆被公拒。二月,公与元将兼堂兄弟张弘范于崖海决战,兵败后陆秀夫负帝昺蹈海死。公率残部十余舟得脱,数天后再返崖山收招残兵,欲奉杨太后再立赵氏后人,太后知帝昺已死,亦投海自尽。公葬杨太后于崖山南之寿星塘,后撤至占城(今越南)欲求赵氏后裔,因土人不许登岸,遂返航,至南恩洲海陵岛平章山下遇台风,公取瓣香祝天曰:吾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矣;我未死者,庶几彼退别求赵氏立之,以存宗祀耳;今若此天不欲复吾赵氏,则大风覆吾舟。舟遂覆,公溺亡,年八十有余,宋遂亡。相传,诸军为公棺敛焚尸岛上,见胆大如斗,更焚不化,诸军号恸,函骨葬之。

潮州官路张氏始祖宋太傅世杰公画像

    官路张氏族谱清代抄本载,始祖世杰公,字元皎,祖居范阳,举孝廉出身,宋淳祐戊申科进学,咸淳乙丑授刑部主事,陞鄂州都统,保康军承宣使,遣将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进沿江制置副使。德祐二年,元兵迫临安,公带子思隐,与陆秀夫、文天祥,护度宗二子,益王及其弟昺,到福州。临安陷,帝及皇太后全氏被掳,公与陆秀夫于福州奉益王为帝,改号景炎,尊王太妃杨氏为太后,封昺为卫王。公拜签书枢密使,兼理军机事。十一月,公留子思隐于漳州,住云霄埔尾乡;后奉帝及卫王、太后入潮州,于饶平拓林独海到南澳。二年春正月,元兵自福建犯潮,公率原江淮旧部及当地义军战于饶平云霄之间。景炎三年,帝昰于碙州岛崩,卫王昺继位,改号祥兴。公封越国公。六月,公与陆秀夫,奉帝迁崖山,建行宫水寨,率军转战于潮、惠、广诸州,历时二年。元将张弘范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投海殉国。公率船队回攻,克崖山,联船固阵,图觅赵氏之后另立,相持月余,因势孤粮尽,夜半突围出海,奈时不我济,于海陵山下遇台风,舟沉而亡。公所遗衣冠后葬于生前驻军之斗门白礁镇黄杨村,清乾隆十三年,香山知县张汝霖重修,撰碑立石文曰:宋太傅枢密院副使越国讳世杰公之墓。

    思隐公,景炎年间任惠州府海丰县尹,配郭氏、罗氏,有三子,长朝阳、次陇阳、三清河。公为避居深处,卜地于潮阳惠来都龙江市尾地方,创建家庙,构建房舍,建成仁里乡。宋亡,公归隐家园,课海子孙……

    长房朝阳公,于景炎年间分创潮阳港头。
    二房陇阳公,于祥兴年间,偕麦氏妈移居海阳龙溪都官路。
    三房清河公,留居惠来龙江市尾。
    官路张氏尊陇阳公为一世祖,公有三子,长成翁、次惪翁、三质翁。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乡进士文林郎湖广永明县令八世孙张一言建张氏家庙奉世杰公、思隐公、陇阳公及下列祖,其门额四字由进士资善大夫兵部尚书孙婿翁万达书,大厅匾思成堂由文状元林大钦题,祠堂门楼悬张府太傅枢密院灯笼;同期,官路兴修张氏族谱;另,林大钦为官路张氏撰辈序:君子本尚德,尊时宜用文,元良崇敬立,宗庆永思存。官路张氏传至明末清初,有二支裔孙沿韩江入榕江一路往西,来到棉湖、里湖,以商贸为业,后落居该此。



珠海斗门黄杨山宋太傅世杰张公墓

    据珠海当地志书记,宋祥兴二年(1279),张太傅率宋军二十万与元张弘范军决战崖门,后兵败突围至越南,返程在阳江海陵岛处遇飓风而舟覆溺亡,后人建冢于黄杨山。太傅墓在黄杨山“也字坡”,始建于元初,至清乾隆十三年(1748)有香山知县张汝霖主持重修。据相关资料介绍,张知县系宣城人,雍正十三年拔贡生,传其为张太傅后裔,知香山时阅族谱而寻得黄杨山太傅墓,又与潮居里大赤坎人确认,遂重修祖墓,并筹银置田三十九亩作为墓之蒸尝,交由里人张沛昌等管理,每年将田租收入办理春秋二祭。

    该墓坐西朝东偏北,其后山来龙壮旺,左右砂高峰突起,前有近案,远有小平原延至横过之黄杨河并各层朝山。该墓占地面积203平方米,由石灰、青砖、沙灰砌造,整体呈交椅形,有金井、三重挡土回岭、两边摆手、三级拜台,立面墙壁皆涂朱红色,顶部壁沿用沙灰塑龙凤卷草图案。金井直径3.8米,后墙正中立一通高1.33米、宽0.61米的端州石墓碑,刻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四边用红砂岩镶嵌,额雕双龙戏珠图案。碑前设长方石祭案,置香炉。墓前左右竖2.7米高的花岗岩八角形墓表望柱一对,刻张县令联: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二联字今已风化难辨。墓下立有重修、文保、简介等多方碑刻。太傅墓于1987年核定公布为斗门县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阳江海陵岛平章山宋太傅世杰张公墓

