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字家训培养出92位宰相?“中国第一望族”是怎样诞生的

 新用户83476033 2023-04-05 发布于江苏

本文共30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来源:

在沪山东人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 琅琊王氏:

“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琅琊王氏为什么能在魏晋南北朝,

风云际会的历史进程中,

保持家族门第的绵延不衰,人才辈出呢?

琅琊王氏

01

两晋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缤纷错综、华彩纷呈的时代。众多名门望族子弟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们的政治和精神活动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

在这些名门望族中,有这样一个世家望族,从西汉至隋唐年间,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在书法、音乐、绘画及文学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这就是琅琊王氏,素有“华夏首望”“中古第一望族”之誉。或许提起琅琊王氏很多人会有些陌生,但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却经常会出现在文本书籍中。

王吉 (?-前84年)

字子阳,西汉时期经学家,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市),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是有史可考的琅琊王氏家族始祖。其子王俊、其孙王崇均位至三公。经王吉祖孙三代努力,为琅琊王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王祥(185-269年)

王吉六世孙,字休徵,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其人以孝闻名于世,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主人翁,有“孝圣”之称。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为王氏家族立下家训。

王戎(234-305年)

王祥从兄王雄之孙,字濬冲,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著称。

王羲之(303-361年)

王览曾孙、王导之侄,字逸少,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344-386年)

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王融(467-493年)

王导六世孙,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文学史上“竟陵八友”之一,也是新体诗“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王褒(约513-576年)

王导八世孙,字子渊,南北朝文学家。萧梁时任太子舍人,梁元帝继位后拜为侍中,后迁吏部尚书、右仆射,此后历仕西魏、北周,官至太子少保、小司空。《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分别著录王褒集21卷、30卷、20卷,但均已散佚,现存诗歌47首,以边塞诗最佳。

琅琊王氏家风

02

琅琊王氏之所以能在魏晋南北朝,风云际会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家族门第的绵延不衰,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严格的家教门风有着重要的关系。

从汉末王祥临终时留下《训子孙遗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让”五者为立身之本; 流传下来的家训一代代传承,至今仍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覆,之至也;

推美引过,之至也;

扬名显亲,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之至也;

临财莫过乎

此五者,立身之本

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话做事经得起考察与核实,这是诚信的最高境界;将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不好的名声,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自己立业扬名,让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孝敬的最高境界;兄弟融洽,家族和睦兴旺,这是悌的最高境界;面对财富,没有比谦让更高尚的了。

传诵1800多年的琅琊王氏家训,也是琅琊王氏奠基人之一王祥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无论王氏后裔身处何境,这50个字的家训,都未曾有过改动。

孝友传家

03

在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中,“孝”作为一种历代沿袭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而孝友传家,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其中,王祥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幕”等孝行闻名,堪称典范。

王祥在父母生病时,顾不上休息,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地日夜伺候。腊九寒天,河水都结上了厚厚的冰,为了让母亲吃上鱼,王祥躺在冰冻的河水之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来捕鱼。这段故事甚至被收录在《晋书》中,作为历史佳话流传下来。

王祥的弟弟王览通情达理,一生爱护兄长,以友爱著称。两人的孝友文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在孝友家风影响下,琅琊王氏人才辈出,其中不少成为名臣显宦。汉魏以来数百年间,琅琊王氏家族中有600余人名垂青史,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余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后世宰相的官职。

临财以让

03

管仲有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不仅是治国大纲,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对于家庭同样也是如此。国无纲纪则乱,家无纲纪则废。王祥对此深有体会,把“临财莫过乎让”写进家训,教育族人在对待财物上要以礼避让、循礼行义、立廉知耻。

琅琊王氏虽大都官居高位,却不以官谋财,清俭自律,临财以让,将廉俭家风代代相传。

纵观王祥出仕后的行为,一直布衣蔬食,非己之财,虽赐不取,以致不蓄余财,“家无宅宇”。

东晋宰相王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他率先穿布衣,劝元帝戒酒,引导国人效仿;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期间,清廉秉政,兴利便民,遇“东土饥荒,辄开仓赈贷”,且令断酒一年,对当时繁重赋役,每上疏争之。

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对于立家兴业更是至关重要。正是因为知礼仪、懂廉俭,王氏家族千百年来廉洁从政,赢得了世人的景仰与赞颂,并使子孙繁衍不息,家业枝繁叶茂。

琅琊王氏家风良好,其子弟当朝理政也像治家一样清廉持法,达到家国两安的境界。

如刘宋时王镇之为官清廉自守,武帝特将其授为广州刺史,并说“岭南积弊,非此不康”。正因为琅琊王氏家族具有轻财重义、俭朴持家、廉洁从政的优良传统,才使其不为财物所累,永葆进取奋斗的朝气,较好地履行了所任官职。

琅琊王氏在东晋南北朝的政坛上,廉洁勤政,政绩卓著,对当时的政治改革、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千百年后,我们重读王氏家训, “言行可覆”“推美引过”“扬名显亲”“临财莫过乎让”……句句箴言,犹在耳畔,历久弥新。

琅琊王氏家训中提倡的“信、德、孝、悌、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

在今天,琅琊王氏家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自励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