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考证】

 沁园春春2016 2018-05-05
 
南京北宋王安石墓考
 
程远斋主
 
 
一、前言
 
新年伊始,收到不少贺年短信,或多或少会引用王安石的《元日》。
前文写李瑞清,即临川人;本文所言王安石,亦为临川人。
前文结尾点了一下王安石父亲王益墓,引出本文重点——王安石墓。
谨以此文,庆祝农历癸巳年春节。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一、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〇《王公进退自安》条记载,“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即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12月18日),生于临江郡清江(今江西清江),则今年当为王荆公诞辰992周年。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实施“王安石变法”。
宋·洪迈《夷坚丙志·卷十九》载,王荆公居金陵半山,又延书堂于蒋山道上,多寝处其间。
晚年封舒国公,改荆国公。
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公元1086年5月21日),在江宁城内秦淮河畔小宅去逝,终年65岁,追赠太傅,谥号“文”。
 
既然是说王安石墓,就不得不提及半山园、谢公墩,三者互相关联。
 
 
 
二、半山园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1、半山园简介
半山园,今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海军指挥学院,中山门段城墙内西北隅,前湖南面。
这里曾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晚年定居之所。
“王安石故居”于1982年8月13日,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半山园旧名白塘,位于北宋江宁府城(今南京)东郊,因处于江宁府城东门白下门(今大中桥处)至钟山14里的半道7里处。
《舆地纪胜》记载:“由城门东至蒋山,此为半道,故名。”
宋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丙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次年力请宫观,定居半山园。
元丰七年(1084年),王病后,舍宅为寺,宋神宗赐名“报宁禅寺”,王迁居秦淮河畔。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病逝,相传其就埋骨于半山寺后。 
可见,半山园与王安石的后半生密不可分。

明初,半山寺被划入城墙以内宫禁之中,遂废;
清道光年间,陶澍重建半山寺;
咸丰三年,毁于战乱;
同治年间,魁玉再度重建;
清末,端方加以整修,并建半山亭。
此后,至民国延续至今,如今,半山园已修葺一新。
 
2、王安石像
故居前,现立有王安石像,该像造型与褒禅山“天下第一名洞”前所立王安石像如出一辙,但似乎气度较之略微收敛,没有那么豪放了。
华阳洞王安石像(下图左)基座上的介绍是:“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
半山园王安石像(下图右)基座上的介绍则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1086)”。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3、现存碑刻
(1)1870年《重修半山亭记》
半山园现存碑刻数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870年《重修半山亭记》碑。
该碑该碑高143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原立于旧半山亭内壁,今立于新半山亭前四米处,全文如下:
“重修半山亭記/
重構半山亭記/
半山,為王荆公半山園舊址,晉代謝公墩也。道光中,督部陶文毅公與奎益之都/護,暇日來遊,建亭於其上。或以為墩在冶山北,讀荆公《爭墩詩》,知墩在半山無疑。/山之小,不能一畝。兵燹後,寺宇殘破,亭亦圮毀,有石焉翳於草,有泉焉伏於土。山/僧、野老,過而陋之;即尋幽訪古之士,足跡亦罕到。同治庚午秋,余鎮守此邦,兼攝/督篆。因公偶經其地,感謝、王之云遙,慨勝跡之湮沒,命寺僧剷刈榛莽,疏理溪澗。/囗(古)徑闢,荒煙收,囗(奇)囗(石)出,囗(清)泉流,迺鳩工添築數楹,補亭於山上。每一登臨,山水迴/環,引人入勝。挹雲嵐之秀,崇囗(山)峻嶺,無此幽邃也;聽珠玉之聲,長江大河,無此和/雅也。遂不覺性與之靜,而心與之囗。是知曠代名流,莅龍盤虎踞之區,獨憩乎此/山者,不僅在視聽之娛也。後之遊者,亦領略溪山之勝,而不以半山之小,小之是則山之幸也,抑不獨山之幸也。亭落成,爰以所見,書於石。/
同治九年歳次庚午閏十月,長白魁玉並書  古歙陳鑑囗(勒)。”
  