    二月廿八上午,与潮州官路张氏宗亲一行来到粤西阳江海陵岛东岸平章山下,拜谒官路始祖宋太傅世杰张公墓。位于阳江海陵岛东岸平章山下的张太傅世杰公墓,坐西朝东,背山面海,堪舆上讲,该墓以海中的字仔山为案山,东平山为远朝山,北津港为外明堂,大镬岛、东风湾、黄程山和南鹏岛为罗星水口阵,老鼠山和龟山为左右护身将。

    该墓占地面积有458平方米,为石灰沙结构。墓堆由多方石块围砌成圆状,直径3.2米、高1.15米。墓堆前立碑盖亭,主碑为花岗岩材质,左上刻乾隆壬戌,中间刻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之墓,右下刻北平王之正立石。其中乾隆壬戌四字因风化已剥落无存。碑左右有方形立柱,柱上置双龙戏珠横石,再上盖有石雕屋顶。立柱刻有对联:瓣香露祝天难挽,忠骨函埋地有灵。并款:文宗徐公琪癸巳按临捐修祠墓示渠男士萼督理,为墓增修建石俾垂久谨题一联以志兴感,光绪甲午重修综理曾光渠敬撰。

    据阳江当地官方资料载,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张太傅所率宋军与元将张弘范军在新会崖山决战,后宋军败,太傅以十余舟突围而出,欲往占城即今越南祈图复国而不果,回舟至南恩州海陵岛海面,遇飓风,覆舟殉国,时四月八日,殁后,太傅尸浮于海陵岛赤坎村海边,诸将函骨草葬于此地。明弘治十二年(1499),阳江知县柯昌始修其墓,并于墓前构祠。嘉靖二年(1523),同知罗侨重修并作《重修太傅祠墓碑记》,二十五年(1546)知县吴焕章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孙廷铎又重修。乾隆七年(1742),知县王之正表石立碣,十一年(1746)知县庄大中增修。此后,曾增修五次。

    据记,平章山世杰公墓前原建之张太傅祠,坐西向东(也有一说面向临安),为二进式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祠背对墓开拱门相通,中为大殿;祠前原有一座高数丈的牌坊,额刻捧日虞渊;原刻悬于墓祠中历代表彰太傅之碑文诗联甚多,后因祠遭拆毁,皆已无存;现仅有墙基遗址,及一旁所立青石质地的重修太傅祠墓碑记一方。1986年张太傅墓被列为阳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时,墓行重修,墓前张太傅祠遗址拓建为石板广场,并于广场中地面镌刻“庙址”二字为记。

    重修太傅祠墓碑记 · 罗侨
    书法凡有功德大节义者,则书祀典。凡有大功德大节义者,则祀。书之者,非市恩;祀之者,非徼福。盖所以弥纶天地,扶植纲常,翊赞化育,振树风教,为宇宙间亿万年计也。阳江有张太傅世杰墓,在潮居里之赤坎村。去阳江七十里许,密近平章港。宋南渡,祥兴二年,太傅即溺死,诸将函骨葬于此。后二百年来,为明弘治己未,知县黄严、柯昌始大封厥墓。又于墓前构祠,请记于陈白沙先生。诺而未果。呜呼!士大夫往往欲吊古寻胜。侨顾谓兹墓乃阳江第一胜槩处也。太傅生长何方,通籍何处,迁际何事,卒不获。首邱而垫溃葬于此,可慨也已!夫先太傅而死者,有陆丞相秀夫;后太傅而死者,有文丞相天祥。二丞相皆以文学科第之杰名震当时。太傅独以小校起家立功,累迁守鄂。当元兵势迫,奉三宫间关闽广,流离播越,万死不易心。卞彪说之降,不降,至磔其舌。安甫说之降,不降,益拘之急。张弘范使甥韩招之,凡三往不从,且历数古忠臣以答。弘范又令文丞相为书招之,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反教人叛父母乎?尝与陆丞相合兵背城一战,濒危,陆丞相乃于舟中夺幼帝投海死。太傅忍死犹欲求宗室。后俄而飓风大作,舟人欲舣舟登岸。太傅曰:无以为也。取瓣香祝天曰:吾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矣。我未死者,庶几彼退别求赵氏立之,以存宗祀耳。今若此天不欲复吾赵氏,则大风覆吾舟。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呜呼!亦何其慷慨从容也哉!天乎运也,太傅之心盖与陆、文之心一也。一者何也?忠也,仁也。文,吾吉州卢陵人。陆,楚州盐城人。太傅,范阳人。今新会厓山已得请立三忠祠祀之。湮郁之愤,华夷之恨,至我大明而始雪白。天运之数,盖无往不复。若夫赤坎之祠,则前令就其墓而专祀之者,岁久日就倾颓。知县丰城熊茂复立于县治西门外,皆可谓知务。侨分守驻阳江。伏谒祠下,徘徊瞻慨,许县官洎诸博士弟子为补记,其亦不自量甚矣。然表章忠烈,吾观风者事也,乌得以不敏逊?记之所以为风教劝也。噫!仗义死节之士,何代何地无之?秉彝之在人心,固有自不泯没者。阳江之士、之民读是碑也,得之不慨然而叹,油然而起者乎?则凡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妻妾者,当必有易地皆然者矣。侨既命知县严萃,出公帑治其墓,兼葺两祠并理祠田若干亩,刻于碑阴。复用生员范俊等请,编入徭户,附近人守之。是为记。嘉靖二年癸未十一月十六日。

整理:忘时堂传统文化工作室

摄影:安静声音

撰文:张声金、张野

参考材料:宋史、香山县志、阳江县志、崖山志、潮州府志、海阳县志、官路张氏族谱(抄本)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