注:
文中“圮”,碑中誤作“圯”。
《南京历代碑刻集成》释读约有7处刻文不可辨,用“囗”表示;笔者通过实地识读经过粘粘修复后的原碑,原不可辨字也可通过比划或上下文推测出来,用括号释于“囗”后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2)1926年《重修半山亭记》
在半山亭南面基座上,还嵌有一块1926年《重修半山亭记》碑,未见记载,全文如下(笔者标点):
“重修半山亭记/
入朝陽门,北行里许,山嵐四集。有三數/古木當门,則半山寺也。寺之左有墩,曰/‘謝公墩’,《志》東山之遺也。墩之上有亭曰半/山亭,《志》荆公之遺也。余讀荆公《争墩诗》,/未嘗不有感於文人之好事。墩之姓,終不可淂,而易也然。循“我屋公墩”之言,亭又不/淂不歸之荆公。夫墩依城一阜耳,亭據/墩一椽耳,而其名特著者,则信乎以其人/也。東山負江左重望,荆公又文章、政治傑/士,皆有足為後人慕者。慕东山者以量,/慕荆公者以學。具荆公之學而濟,以东/山之量,庶幾可扶危定傾,而措今之國/家,於磐石之安,知必有感發興起,於千/載之下,而不能自己者也。亭作於清道/光间,燬於咸豐间。今之遺構,则同治庚/午所重建者。南京市政籌備處,有事/於保存古蹟,葺而新之,爰記其始末,/資遊者考焉。/
中華民國十有五年七月王伯秋记/
                南海黄元蔚書”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3)其他碑刻
根据报道,如今的王安石故居,第一进厅墙上镶嵌着三块石刻碑文,下方一块是清同治年间《重修王安石故居记》,中间一块是1984年《重修王安石故居记》,上方一块是2008年《重修王安石故居记》
遗憾故居宅门紧锁,不得其门而入。
另记载,还有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无题记事小碑一方,长65厘米,宽30厘米,未见记其今所在,实地寻访亦不见。
 
4、民国时期的半山园
翻阅民国时期《南京市政府公報·公牘》,其中有半山园的记载,摘录如下:
“訓令工務局:爲據呈復派員查勘半山寺情形令仰遵照估工修理,造具預算呈核由。
訓令第九一八八號  廿三年十月六日。”
“案據本市社會局呈稱:
竊奉鈞長面諭派員查勘中山門內半山寺情形具報以便修理等因;奉此,遵即派員查報去後,茲據報稱,‘查半山寺,由中山門內口斜行約二里許,有羊腸小道可通,寺前有白楊四株,矗立雲霄,行數武,寺在焉,寺有正殿二進,每進三間,現均爲軍事學校豢養病馬之用,寺旁有屋四進,每進三間,農具錯雜於其中,該寺爲宋相王介甫之園圃,後讓與僧人主持,寺旁有墩,墩上有亭,亭內有石碑二,石台一,相傳晉謝太傅與王右軍嘗登臨於此,故名謝公墩,墩位於中山門與太平門之間,清同治九年,歲次庚午秋,修葺一次,現已倒塌不堪,滿目榛莽,墩下有長溪一條,該溪源自鍾山,明築城時,作銅溝壓城底,由城外導入城內迴繞九曲,煞是可觀,水聲潺潺,水色清秀,美不勝收,茲奉派會同工務局查勘,經該局派陳忠和同志同往,約計修理費三四百元,修理方法,粉砌亭台,四圍周植冬青,墩前豎一石牌坊,長溪略砌駁岸十餘丈,平鋪磚路半里許,石級亦擬略事修理,所有派往調查經過情形,理合據實簽請鑒核?’等語。前來,理合備文據情鑒核,并請轉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飭屬勿在該處養馬,以保古蹟。’
等情,據此,查該寺既屬古蹟,自應予以保存,除已請中央陸軍軍官校學查照辦理,并指令外,合行令仰該局即便遵照估工修理,造具預算,呈候核奪。
此令。               市長石瑛”
 
5、半山园旧照
半山园在历史上几经兴废,可以通过以下是半山园的部分老照片,对比今昔:
(1)1910年《金陵胜观》,杉江房造摄。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2)该照未标年代,但照符合上文《公报》中的描述,寺前有四株高大白杨。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3)民国年间的半山亭。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4)1957年的半山园。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5)1979年的半山园。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6)同上。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7)修复后的半山园,尚未立文保碑及王安石像。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注:
以上图(2)-(6)摘自《南京明清建筑》;
图(7)摘自《南京寺庙史话》。
  
   
 
三、王安石墓
 
1、王安石的葬礼
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于病中得知王安石逝世的消息后,立即写信给宰相吕公著,要求其向皇太后和皇帝建议:“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逺,谗佞辐辏,败壊百度,以至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特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苟有所得,輙以上闻,不识晦叔以为何如,更不烦答以笔札,扆前力言则全仗晦叔也。”
这里不知司马温公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如是说,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是尊死者为大,摆个高姿态而已;抑或其他需要。

但是,北宋·张舜民《画墁集》收录《哀王荆公》七绝四首,其一云:
“门前无爵罢张罗,元酒生刍亦不多。恸哭一声唯有弟,故时宾客合如何!”
可知在当时大力贬斥变法派的严峻局势下,王安石治丧,仅为其诸弟办理的凄凉场面。
其四云:“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刑间。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
末句非常明了,王安石墓位于钟山。
 
2、王安石墓在南京的记载
(1)元代以前的记载
当时,陆佃还率领众多儒生前往哭祭,并撰《祭丞相荆公文》。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陆佃调任江宁府,再次拜祭荆公墓,撰《江宁府到任祭丞相荆公墓文》。

《景定建康志·卷四三》载:“王舒王墓在半山寺后”,仅此一句而已,别无其他文字。

南宋·叶梦得《同惇立游蒋山,谒宝公塔、王荆公墓,晚过草堂寺、周颙故宅》。
叶梦得于南宋绍兴元年、八年,曾两知建康,此诗,可视为叶的一篇钟山游记,路线为:从蒋山,到宝公塔、王安石墓,最后到草堂寺返程。
据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一一》载,草堂寺为周颙隐居处,“隶钟山乡,去城十一里”。
半山园,则位于钟山之南,去城七里。
这说明,荆公墓不在半山寺后,而在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
诗中云:“佳城倚华表,拱木埋貂蝉。暮过草堂寺,借榻聊暂眠”。
可见王墓前有华表,栽有树木。
 
南宋·周煇《清坡杂志》卷一二载:
“王荆公墓在建康蒋山东三里,与其子王雱分昭穆而葬。绍圣初,复用元丰旧人……盖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
 
南宋·周必大《记金陵登览》,作于绍兴年间其在江宁任教官时,父子二人的一篇游记,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出东门(白下门),五里,至报宁寺,本介甫旧宅……土人但呼半山寺……顷之,至蒋山精舍,盖王氏功德院……饭罢,筍舆访八功德池水,皆山行……既而子柔云,定林无足观。遂同至池上。移时,乃下山,复与子柔驰马穿松林约四五里,到介甫坟庵,一僧守之。平甫、和甫、元泽诸坟相望也。日斜,归憩半山……游时,绍兴戊寅春。”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卒于京师,王千里扶柩送归江宁。
曾巩《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记载:“葬于江宁府之蒋山”。
吴氏由于是王益的继配夫人,母以子贵,未与夫君葬在一处,情有可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病逝,元丰三年葬于江宁。
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记载,葬于“钟山母楚国太夫人墓左百步有十六步”。
王安石之子王雱逝于京师,据王安石《题雱祠堂》自注,王安石让其弟王安上护丧回宁,葬于钟山蒋山寺宝公塔院,与平甫墓相距不远。
王和甫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患风痹病去逝,在其死后47年归葬蒋山。
 
综上说明,至南宋时,钟山已形成一片颇具规模的王氏家族墓地。
之后,可能历经宋元战乱,墓地荒废。
 
(2)元代以后的记载
《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记载:“王舒王墓,名安石,在半山寺后”。
 
王安石十三世孙、元代处士王仁煜作《拜荆公墓》:
“郁郁佳城数百年,一回瞻拜一潸然。扫松来借樵夫路,荐藻犹分太守田。春水池塘骤添雨,夕阳岩树横抹烟。芒鞋竹杖无由识,深愧云仍失所传。”
王仁煜卒于至正十五年乙未(公元1356年),此时王安石墓仍在旧址无疑。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云,“金陵,国朝建都后,宋以前遗迹多不可寻矣”,王安石故居“遂湮没不显”。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发冢》载:“冢墓被发,即帝王不免,然必多藏,始为盗朵颐。如王荆公清苦,料无厚葬。其墓在金陵。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南京太监石岩者,营治寿穴,苦乏大砖,或献言云:‘近处古冢砖奇大’,遂拆以充用,视其碣,乃介甫也。则薄葬亦受祸矣。”
注:
此时,半山园已圈入宫禁,则该墓自不可能位于城墙内。
即便记载属实,也无法确定此墓是否为王安石旧墓。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临川知县应云鸑,刻印王安石文集,在序言中言:“公墓不知所在,谋所以专祠公而不获。”
十九世纪初,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的《序言总论》中批上序:“公薨,葬于江宁,‘公墓不知所在’一语,当时何不知删之!”
注:
显然,应不知王安石墓何在,此话自然属实;蔡的点评,只说在江宁,亦未点名具体何在,等于废话。

《上元县志·卷五·王安石墓》:“在半山寺后。旧志王安国、安礼、安上墓,并在建康。”
  
清·姚鼐《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十·古迹》:“王安石墓在半山寺,今寺废,不知所在。或以为即今太平门内香林寺址是。”
注:
由此可见,至清中期,不仅是王安石墓,甚至连半山寺址也已失考。
 
3、王安石墓迁葬的记载
关于荆公墓,考证最具影响的,当属北京大学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以及姚公骞先生、季士家先生,他们均认为荆公墓没有迁葬。
南昌大学郑晓江先生则认为,荆公墓可能迁葬,但原因并非明太祖建孝陵之需要,而是荆公墓紧靠皇城,必须迁坟。
崇仁张涂喜先生认为迁葬回祖茔,以及崇仁、东乡、金溪三支王安石家族保留下来的王氏家谱,均记载王安石墓迁葬金溪县月塘祖茔。
 
甘坑王氏始迁祖,为王安石之子王雳过继之子王棣,可视为王安石直系后裔。
崇仁《甘坑王氏九修族谱》记载迁葬原因:
“荆国公墓:公卒半山寺,敕葬于钟山之阳。
我明太祖迁陵,问曰:‘旧为若坟?’
辅臣对曰:‘水口为吴王孙权墓,服山为宋丞相王安石。’
太祖乃曰:‘孙权居水口,留为守陵。王安石可召其子孙迁葬。’
时其子孙王伯安承命迁于临川月塘祖坟旁。”
王伯安,为王安石十六世孙,时任国子学录,遵令迁王安石墓,归葬月塘
  
临川月塘,即为金溪县琉璃乡月塘村灵谷山(荆公山)牛眠地。
王安石曾祖父王明、祖父王用之等均葬此祖坟地。
 
抚州市孝桥乡横洒《王氏三修宗谱明公总世系》载:“安石公先葬江宁钟山,明太祖迁陵,命归葬于临川月塘,仍赐墓额”;王安石之父王益墓“明洪武间,迁葬月塘祖坟旁”。
 
民国三十一年刻《上池王氏族谱》中,载有《荆公坟墓迁葬方位图》。
该族谱《附录》中,还有赖文俊所绘《月塘凤山图》:“宋荆国文公与纯甫公合葬凤山桃源窠,午山子向兼丁癸午庚子分金。”
该谱世系图第七十世王正三栏中还说明,徐氏伐洗荆公山,冢墓殆尽,留言:“前朝宰相祖冢,当代宰相伐之”。
徐琼,字时庸,明天顺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徐为徐家村人,家距月塘仅十数里。
  
 
 
四、谢公墩
 
1、王安石“争墩诗”
半山寺后有谢公墩(谢安字安石),王安石曾据此戏作一首“争墩诗”,即七绝《谢公墩》: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从公。”
故居的东面有一土墩,即谢公墩,墩上一亭,即半山亭,置身亭中,可以俯瞰半山园。
过去记载,该亭上悬有两块匾额,一块题“谢公墩”,另一块题“临风怀谢”。
如今不见二匾,只见亭东悬一新匾,上题“半山亭”。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2、黄裳先生的描写
黄裳先生作《半山寺与谢公墩》,现在回看,颇有趣味,摘录如下:
“在城边上,地势高起来,亭子就在山上,旁边是一堆破烂的房子。
不出所料,这一堆破烂的房子就是王荆公故居了。
……
我们走进寺门。
一片荒凉,院子里满是堆过稻草遗留下来的乱梗残叶。
看看墙上镂空的窗户,木槅已经无存,却有些庭园的趣味。
在空空的二房里,地上,架了四挺机关枪。
这就是王荆公的故居了。
徘徊在耳房里,在墙上忽然发现了一块石刻。
是清道光十六年丙申九月钟山戍客奎光所题。
有一颗‘戎马书生’的小印。”
  
3、南京三处“谢公墩”:
(1)五台山谢公墩
一处在今五台山,原永庆寺左数十步。
《秣陵集·卷二》载,谢公墩在冶城北二里。
(2)冶山谢公墩
一处在冶山,即今朝天宫址。
李白诗云:“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公墩。”
(3)半山园谢公墩
一处在今半山园,即半山寺址。
按清《上元县志》载:
“城东半山寺旧名康乐坊,因谢玄封康乐公,至孙谢灵运袭封。
今以坊及谢公墩观之,恐系玄及其子孙居。
冶城北与永庆寺南者,乃谢安所眺。
若荆公宅之半山寺所云谢公墩,乃谢玄所居,荆公或误以为太傅也。”
吴敬梓《金陵景物图诗并记》中描写,王的“争墩诗”遭苏东坡讥讽,把谢康乐误作谢太傅。

看来,谢公墩是谢公墩,又分谢安墩与谢玄墩。
半山园所处,可能不是谢安墩,而为谢玄墩。
那么,王荆公争墩诗,矛头就不应指向谢安石,而应是谢幼度。
但若争墩的对象名字与己不同,“争”的趣味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五、结语

1、麒麟门王安石墓说
民国初年,江宁麒麟门传说发现王安石墓。
据黄濬《花随八圣盦摭忆》:
“报载麒麟门外,发现荆公墓。
考其地望,虽与志乘及《清波杂志》所载不符,然志称‘安石三莅江宁,卜居钟山,子姓兄弟,多著籍焉。’
人观报称,金子堰北,姓王者数十家,尚有家谱,则或有可信处。”

时人冒鹤亭,坚决反对此说;黄濬则坚持认为此说或可取,但并未深入考察该墓。
南京作为名流汇集之地,王安石这么大名头人物的墓被发现,居然没有引起轰动,更未引起当时学界的讨论,简直是不可思议。

1997年11月,在南京市江宁县麒麟镇晨光行政村(今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晨光社区后村),出土一只重约2.5吨龟趺,长2.1米,宽1.5米,高0.8米,龟背驼峰处有一长方形碑槽。
据当时新闻报道,附近村里多位王姓,当地群众传说,这只石龟是王安石墓前旧物。
这条推论,显然没有任何根据,就是为了往民国的那则传闻上靠拢,而牵强附会到王安石墓头上。
出土的那尊龟趺,现在尚留存于当地田中,可见为南朝典型龟趺。
那么,这则消息自然与王安石墓之说,风马牛不相及了,纯属无稽之谈。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2、个人观点
根据上文所列南宋的几则游记、笔记,说明几点(和个稀泥吧):
(1)南京王安石墓,并不是其一人独墓,而是由其母吴氏、王安石本人、其兄弟王安国、王安世、王安上、其子王雱等墓,形成的一片颇具规模的家族墓地。
(2)元以前的记载,王安石墓并不在半山寺后,而应在钟山东麓,或许位于钟山与麒麟门之间。
(3)元以后的记载,王安石墓位于半山寺后,不知依据从何而来。
半山园所处,旧即为塘,地势低洼。寺若坐北朝南,寺后北面无靠山,不远处即为前湖。周边地势高者,仅谢公墩一处。
(4)根据王安石老家诸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伯安将王安石墓连同王益、王安上等墓,迁葬回祖茔。
(5)祖茔被相邻的徐氏家族毁于明朝中期。
(6)如此看来,南京仅存王安石墓旧址,若“发冢”条记载可信,则王安石墓旧址也无存矣。
 

南京名人墓——王安石墓


特别鸣谢:@秦宫汉月恋歌。
 
PS:
2017年春节,读《中山诗文集》收录南宋·苏泂的诗《金陵杂兴·半山园》:
“绿阴黄鸟半山园,谢字王名宛若存。试问时人两安石,却推翁仲不能言。”
笔者理解,诗人游览半山园时,看到了谢公墩、王安石故居等遗存,向当地人询问谢安石、王安石,只是摸着翁仲不说话。
王安石卒后追赠太傅,安规制其墓神道应有石人4,武将2、文臣2,翁仲侠义指武将,广义也可泛指文臣在内。
此诗如是描写实景的记叙文的话,表明南宋时在半山园地域内尚存翁仲,则王安石墓确在半山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